似锦繁花恰自开——济南市市中区锦华学校让学生全方位融入学校治理体系
发布时间:2025-03-11 14:43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董国华 姚慧源 A+A-
-分享-

  在2024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济南市市中区锦华学校党支部组织党员、团员、少先队员代表走进陡沟大集,与陡沟村委合作,开展了第二届“赶大集送‘福’字”活动。学生手执毛笔,在红纸上尽情挥洒写下“福”字。接着,他们将寓意为吉祥的“福”字和春联送给赶大集的居民,向他们送上新一年的美好祝福。这场春节活动是该校学生会成员自发组织策划的,这样的活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

  据了解,锦华学校是市中区最西部的九年一贯制学校。10年前,“孩子上学难”还是陡沟村民的心头大事。2013年,陡沟小学建立,由经十一路小学托管,优质资源的注入让乡村学生看到了希望。2019年,济南第六十八中学建立了陡沟校区,也就是现在的锦华学校初中部,优质的办学资源赢得了当地群众的信赖。2021年秋,小学部和初中部合并,更名为市中区锦华学校。

  2021年,济南市开展“泉引桥”中小衔接活动。学校主动探索实践“从1.0到3.0的推延”,建立了“引”“融”“延”三种模式,打造了“不关门的课堂”“不设防的教研”“不断层的德育”“三不”衔接场域,成为济南市首批中小衔接培育校。“引”字为先,办学理念、课程体系、教师培养实现中小全方位目标贯通;“融”字为本,育人与教学策略多元化路径融通;“延”字为重,外延教育空间,凝聚家庭、学校、社会对中小幼衔接的教育合力,实现全环境立德树人的指向。

  变革行动核心问题是儿童参与如何落地。锦华学校从儿童参与学校管理、参与课堂学习、参与课程建设三条路径着手,让学生全方位融入学校治理体系。

  首先是让学生参与学校管理,活动让学生搞,制度让学生定,管理让学生评。学生会由学生自主招募和管理;“班级公约”由学生自主商讨签订共同遵守;社团开设内容和参加人员由学生决定;丰收节、科技节、读书节、运动会等大型活动都由学生选择形式和项目;混龄研学“大带小”,激发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这些举措不仅赋予学生自由成长的权利,而且是主动生活的体验;不仅让学生享受权利,而且教会他们承担责任。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教师经过多轮研讨碰撞,梳理了带有学科特色的参与策略:英语的“真情实译”“阅读联盟”,语文的“读书分享”“角色扮演”,数学的“悦享成长”“讲题能手”,物化生的“实验达人”“我是发明家”……多样化的学科活动使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形式变得丰富多彩,由单一的听、答、练到讲、议、探、展、演等多元的主动参与。同时,学校还研制了《学生参与课堂评价量表》,从教学设计和学生表现两个维度来评价,逐项对应明理、向上、坚毅、自主的培养目标。如今,教师通过激发学生内驱力成功调动其学习自觉性。

  课程是给学生学习的载体。“莘耕课程”是精神内涵和具体行为俱在的特色课程。学校从“农耕在田”“智耕在脑”“行耕在心”三个维度,由外部行动到内心唤醒,逐层推动学生的发展。第一层级“农耕在田”:实施“参与劳动、大地行走、文化追寻”实践性的大地课程。以游历、农耕为主线,从居住地到国家逐层扩展,开发“大地课程”,培育学生的家国情怀。第二层级是“智耕在脑”:国家课程分层推进,实践课程纵向贯通。构建基于目标导向的基础学科课程和真实情境的“学科+课程”,目标驱动,分层推进,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其高阶思维。第三层级是“行耕在心”:通过中小贯通、分学段、定目标的“年华课程”,培养“明理、向上、坚毅、自主”的“锦华少年”,提升其核心素养。

  锦华学校把学生放在首位,横向铺开,纵向发展,让学习变得有意思、有意义,让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旅途中收获满满的幸福感。

作者:董国华 姚慧源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临沂玉龙湾小学:四维突破 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 ...

08-01 10:34中国教育报

“荷”香四溢 育梦远航——山东省曹县魏湾镇中学将荷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山东省曹县附近有一座大型平原水库——太行堤水库,莲藕种植面积8500亩,盛夏荷花盛开,被誉为“万亩荷塘”,形成“接天莲叶 ...

08-01 11:06中国教育报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 深化教学改革 点燃思维之光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26年、承载近百年教育文脉的老校,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持续深化 ...

08-01 11:10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