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古启今
滕州市界河镇界河中学:以“鲁班文化”立魂 乡村学校展新颜
发布时间:2025-08-12 15:0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胡乐彪 A+A-
-分享-

  始建于1958年的滕州市界河镇界河中学,曾面临过诸多发展困境。近年来,该校以“鲁班文化”立魂、“生本课堂”筑基、“乡土实践”铸品,致力于全环境立德树人,用创新与坚守书写着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答卷,成为枣庄农村教育的一面旗帜。

  这所曾经因硬件落后、生源流失而沉寂的乡村中学,凭什么实现了从平凡到卓越的“逆袭”?

  “其实,教育真正的落后不在于粉笔与多媒体的差别,而在于教育管理者观念与意识的落后。”校长孔令洲说,历史名人鲁班造河堤的遗迹在界河,鲁班制作碾盘的故事也流传在界河,鲁班精神对后世的影响很大。为此,他们确定了将弘扬鲁班精神作为学校发展的引擎和载体,让它滋养师生的心灵。

  “‘鲁班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工匠精神是新时代的重要精神力量。比如,自主创新、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等都是鲁班工匠精神。我们要让学生从小了解和认识鲁班工匠精神,并鼓励他们传承和发扬。”孔令洲说。

  学校以“鲁班文化”为载体,通过科学布局、精心搭建,目前形成了“一轴三路、六园三区”的现代化校园格局。以“鲁班大道”为中轴,标志性雕塑鲁班锁和雷锋广场分列两边,自南向北依次是运动拓展区、教学实践区、生活保障区。锁园、锯园、卯园等六个主题花园点缀其中。

  面对农村教育困境,学校还立足本土文化,以教育教学改革为突破口,走特色办学之路。于是,一场以“鲁班文化”为核心,以“实现优质均衡教育”为目标的改革在这所学校悄然实施。学校开设了鲁班锁解锁实践课程,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领悟工匠精神的精益求精和专注执着,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逻辑思维能力和足够的耐心。同时,广泛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以此来讲好“鲁班故事”,传承工匠精神。

  “在三年的学习中,规范严谨、勇于创新的鲁班精神引领着我,让我拥有乐学善思的智慧和拼搏进取的勇气。”毕业生王德浩在回忆初中生活时这样说。

  中学生是富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但有的学生无法处理好学习与成长的问题,因此造成了心理压抑和焦虑。怎样才能让他们真心喜欢读书、向往学校生活,尤为重要。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学生就会厌恶学习、厌恶学校。

  现在的农村中学学生基本上都是衣食无忧,但相对城市里的学生来说,他们欠缺丰富多彩的学校活动。为此,在抓牢教学质量生命线的同时,学校十分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他们依托22个精品社团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展示才艺的舞台,让他们绽放青春风采,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标。

  “每周四下午的课外活动是我们最期盼的。其中,快闪活动让我们发现了好多‘校园小明星’,有小歌手、小书法家、舞蹈明星、足球健将和篮球boy。”八年级(6)班学生郗雨濛高兴地说。

  与此同时,学校结合传统节日和纪念日等重要节点,面向全体学生开展了爱国主义教育和感恩教育。依托镇域资源,组织学生参观鲁班文化主题场馆、北沙河惨案纪念馆,了解家乡的鲁班文化和抗战文化。积极开发鲁班文化校本课程,编写了校本教材《鲁班》,成立了“鲁班工坊”“鲁班创新社团”,举办了“鲁班文化节”“鲁班知识大赛”等,大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

  全环境立德树人让校园文化彰显学校特色。如今,鲁班精神、抗战文化、快闪活动和感恩教育已成为校园文化活动品牌。

  “为促进教育公平,办好家门口的优质教育,我校从困境中崛起,在改革中发展,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农村教育的无限可能。”站在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潮头,孔令洲信心满怀地说,“我们力争将学校变成学生孕育梦想的沃土,让每颗种子都能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这里也将持续化作点亮希望的灯塔,为万千学子照亮前行之路。”

作者:胡乐彪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临沂玉龙湾小学:四维突破 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 ...

08-01 10:34中国教育报

“荷”香四溢 育梦远航——山东省曹县魏湾镇中学将荷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山东省曹县附近有一座大型平原水库——太行堤水库,莲藕种植面积8500亩,盛夏荷花盛开,被誉为“万亩荷塘”,形成“接天莲叶 ...

08-01 11:06中国教育报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 深化教学改革 点燃思维之光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26年、承载近百年教育文脉的老校,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持续深化 ...

08-01 11:10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