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的“小老师”们或许一辈子都不会忘记,4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学员刚刚结束一天的教学工作,端坐在电脑前等待学习普通话发音的样子,在自家葡萄架下朗读“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的样子,带着可爱的儿子在屏幕前一起练习声韵调的样子。跨越山海,这段动人的故事如溪流般从深夜走廊上“小老师”们亮着的电脑屏幕,饱含着奉献的温度与求知的热情,流淌到祖国的边疆......
在建党百年与建校百廿之际,山大积极响应山东省援助新疆喀什地区四县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活动,历时4个月,圆满完成对岳普湖县260名中小学教师的结对帮扶培训任务。
这4个月,我们一同走过!
在为期18周的培训结束后,新疆学员说:4个月很快就过去了,从不敢打开麦克风到自由朗读、分享生活,从陌生到熟悉,一周三个晚上的九点到十点,忙碌的我们默契地打开麦克风和摄像头,一起学习普通话,一起努力。我们彼此都一直坚持着,课上课下的交流互动让我们了解彼此的生活,比起老师与学生,更像是朋友。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总以为我们的上课路还很长,但不知不觉也走到了最后。这4个月我们都没有遗憾,都有自己的收获。
培训课程由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矫雅楠牵头研发,省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音韵学专业博士陈蒙,国家一级播音员、山东广播电视台主持人王蕃组成课程研发团队,并从学校文科相关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本科生中遴选出54人的培训团队师资。培训内容针对新疆喀什地区教师教学语言需求,以及学员民族语言及方言学习普通话的特点,聚焦普通话语言学习与训练中的重点与难点问题,突出特色与实效。
为了提升教学设计针对性,团队在前期文献调研基础上,对山东大学新疆维吾尔族学生进行个别访谈,深入了解其普通话学习难点与需求。教学团队分工明确,期间综合运用大班集中授课、小班个别辅导、实践练习、水平测试等教学手段,提高学员的普通话水平、诵读水平和教学口语水平,切实提升其教师教学能力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
良好的教学效果、和谐的课堂氛围,你会好奇“小老师”如何面对挑战、圆满完成任务吗?时间回到4个月前,学校面向学生群体发布招募帮扶新疆喀什地区教师团队的信息,很快获得了全校同学的积极响应,同学们热情高涨,纷纷踊跃报名。经过层层遴选,共有来自文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外国语学院等四个学院的11名研究生和43名本科生助教入选该项目,大家牺牲了珍贵的暑假和课余时间,用青春书写教育援疆新篇章。
培训过程中,“小老师”们都十分认真负责,在矫雅楠的带领下,逐步完成了教学素材的编制、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学员老师的沟通联系以及后续班级的组建,针对新疆喀什地区语文教师教学语言需求以及学员民族语言及方言学习普通话的特点,合理编排课程内容,耐心回答学员的各种语言问题。
“小老师”们也会遇到种种困难,比如初期讲课比较紧张,比如大龄学员兼顾家庭导致难以全身心投入学习,又如时差问题导致新疆学员们下班参加培训时已是北京时间晚上10点以后……可大家都不曾轻言放弃——讲课紧张就在课前写好讲稿反复练习;学员上课不积极就严格督促,特殊情况换位理解并及时调整补课;上课时间与室友晚上作息冲突就搬着凳子到外面走廊上继续讲课……一张张反复琢磨的讲稿、一盏盏夜深走廊里的台灯,换来了屏幕另一头一句句愈发标准的普通话、一声声发自肺腑的道谢。
文学院本科生王一舒:教学中要时时关注整体和个别学员的情况,对老师们给予充分的鼓励与表扬,同时有针对性地在课上记录每个人的独特问题,并在课下及时地私发给每位老师相应的练习建议,方便老师课后及时复习巩固。
国际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思涵:虽然我们在地域上有距离、我们在文化上有差异、我们在年龄上有差距,但是我们都是中国人,我们不分彼此、心心相惜。我可能记不住我在课程中教过哪些字、哪些词、哪些句子,但是永远也忘不了,每次课程结束时学员老师们仪式性的一声道谢。
做好帮扶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工作使命光荣,意义重大,事关教育发展和社会进步,事关民族团结和交往交融,事关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山大的“小老师”们用负责敬业的态度收获了新疆学员们的赞扬,新疆学员们真诚质朴的性格也让“小老师”们感到愈发地亲切,在这一刻,教师的意义和使命在双方心底产生了深深的共鸣。
山东大学致力于培养最优秀的本科生和最具创造力的研究生,此次帮扶培训创新“以课促训”的教学团队培训模式,以《普通话语音训练与创新实践》课程为平台,力求实现高校教书育人与社会服务功能的双重凸显。通过在山东大学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稷下创新课程模块开设《普通话语音训练与创新实践》课程,将教学团队培训纳入山东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教学管理。课程前期,团队成员需要先接受普通话语音知识和教学实践技能等方面的教学培训,经培训后作为培训教师再对新疆的学员进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能力提升培训。同时,课程研发与建设参照“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进行创新实践,特别注重课程思政建设,收到显著育人成效。
该课程着力强调教学相长,让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在师生关系转换的过程中巩固所学、学以致用,最大限度地利用课程资源,在实现个人成长的同时帮助喀什地区的学员一同进步。“此次援疆项目让我有了把理论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同时参与到这样大型而有意义的推普工程中,为山大120周年校庆增添了一抹自己的色彩,为山大人热情形象和国家通用语言的传播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国际教育学院本科生崔海心如是说。
在自身的教学和管理能力得到提升的同时,山大的“小老师”们也收获满满。新闻传播学院本科生宋书扉说:“在本次实践中,让我最感动的就是,新疆的老师们在评语中说‘老师,你给我知识,还给我自信、快乐和希望,谢谢你’。我从未想过会有人给我这样的褒扬,这让我觉得我是一个非常‘有用’的人,这让我感受到一种成就感和使命感。”外国语学院本科生迪丽娜尔·麦麦提托合提说:“作为本次课程中的唯一一名维吾尔族培训老师,我倍感荣幸。在本次课程中我们以培训老师的身份进行授课,给新疆喀什地区的老师们以线上授课方式进行教学,在授课过程中,从初次的紧张到慢慢地适应,到熟能生巧,也有了不同的经验和感受。我也为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而感到骄傲,说的大一点就是为自己的家乡发展普通话出了一份力。”
语言相通增进心灵沟通。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山东大学通过对岳普湖县260名中小学教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结对帮扶培训,以实际行动为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生态良好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了有力支撑,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和山东大学120周年校庆之际献上了一份特别的贺礼。
项目虽然结束了,但是山东大学与新疆喀什地区在教育上的友谊永不结束,推广普通话的工作也不会就此结束。百廿山大将继续以崇实的作风,在推动民族共荣和普通话普及的路上坚定前行。
(来源:山东大学)
编辑:迟佳
审核:白天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展厅里,柔和的灯光下,一片长18厘米、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的带刻辞的龟腹甲陈列于展柜中,其上细密的刻痕仿佛 ...
初秋季节,在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凤凰河水畔,迎来了一批可爱的“新居民”——柯尔鸭、琵琶鸭、针尾鸭、麻鸭、红头潜鸭以及优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