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山东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联合主办的第三届黄河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鲁青论坛在济南举办。本次会议共设有八个分论坛,作为此次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承办黄河流域基础设施高质量发展分论坛,来自郑州大学、宁夏大学、山东高速集团、兰州理工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的教授学者、学生代表参加论坛。
据悉,黄河发展论坛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山东省人民政府指导,山东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主办,发起于2020年。该论坛深入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扣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内涵,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助力山东省“走在前、开新局”、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献计献策。
本次分论坛围绕五大关键技术领域展开讨论,包括大宗工业固废在道路工程中的综合利用与规模化实践、区域中小跨径桥梁的网级评估与智能决策技术、TBM施工中的不良地质探测与高效破岩方法、框架预应力锚托板在黄土路基边坡加固中的应用分析,以及黄河流域路基的绿色智能建造与韧性提升技术。相关议题广泛覆盖了道路、桥梁和隧道等基础设施的关键领域,促进了跨领域学术与技术的深入交流与融合。
郑州大学教授方宏远作主旨报告,就地下管道全空间智能诊断与非开挖修复领域的核心科学问题和技术挑战进行深入剖析,介绍了黄河实验室(河南)基于机器视觉和探地雷达等技术,于全链条理论、技术、材料及装备研发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果。
在分论坛中,宁夏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山东高速集团的技术骨干分别分享了大宗工业固废在道路工程中的资源化利用路径和区域中小跨径桥梁评估与管理的智能技术应用成果等。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党委书记刘斌针对TBM在黄河流域施工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地质条件,深入介绍了破岩震动地震波场特征、三维地震实时超前地质探测方法,以及前方岩体结构的精细刻画等创新技术。兰州理工大学教授叶帅华针对黄土路基边坡加固问题,提出了框架预应力锚托板技术,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稳定性分析等手段验证了其在实际工程中的显著成效。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崔新壮从绿色与智能两个维度出发,系统介绍了黄河流域路基建造的创新技术,旨在通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和提升路基的韧性与耐久性,提升黄河流域交通基础设施的建造水平。
在论坛总结中,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黄河流域基础设施环境低影响建造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崔新壮作总结发言。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面对新工科建设对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青岛理工大学自2014年启动工科基础课程教学体系的系统性改革,教学团队秉承“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