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至29日,山东中医药大学“红岐”实践团深入沂蒙革命老区沂水县,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行走的思政课”。师生们通过走访红色村落、聆听革命故事、开展惠民服务,在红色热土上深刻感悟党群同心的沂蒙精神。
在被誉为“山东小延安”的沂蒙山区,实践团首站来到沂水西畔的中山村。村党支部书记在党群服务中心为师生们讲述了一堂生动的党课,详细介绍该村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两个更好”指示的具体实践。值得关注的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在此设立的“岐黄驿站百千万行动博硕实践团流动站”,将为老区群众提供持续的健康服务。
团队走访了两位90多岁的老党员。两位老人清晰记得自己的党龄,仍坚持参加每周党员议事会。他们讲述的跋山水库建设往事,让年轻学子真切体会到“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实践团成员王同学感慨:“老人们用一生践行着共产党员的初心,这是教科书里学不到的鲜活党史。”
在惠民服务中,师生们发挥专业特长,为村民开展义诊和中医药文化科普。他们特别开设“儿童助力学堂”,通过讲述红医刘惠民的故事、教授八段锦、辅导课业等方式,将红色种子播撒在孩子们心中。村民李大姐高兴地说:“大学生带来的香囊和书签,既实用又有教育意义。”
走进“抗日堡垒村”西墙峪,抗战时期八路军养伤的山洞、新开发的梯田民宿,构成一幅红绿融合的乡村振兴画卷。讲解员动情讲述的抗战故事,让师生们深刻理解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带队教师甄红菊教授表示:“这次实践让师生们真正‘脚下沾泥’,深切感受到总书记强调的‘在人民中扎根’的深刻含义。”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将沂蒙精神转化为奋进力量,在服务人民中实现青春价值。
本次实践活动是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新思政教育形式的重要举措。通过沉浸式学习,师生们既接受了红色洗礼,又为老区发展贡献了高校智慧,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双向赋能。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