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实践团:以多语种深耕农耕文化传播
发布时间:2025-08-21 16:15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李亚辉 贾文婧 A+A-
-分享-

  山东教育新闻网讯 日前,青岛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耕传农脉 译通古今”实践团于 奔赴青岛、北京等多地开展了为期 12 天的实践调研,获“财经报国,青年力行”专项立项。本次实践由外国语学院团委书记线郁和英语系主任徐玉凤指导,10名实践团成员是来自七个专业、三个年级的学生。

  溯源:解码乡土技艺,助力产业“出海”

  农耕文化的根基在乡村、在技艺。团队首站深入青岛宫家村葡萄园和临沂沂水乡村调研葡萄种植技术、农文旅融合模式,聚焦“语言赋能产业”:用英语记录濒临失传的传统农耕技艺口述历史、拍摄影像资料;同时,团队成员发挥外语专业优势,精准分析葡萄、沂水特产等当地特色农产品现有外宣资料不足的情况,量身定制英文宣传文案与包装设计方案。借助语言的桥梁让更多人听到、看到,为乡村产业振兴注入“译”动力。

  铸魂:对话古今文物,构建数字传播平台

  农耕文明的精髓,凝结于文物与非遗。团队行程的核心环节是走进济宁博物馆、中国工艺美术馆、城阳博物馆、聊城中国运河文化博物馆。成员们采集农耕文物数据,凭借多语种能力深入研究文物故事、精准打磨展品英文解说,着力解决农耕非遗跨文化表述难题,制作农耕文物非遗的多语推广视频,运用数字化与多语种翻译,生动讲述中国农耕文明的深厚底蕴。

  赋能:融汇前沿科技,探索传播新路径

  为了让农耕文化的国际传播更“智慧”、更有效,实践团专程赴京,走进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智能算法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为解决农耕文化多模态国际传播难题寻求“科技方案”的深度对话。他们积极探索将算法安全“可信、可管、可控、可解释”的理念融入外语学科,思考如何利用AI等前沿技术优化翻译、提升跨文化传播的精准度与吸引力,探索“翻译+科技”的创新传播范式。

作者:李亚辉 贾文婧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在这里,触摸文化的底气——探访山东大学博物馆

在山东大学博物馆展厅里,柔和的灯光下,一片长18厘米、由4块甲片缀合而成的带刻辞的龟腹甲陈列于展柜中,其上细密的刻痕仿佛 ...

10-09 14:21中国教育报

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新禽添彩绿满园,生态画卷再添灵动之笔

初秋季节,在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凤凰河水畔,迎来了一批可爱的“新居民”——柯尔鸭、琵琶鸭、针尾鸭、麻鸭、红头潜鸭以及优雅 ...

10-10 10:19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

大团队揭秘!9000年前的小豆长这样

一颗小小的炭化豆子能承载多少历史?让我们跟随山东大学陈雪香教授团队走进后李文化小高遗址。

10-10 15:54山大融媒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