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学科建设巡礼 | 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 凝心聚力 砥砺前行 打造优势特色
发布时间:2021-04-23 15:43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4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李 阳 A+A-
-分享-


济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始建于1978年,是当时建材部最早布局的4个计算机人才培养基地之一,是山东省“十一五”重点强化建设学科和“十二五”特色重点学科,并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档, 2020年入选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中的“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名单。

学科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绿色建材特色研究方向,引进和培养高水平学科人才,培育拔尖创新团队,建设高水平科研平台,全面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同时,对接我省“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军民融合”等发展战略,结合“十强”产业需求,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在思政教育、师德师风建设、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科学研究、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树立良好师德师风,构建“三全育人”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强化机制体制建设,全面提升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完善监督考核机制,形成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贯穿教师管理和学科建设全过程,努力培养新时代“四有”好老师。

学科以党委中心组学习、三会一课、教研室活动、工作坊等为依托,通过自学、讲座、培训、讨论等形式,运用书籍、视频、网络等载体,突出课堂育德、典型树德、规则立德,多维度立体化开展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师德师风建设”学习专题纳入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体系。

学科全力构建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体系,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新时代信息领域高素质人才,形成“三全育人”合力。一是以专业为载体建设思政案例库,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突出思政教研中心指导作用,构建起以课程组为主体,形势与政策工作室、党支部共同参与的思政育人体系。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规范化,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以过硬党支部建设为抓手,实施“一支部一精品”品牌工程。三是将思政队伍建设立体化,突出思想政治素质,打造辅导员、班主任、导师和社会力量等为支撑的全员思政育人共同体。近年来,学科优秀学生先后被授予“全国优秀西部计划志愿者”“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等荣誉称号,学科连续多年坚持开展的辅导员寒假家访活动也受到多位国家领导人的重视,并被新华社、《光明日报》等跟踪报道。

依托学科优势平台支撑,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与科学研究协同发展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建有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山东数据与应用中心、先进建筑材料绿色和智能制造及应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山东省网络环境智能计算技术重点实验室等16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依托学科优势平台支撑,经过多年发展已形成网络系统与数据安全、智能计算理论与方法、视觉计算与应用、智能物联与系统等 4 个稳定的学科方向。目前学科团队拥有发展中世界工程技术科学院院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等省部级以上人才近30人。其中,学科带头人杨波教授担任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副主任委员、软件工程教指委委员、ACMSIGCSE China(美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教育特别兴趣组-中国)副主席、山东计算机学会理事长等,学科带头人陈月辉教授担任教育部计算机教指委委员,牵头成立山东省人工智能学会并担任首任监事长等。学科人才队伍积极服务教育和学术共同体,搭建计算机领域交流合作平台,全力凝聚计算机界,推进省内外广泛交流。

学科在国际上创立了柔性神经树学习理论,该理论创造性地提出树形神经网络,使得神经网络具备灵活多变的结构,并能自动优化网络结构。学科一直以学科交叉为创新原动力,致力于利用“人工智能+”解码医学、智能制造、绿色建材等特色领域。学科成立人工智能研究院,并聘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届理事长钟义信院士担任院长,学科成员中有两人连续5年入选Elsevier(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1项计算机反向建模成果入选无机非金属材料顶刊《美国陶瓷学会杂志》创刊百年特辑并引起国际关注。

近年来,学科承担国家重大、重点科研项目17项,国家级项目142项,省部级以上项目科研经费达到1.2亿元,学科成员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15项。

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构建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面向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的人才需求,基于产教融合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按照“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国际实质等效的工作教育认证理念开展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实施效果。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网络工程两个本科专业入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完成工程教育认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核心的专业群入选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省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专业对接产业专业(群),建成国家精品课、国家资源共享课和国家一流课程共3门,出版国家规划教材15部。学科推动跨区域跨校在线开放课程协同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深入贯彻国家“互联网+”行动计划,以省“新工科联盟”副主任单位和全国MOOC(慕课)联盟试点单位引领推动多元化教学模式改革,持续开展“互联网+协同教育”。

学科积极服务于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需求,是山东省属高校中唯一连续3年获批教育部“丝绸之路”中国政府奖学金项目的学科,近5年吸引了来自10个国家的44名国际硕士生来校就读,30余名硕士研究生实现与剑桥大学、滑铁卢大学等海外名校的双导师制联合培养。

支撑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赋能地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面向国家电网装备转型升级重大需求,融合计算机视觉、智能感知和物联网技术研发输电线路安全保障系统。该系统的应用增强了输电线路巡检过程的自主性和时效性,实现了对高压线路隐患的自动识别和故障实时响应,完全替代了人工巡检作业。目前,产品已在山东、江西、辽宁、广东、湖南等11省市的国家电网分公司推广应用,监控装置累计销售5万余套,占国内同类产品市场销售份额的50%以上,实现经济效益逾7亿元。

依托济南大学在水泥建材领域的领先地位,学科长期致力于将计算机领域先进技术赋能传统制造业,研发了智能化水泥材料生产软硬件支持系统,为中国建材、拉法基集团等450余家国内外企业提供智能化服务,并推广至俄罗斯、土耳其、孟加拉国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现年均节煤74.9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约187.41万吨,节支15亿元。

学科还面向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产业发展重大需求,开展基于网络行为的恶意应用检测研究,在样本收集、加密行为检测和智能化识别等方面取得突破,构建并共享了大规模移动恶意应用网络行为数据集,将10项发明专利授权华为公司初步应用于产品原型系统,突破移动终端安全关键技术,为民族顶尖企业的技术和产品创新贡献力量。

此外,学科主持了山东省属高校下一代互联网示范工程,作为牵头单位在山东省首次推动国产数据库大规模示范应用,建设了山东省国产数据库工程研究中心。先后为国务院学位办、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科技厅等单位研发了信息化服务系列软硬件平台,推广服务于全国200余家单位和世界范围内近400万人次。


作者:特约通讯员 李 阳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