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设计学立足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坚守工艺美术品牌,积极对接乡村振兴战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传统工艺振兴,在工艺美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民艺学等领域特色突出,位居国内前列。该学科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B档,2017年至2020年在上海软科发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名———1305设计学”榜单中,排名稳居全国前6%,2020年入选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项目中的“高峰学科”建设学科名单。设计学设有本学科山东省唯一的“泰山学者”岗位,其中艺术设计、动画、艺术设计学等专业均为国家级特色专业,视觉传达设计、艺术与科技、服装与服饰设计、工艺美术、艺术设计学、环境设计、产品设计等7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聚焦学科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学科生态
设计学是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的主体学科,在长期建设和发展中,学科尊重、继承、强化传统特色和优势,通过整合凝练、优化重组,逐步形成了传统民间工艺转化与应用研究、设计历史与理论研究、商业设计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数字艺术与影视动漫产业研究、智能制造与工业设计研究等5个发展方向。同时,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立足社会需求,积极探索美丽乡村设计、时尚设计、城市设计与理论等新兴学科方向,实现学科融合升级。
教学科研平台是学科自主创新和产学研深度融合的重要载体。设计学积极整合资源,突出优势特色,加强各类平台的培育和建设,现拥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规划项目、国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传统手工艺研究基地、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和智能制造设计创新创业共同体、山东省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等优质平台,有效支撑了设计学在内涵发展、人才培养、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建设。
师资队伍是学科建设的重中之重。设计学统筹实施“高端人才引进与培养计划”“优秀团队建设计划”“博士人才倍增计划”“青年教师全面发展计划”“师德师风建设计划”等,形成了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为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设计学面向经济和文化艺术发展以及行业、职业、岗位需求,将理论研究、艺术设计和实践创新有机结合,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设计教育创新与实践教学体系。加大“专业思政”“课程思政”改革力度,将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职业文化、工匠精神、革命传统教育等融入专业课教学。学科坚守传统文化研究、传承与转化,构建“中国传统造物文化传承体系”“中国传统造型艺术传承体系”,积极开展定制课堂、项目教学,推进产教深度融合,扎实培养具备“科学精神、人文素养、艺术创新、技术能力”的创新型应用设计艺术人才。
设计学将理论研究与艺术创作并重,强化工艺美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特色,使学科成为先进设计思想和手工艺文化的重要源泉。其中,“城镇化进程中民族传统工艺美术现状与发展研究”“中华传统造物艺术体系与设计文献研究”“新时代中国工艺美术发展策略研究”等3项课题获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立项。教师徐强创作的《魂———国共抗日将领》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艺术设计领域最高奖金奖,为山东艺术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学科带头人潘鲁生的著作《中国民艺馆》《美在乡村》等实现多语种版权输出。
设计学实施开放性办学发展战略,推进师资队伍、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的国际化。学校作为国际设计艺术院校联盟(CUMULUS)和国际设计理事会(Ico-D)成员,推动设计学学科与全球30余所知名设计院校开展师生互访、学术研讨、设计攻关、作品展览及工作坊交流活动。并成功举办了“中国(济南)当代国际摄影双年展”“中国国际大学生设计双年展”“国际艺术院(校)长高层论坛暨艺术学泰山学者论坛”等展览和学术研讨活动,实现了院校间优势互补,提升了学科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了中华传统文化艺术的影响力。
为人民而设计,服务国家战略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设计学主动对接新时代国家需求,深化产教融合,以出色的创意设计积极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不断铸就“为人民而设计”的大学品牌,已成为行业和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服务和创意基地。
设计服务国家战略。设计学高效服务乡村振兴、新旧动能转换、海洋强省、脱贫攻坚战、传统工艺振兴等发展战略。积极开展“手艺农村”特色产业扶贫计划、“乡村文化振兴‘齐鲁样板’研究”,致力于以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参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中国工艺美术集成”等重大工程,连续15期开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计划”。主持完成2012上海世博会山东馆设计、山东区域发展战略主题展、2018上合组织青岛峰会总体艺术创意设计,承办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艺术设计展区工作,完成2017阿斯塔纳世博会中国馆山东活动周方案设计、奋进的山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成就展设计等,设计展现发展成果和文明理念。此外,学科还开展了系列主题创作活动,举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创作”活动及展览,举办“为人民而设计———艺术与设计作品展”,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行动中开展“生命重于泰山”主题创作活动,积极服务社会民生。
设计对接产业发展。设计学与山东省“十强”产业,尤其是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衔接,建成了功能强大而完备的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平台。其中,“文化创意产业与工艺美术设计服务业实训基地”作为全国唯一文创类项目入选国家“十三五”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和智能制造设计创新创业共同体”成为全省唯一以高校为建设主体的共同体,“山东省国际文化创意产业研发中心”落户设计学学科。学科分别与济南、青岛等16市,以及中国国家博物馆、海尔集团等30余家企事业单位签署合作协议,全面开展工业设计、城市规划、创意设计研发等重点项目合作和智库服务。为加强各类创新资源的集聚,学科成立了服务山东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管理委员会、产教融合项目青岛基地管理委员会、船舶工业设计研究院等机构,凝聚了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学科持续开展绿色设计、无障碍设计、疫情防控设计。目前,部分设计已成功投产应用,如学科参与完成的假肢外壳原型设计,已成功申请实用新型专利并积极对接国家残奥会运动员,使设计走进现代生活,让审美走入日常生活。
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开创设计学建设新局面
“十四五”期间,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将注重学科牵引,进一步加强学科体系建设和学科布局优化,大力推进“新设计学”“大设计学”建设。借鉴新工科、新文科建设经验,突破艺术学藩篱,推进设计学与经济学、管理学、材料学、工程学的交叉融合,追求设计艺术的多元化和共生互动,构建新型学科建设体系。打破传统的学科框架,探索交叉学科设置和发展路径,以重大问题为导向组建学科团队,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满足产业需求,在设计思想和造物文化研究、改善民生等领域寻求理论和实践的双重突破。
下一步,设计学将全面对标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明确发展方向和重点,探索、落实和完善在研究方向与服务领域、学科团队、学科平台、人才培养、科研创新、成果转化与社会服务、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方面的建设举措,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创新学科建设体制机制,切实把设计学建出水平、建出成效,使学科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手工艺文化、促进高等设计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不断提升学科的核心竞争力,走学科强校之路。
作者:特约通讯员 吴修成 石龙潭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