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构建适应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内部治理体系,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高职院校建设目标的核心内容。
探索构建一体化育人、内部治理、专业群发展、教师分类培养、院系二级管理、教育评价等六大体系是高职院校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建立“学校—院系—专业—教师”与“顶层设计—办学实践—教育评价”纵横交汇、协调一体的治理体系和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的重要举措。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构建一体化育人体系
高职院校要积极实践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关键的“四位一体”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落实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标准。应坚持以解决思想政治教育中“五育”割裂化问题为重点,一方面,让教师明确,每个人都承担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所有课程都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学校要把思政教育的要求贯穿到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之中,加强学校德智体美劳教育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构建“课程项目体系、记录评价体系、数据管理体系、工作运行体系”和“第二课堂成绩单”等一系列第二课堂培养体系。
持续释放办学活力,构建现代治理体系
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职院校应在治校理念、治理制度、治理组织、治理路径、治理队伍等方面进行积极实践,形成“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不断提升办学治校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
构建充满活力的组织保障体系,一是构建多元办学体系,完善多元办学模式,优化理事会组成,健全工作机制,激发办学活力。二是构建科学决策体系,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不断完善党政议事规则,发挥理事会民主治校作用。三是构建学术自治体系,完善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教材建设与选用委员会职能,有效行使学术事务职权,发挥专业和课程建设指导作用。四是构建新型组织结构体系,创新项目组、矩阵制组织结构形式,探索建立跨部门跨专业群组织,发挥教职工专长,完善绩效考核机制,激发组织活力。
构建运行、评价、监督等一系列制度体系,应坚持以体制机制建设为抓手,通过规范教育组织管理,开展内部制度“存、废、改、并、立、释”等梳理工作,制定工作标准,完善工作流程,建立起“学院章程—规章制度—部门规范性文件和内部工作制度”三级管理制度框架。同时,要加强制度的宣传贯彻、执行监督及效能评价。
要以信息化综合管理体系建设为基础,实现内部治理现代化运行和决策数据的全在线。打破信息孤岛,通过推进事项清单标准化、办事指南规范化、审查工作细则化和业务办理协同化建设,实现学校内部管理的“一张表管理”“一站式”访问、数据集成和数据共享,提升信息化治理水平。
主动对接产业变革,构建专业群发展体系
依靠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可以带动高水平学校建设,以专业群建设打造“地方离不开、行业都认同、国际可交流”的高职院校。
遵循“以群建院”的理念,高职院校应明确“聚焦行业办专业”的思路,围绕产业链需求,提出高度聚焦行业产业需求的专业链建设目标。通过加强对接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融入地区产业体系,构建高水平专业群发展架构,形成以产业的智能化、数字化转型升级为主线的专业群建设体系。
按照“产业链数字转型”思路,对接数字经济、科技进步和市场需求,实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建设智慧实训场景,开发数字化、信息化课程。
以产业学院为抓手,高职院校要积极探索、构建产教融合的路径、方法与机制,建立行业龙头企业、学校为主体,政府、学校、企业、协会四方协同,共推共建专业群、课程、实习实训基地的模式,培养技能型人才,为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
实施教师专业化与双师型塑造,构建教师分类培养体系
着力打造“专业在前沿、行业有影响、国际可交流”的双师队伍,是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石。
要让教师处在专业最前沿。教师了解和掌握专业技术发展动态,掌握与企业生产实际需要相一致的职业教育教学技能,学校建立和完善激励广大教师积极掌握企业一线生产技术技能的配套制度,是建立专业化、技能型高水平师资队伍的重要保障。
要培养教师的行业影响力。高职院校应不断拓展双师素质培养平台,关注区域经济、社会及行业企业发展,掌握行业标准并引入教学。根据实际,建立“校中厂”“厂中校”,让教师直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运营,担任运营负责人。积极承担社会服务工作,扩大学院师资队伍的行业影响力。
要开阔教师国际化视野。高职院校可通过教师国际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引进国外教学标准、合作举办专业、推进专业课程国际化认证、选派教师访学交流等方式,促进中外职业教育交流与发展,提升教师国际化水平。
推行“清单式”管理,构建院系二级管理体系
学校的活力在基层、创新在基层,要推动管理工作由“项目管理”向“服务监督”转变,激发二级院系办学活力。
高职院校应将人权、财权、事权逐步下放到二级教学院系,推行“清单式”管理,制定二级管理权限清单、职责清单、服务和备案事项清单,理顺职能部门与二级院系关系,分别发挥职能部门的业务协调、指导、督促、服务功能和二级院系的业务执行、反馈、建议职权,增强工作协调。并完善以党政联席会议为核心,多元主体参与的二级院系治理模式,建立和完善二级院系专业指导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教材工作委员会、教代会、学(团)代会,形成治理多元主体格局。
坚持以质量贡献为导向,构建教育评价体系
质量办学是高职院校生存的基础。加快构建以质量发展和贡献为导向,信息化、全覆盖,具有预警、监督和保障作用的内部质量保障体系,并切实做好诊断与改进工作,是当前高职院校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手段。
高职院校应以标准建设为引领,对校内质量标准体系进行动态调整,研制专业建设、课程建设、督导评价、教师发展、学生成长等标准,制定内部控制建设实施方案和重点流程内部控制手册,提升学院管理能力。以新技术赋能学院内部治理,实现质量管理系统与其他校内教学、科研、师生管理系统对接和数据信息共建共享。
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办好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内在要求和关键内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遵循职业教育办学规律,完善“六大体系”,坚持以立德树人为主线,深化高职院校系统性改革,形成内部治理改革的质量闭环,提升内部治理的质量和成效,必将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有益探索和贡献。
(作者简介:邱心显,青岛酒店管理职业技术学院党委委员、组织人事处处长,副教授。)
作者:邱心显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