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水平学科建设巡礼 |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多维发力,打造发展“新高峰”
发布时间:2021-07-01 12:41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6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孙余余 A+A-
-分享-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起步于1950年,历史发展悠久,学术积淀深厚。学科1990年设立山东省首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硕士点,2003年设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博士点,2007年设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2017年获批博士一级学科授权点。学科于2016年入选山东省一流学科立项建设名单,2020年入选省属高校“高水平学科”建设中的“高峰学科”建设名单,在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被评为B+学科,位列2019年、2020年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前10%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深化师德师风建设

坚持党建统领,将“三全育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进党建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坚守马院“第一院”、马学科“第一学科”、思政课“第一课”理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突出文化优势,打造“感恩文化润育”精品项目,注重精准管理,做好“一体化”育人保障。通过以上措施,学科的“全方位”育人体系不断优化,“大思政”育人格局蔚然成型,“浸润式”育人项目亮点频出,“一体化”育人保障有力有效。

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水平的提升离不开师德师风的示范作用。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师德师风建设领导小组,出台《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的实施方案》,每一位教师都签订了《师德师风承诺书》。在此基础上,学科不断完善教师荣誉体系,构建起引领、协同、激励、惩戒、监督、责任“六项机制”,从体制机制上保证了师德师风建设全覆盖、易操作、可持续。近年来,学科先进师德典型不断涌现,有10余位教师入选“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4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提名人物”,获得“全国第十届高校辅导员年度人物”提名奖,被授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

持续优化人才结构,凸显学科研究特色

学科坚持“引”“育”并举,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引育结合,以引促育”是学科实施的人才措施。一方面,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专项计划,设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领军人才”专项资金,加大招聘优秀博士生的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的示范引领作用,通过实施青年教师博士化工程、导师制等素质提升计划,着力培育更多优秀师资。

打造高水平学术团队是优化人才结构的重要途径。学科以唐洲雁、商志晓、万光侠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为引领,以王增福、史家亮、徐稳等中青年学者为骨干,组建了5支高水平科研团队。通过团队建设,有效发挥了高层次人才的“传帮带”作用,加速了中青年教师的成长。学科成员中,获国家级人才称号7人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人,省级人才达15人。

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学术团队的建设是凝练学科方向、形成研究特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依据学科发展规律与建设要求,立足学术团队的专业特长,聚焦国家和山东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不断凝练学科方向,集中攻关。目前,学科主要致力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当代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和当代道德教育、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及其当代价值等方面的研究。

强化科研平台建设,助推高质量学术成果产出

学科不断加强学术平台建设,为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提供重要依托。学科拥有教育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研究基地、山东省高校“十三五”科研创新平台“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心”、山东省高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等7个高水平科研平台。其中,依托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院这一平台,举办高端学术会议,整合了省内外相关领域研究力量,带动引领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推动了科研成果产出与学术交流合作。

学科通过平台建设,优化了科研环境,汇聚了学术资源,增加了与其他优秀专家学者的合作机会,使教师创新意识、精品意识不断强化。同时,实施高层次科研成果培育计划,坚持问题意识与导向,产出了一系列高层次学术成果。2016年以来,学科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9项,其中特别委托1项、重大项目3项,获得省部级项目近70项。出版学术著作20余部,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4项、二等奖6项、三等奖5项。学科负责人商志晓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结项成果“中华传统文化弘扬与现代化发展研究”入选2019年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教育教学是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学科通过不断推进教学方法改革,提升教师信息化能力素养,组建教学团队,发挥高水平教师的示范带动作用,加大对教学改革项目研究的支持力度等,有效提升了教育教学实效和教学质量。近年来,学科有1门课程被评为教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相应课程“精彩一课”,获批山东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2个。教师中,有2人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政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2人被评为山东省教学名师,20余人次在省级及以上教学比赛中获奖。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关键。学科不断改革本科生培养机制,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形成协同育人机制,实现校内校外质量监测和评价的有效衔接。同时,深化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质量提升计划、优秀学位论文培育计划、导师负责制和导师项目资助制等举措,不断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近年来,学科育才成效显著。学生论文中,有13篇获省级优秀学士、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学生获批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32项,获得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山东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1项,在山东省师范类高校学生从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2项,在“华文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大赛中获特等奖52项、一等奖22项。

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增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学科紧紧围绕服务国家和山东发展战略,通过现场宣讲、撰写文章、编纂教材等形式开展理论宣讲和普及工作,发挥学科智库资政功能。持续提升社会服务能力。近年来,学科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开展理论宣讲50场次以上,承担山东省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拓展、深化、提升研究”等3项,参与专题调研7项,参与起草《山东高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

同时,学科积极探索与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和模式,不断提升学科学术影响力。加强与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山东大学等的合作,向先进单位学习学科发展经验。深化与俄罗斯人民友谊大学、美国密西西比大学等单位的友好合作关系,实施国际合作交流资助项目,鼓励师生申报各级各类出国研修或联合培养项目。2016年以来,学科举办国内学术会议20余场,国际学术会议3场,邀请国内外高水平专家作学术报告或交流指导60余次,4名教师赴美国知名大学访学,8名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文化交流活动并作报告,学科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十四五”期间,学科将通过强化建设,进一步巩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提升学科立德树人的成效和科学研究能力。力争成为山东省高端人才集聚地、学术研创发源地、创新人才供给地和咨政服务集散地,彰显学科以更加先进的创新理念和服务能力,更好地推进国家和我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自觉与担当。


作者:特约通讯员 孙余余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