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山东农业大学启动“百名党员专家联百村”实践活动,117名党员专家带领318名研究生,组成117支乡村振兴服务队,正式接旗出征。在为期半年的时间里,服务队师生将面向117个联系村,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以乡村振兴为切入点,开展宣传宣讲、科技服务、农业科技推广、基层人才培训、党史学习教育等系列帮扶指导和合作共建活动,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山农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农业大学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把发展重心放在培育又红又专、知农爱农新型人才上,放在描绘乡村振兴、脱贫攻坚科技画卷上,以实际行动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应有贡献。
培根铸魂,推动学校更好更快发展
学校把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认真执行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二级学院党委政治保障、院长行政负责、教授委员会学术决策“三位一体”管理体制。实施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行学生党支部建在专业或年级上、教师党支部建在学科上、管理服务党支部建在部门上的“支部三建”模式,全面提升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水平。学校成为山东省唯一一所集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全国高校“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于一身的省属高校。
学校坚持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统筹学校思政资源,形成“党建统领格局、思想引领方向、实践勾勒底色、文化塑造灵魂”的“大思政”工作体系,获批首届全国文明校园。抓好思政课程和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明确每个课程学分都必须有4个以上的思政案例作为支撑,同时对研究生导师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量化标准,引导教师把教书和育人紧密结合起来,带头成为立德树人的“大先生”。
山东农业大学之所以大家辈出、屡获国家级奖励,原因在于学校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尊重人才成长规律,做好长远规划和顶层设计。近几年,通过实施人才筑峰、杰出青年人才培养、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等专项工程,为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创造良好环境,形成了院士、长江学者、国家杰青、泰山学者等88名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专家组成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学校余松烈院士荣获齐鲁时代楷模,束怀瑞院士荣登央视《大家》栏目,于振文院士团队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立德树人,培育知农爱农新型人才
学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主动对接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加强新农科建设,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争创国家一流学科。植物学与动物学、农业科学、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等4个学科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其中植物学与动物学位列前1.22‰,农业科学位列前1.90‰,农林学科连续7年入选QS世界大学学科排行榜400强。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7个自然科学学科获评B级,其中2个B+,位居省属高校首位。学校拥有1个省“高峰学科”建设学科,4个省“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学科。2020年10月,软科发布中国最好学科排名,学校10个学科上榜,其中园艺学、作物学2个学科的排名层次为中国一流学科。
建设一流特色专业。2016年以来,学校新增2个一级学科博士点,新开设8个本科专业、9个省高水平应用型专业,3个专业群获批省专业对接产业项目,经费总计1.48亿元,3个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获首批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2个、省一流专业建设点8个,位列全国农林高校第六位;获批省一流课程32门,位列省属高校第一位。
学校优势特色专业成为我省农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有效推进了我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设立于1950年的植物保护专业,先后获评首批山东省品牌专业、国家级特色专业、首批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建设专业、教育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对接产业项目专业、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70年来,学校培养了包括2名院士在内的一大批高层次人才,为国家和黄淮海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校坚持因材施教、分类培养,推进学分制改革,完善拔尖型、创新型、复合型和专业型“四型”人才培养体系。开设齐鲁学堂,推进本硕博一体化培养,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为入选齐鲁学堂的学生制订单独培养方案,实行导师制、小班化授课、个性化培养,优秀学生可实现本硕博贯通,突出创新能力培养,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大二时就能进入实验室,早早参与科研。开办“大北农班”“新希望六和班”“金正大班”“振兴菁英班”等校企合作班,与惠普公司、青软实训等探索“3+1”培养模式,与企业联合培养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创新公费农科生培养模式,为他们“量身定制”专门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培养新型基层农技人才。
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打出教书与育人并重、教学与需求对接、科研与实践贯通的研究生培养“组合拳”。2019年,在学校师生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中,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的比例达到87%,生源质量和培养质量稳步提高。2020届本科毕业生深造率42.2%,位列省属高校首位、全国农林院校第四位,每年都有几十个宿舍整体考取研究生,彰显了良好学风。
强化实践育人特色。依托“三三式”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构建了“双创四驱”创新创业教育模式,开发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创业孵化中心,提供专项培训、资金扶持等全方位服务,开放1500亩科技实践站园,在全国192个县、910个村、162个企业建立了1100多个教学科研与就业创业实践基地,有创业意愿的学生比例由2014年的不足6%增至如今的30%。
于振文院士在试验田指导研究生学习于振文院士在试验田指导研究生学习
目前,校园里活跃着近1000支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他们注册公司、申请专利、转化成果,依托专业优势做出了大文章,学生累计荣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奖励1100余项。学校入选全国毕业生就业、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50强和全国高校实践育人创新创业基地。
在山东农业大学毕业生中,既有以院士为代表的顶尖科技人才,也有奋战在涉农领域的管理专家和企业家,更有一大批活跃在乡村振兴主战场的基层农技人才和自主创业者。他们成为扎根“三农”一线、擘画希望田野的中坚力量。
推进国际合作交流。学校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打造山东省与中东欧合作的重要阵地,先后与立陶宛、克罗地亚等国家的多所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并与斯洛文尼亚中国总商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建立中欧农学院和商学院。一批优质教育、科技、农业资源通过这些项目进入山东,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注入更多新鲜血液。同时,学校与比利时列日大学联合培养博士生,开辟出一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高层次农业人才的新路子。
强农兴农,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山东省八大发展战略布局,引导专家学者弘扬“十年磨剑”的山农精神,坚持“顶天立地”开展科技攻坚和成果推广,为确保“中国人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装自己的粮食”提供“山农智慧”“山农模式”,把最好的论文写在齐鲁大地上。
推动高水平科技创新。学校树立鲜明的科技评价导向,不搞急功近利,引导广大教师苦练内功,瞄准关键性、前瞻性领域集中进行科技攻关。建设了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苹果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等5个国家级科研平台和54个省部级创新平台。
近3年来,学校科研人员在《细胞》《自然》《科学》等国际知名学术期刊连续发表高水平研究成果,实现了一系列“从0到1”的重大原始创新突破。解析小麦生态适应性进化机制、创新红肉苹果高效栽培技术、阐释植物叶片衰老机理、发现造纸工艺废液利用新途径、破解植物茎端分生组织发育调控密码、重构玉米叶片基因表达调控网络……一系列重磅成果不断涌现。
2020年,学校卢从明、段巧红、孔令让3位专家的研究成果先后登上《细胞》《自然》《科学》三大国际顶级学术期刊,演绎了从参与到合作再到主导研究的“三部曲”。特别是孔令让团队,他们在全球首次找到并克隆抗小麦赤霉病关键基因,为攻克世界性难题找到了“金钥匙”,其成果发表在《科学》杂志主刊封面,实现了省属高校零的突破。这些“顶天立地”的成果将为解决小麦、蔬菜等作物育种“卡脖子”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起到重要作用。
2016年以来,山东农业大学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3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获奖档次和数量位居省属高校首位。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7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68项,授权专利1626项,获国家专利银奖1项。
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学校在全省率先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落实省委乡村振兴五个专班工作任务,为20多个县(市、区)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主持完成421个省级家庭农场示范场、239家社会服务组织测评报告,参与制订我省小麦、苹果提质增效意见。实施“五个一”服务工程,组建110人组成的乡村振兴专家服务团,选派80余名教师赴县(市、区)任科技副职,取得显著成效。
在日照五莲县担任科技副县长的李玲教授,在当地建大棚、讲技术、引品种,发展了油桃、大樱桃等果品栽培,多次举办技术培训班,组织专家现场指导,带动了当地果树产业的长足发展。因为经常与农民一起在果园里工作,当地农民都喜欢称她为“田间地头上的副县长”。
素有“中国优质西瓜之乡”美誉的泗水县,近几年受品种老化、土壤连作、病虫害等因素影响,西瓜产业陷入低谷。挂职科技副县长的史庆华教授,在当地推动成立合作社,引进优质品种,使西瓜实现亩产近万斤,地头批发价6元一斤,让泗水西瓜变成了高端“网红”,科技扶贫真正扶到了点子上、扶到了农民的心坎里。
构建科教兴农长效机制。开展量身定制“问诊式”培训,把科技驿站建到生产一线,把生产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学校建立扶贫技术示范基地107处,对菏泽、临沂、聊城重点扶贫区域县(市、区)实现了全覆盖。91人入选国家和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4人荣获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3人被评为省科技兴农功勋科学家。一批作物、果树新品种和作物栽培、品质改良、畜禽养殖等先进技术的应用,推动了产业提质升级,助力我省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3.9%。
在小麦领域,学校先后获得9项国家级奖励,中国现代小麦栽培学的奠基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余松烈70年如一日深耕小麦栽培技术研究,研制出小麦精播高产栽培技术和宽幅精播高产栽培技术。余先生的学生中国工程院院士于振文,长期担任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组组长,率领团队创制了小麦氮肥后移、测墒补灌等栽培技术,上述技术一直在黄淮麦区乃至全国推广利用,累计推广面积达15.7亿亩,增产小麦324.75亿公斤,覆盖了我国小麦总种植面积的50%左右。自1997年开始,山东农业大学科研人员陆续选育出40多个“山农”系列小麦新品种,由山农专家培育的“山农28”“山农29”“山农30”小麦两年三破冬小麦全国单产纪录,小麦良种培育成为中国“科技助力农业腾飞”的有力见证。
在果树领域,陈学森教授把选育的近30个果树新品种及栽培管理方法免费提供给果农使用。刚育成的“山农酥”梨果实大、口感好、耐贮藏、抗性强,种苗供不应求,已在聊城、菏泽等地推广过万亩,让果农在果树种植中脱贫致富奔小康,他先后荣获全省和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左一)到陈学森教授(右一)的红肉苹果基地调研
深化校地校企合作。学校先后与省内外20个地市和100多个县(市、区)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与金正大、登海种业、鲁商集团等50多家大型企业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建立了一批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综合服务示范基地。围绕我省新旧动能转换总体布局,与青岛西海岸新区、肥城市等开展共建合作,集聚创新要素资源,围绕产业提质增效先行先试,推动区域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10月,泰安市政府、山东农大和肥城市政府签署三方合作协议,在肥城边院镇共建汶阳田现代农业产业园。两年多来,产业园以原肥城二中为基地向外拓展,形成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核心区,目前已建成科研区、生活服务区和1700余亩的成果转化试验田,学校52个科研团队、70余个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在产业园开展创造性研究,就地转化科技成果,实现农民增收创富。
山东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徐剑波表示,学校将牢记办学使命,精心培育英才,加强科技创新,建成服务山东八大发展战略的标杆大学,学校综合实力进入国内同类型高校前列,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作者:特约通讯员 翟荣惠 祖文成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