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我国石油工程专业的发源地和中国石油大学最具油气特色的研究型学院,近年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党委以“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为目标,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中心,检验党建看发展,团结带领全院师生员工攻坚克难、追求卓越,高质量服务国家能源发展新格局,交出了“为中国加油,为民族争气”的出色答卷。学院党委2019年被授予“山东省教育系统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学院获评“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2021年通过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验收,并被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肩负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的光荣使命,学院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累计培养了2.1万余名优秀毕业生,取得了24项国家级科技奖励,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等标志性成就,为国家能源行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
一、强化政治功能,以一流党建引领一流发展
学院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强化一流的思想理念、组织架构和工作机制建设,切实发挥党的政治统领作用。一是坚持党政深度融合,完善党政共同负责制,落实“五个到位”,当好引领发展、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的“领头雁”。二是创新研究型学院组织架构,实施“系、所、中心”机构改革,将教工党支部建在所和中心上,将学生纵向党支部建在学科链上,使党支部成为坚强战斗堡垒。三是建立协同育人工作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工团齐抓共管,校内校外协同育人”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推进学科、学位点、专业一体化改革,全力推动一流学院和一流学科建设发展。
学院党委围绕“建设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学科世界一流的高水平研究型学院”的发展目标,以“四个着力”为要求,坚持党委把方向,支部当堡垒,党员做先锋,切实做到党建、思政、业务、行政等工作“一起研究、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考核”,使得学院上下风清气正,党政同心谋发展,凝心聚力育英才,积极服务国家能源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党委以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行列为契机,主动适应石油工业向深层、深水、非常规油气等复杂领域拓展和数字化转型加速的趋势,牵头谋划发展,加快学科建设、人才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的布局,一流学科建设加速超车,多项指标发生质的飞跃。所在的工程学学科在2019年科睿唯安基本科学指标排名中首次进入全球前1‰,入选“2020软科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榜单顶尖学科。党员孙金声院士率领“联合战队”,聚焦深水油气和可燃冰卡脖子难题,建设非常规油气重点实验室,承担国家基金重大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使学校成为在深水能源领域获经费最多的高校。
二、传承“石油精神”,以一流文化培育一流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有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高校,才能够成为世界一流大学。”学院党委扛好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政治责任,强化价值引领,以一流文化培育一流人才。
在世界能源转型加速、石油行业挑战加大的背景下,学院党委以学院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为契机,通过“四个协同”“六大平台”“五靠工作法”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要求,坚持以石油精神铸魂育人,厚植家国情怀,笃志接续奋斗,为党和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新鲜的“红色血液”。
兴文化、强特色,科教融合培育英才。学院坚持党建引领、文化聚力、科教融合、育人为本,将科研资源、人才资源、文化资源转化为育人优势,营造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氛围。正如国家“万人计划”教学名师管志川所言:“无论身为教授还是名师,我首先是一名党员,我的第一要务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是我的初心更是我的使命。”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3个专业全部入选国家一流专业,石油工程教学团队获评国家级教学团队,获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虚拟仿真教学中心和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出版国家级规划教材5部,7门课程入选国家一流课程,2门课程获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个团队获评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1人获国家教学名师,1人获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先后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4项,人才培养实现了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国家级项目及成果的全覆盖。
有理想、有担当,石油学子事业报国。学院党委实施就业价值引领工程,教育毕业生以国家为先、以奉献为荣,“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成为毕业生的择业方向和就业的价值追求。每年的毕业生中,有将近四分之一选择在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四川和重庆等中西部地区和海洋平台上工作。同时,毕业生还踊跃支援世界欠发达地区建设,全国高校“百名研究生党员标兵”马搏便是其中之一,他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在广袤荒芜的非洲大地艰难创业,将石油学子的能源梦融入中国梦,成为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的新时代青年党员典型。
三、筑强战斗堡垒,以一流队伍作一流贡献
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学院党委发动各支部以“明使命、勇担当、挑重担”为重点加强教育、加强攻坚,创新并实施“清单工作法”“节点控制法”压实基层党建责任,依靠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打造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育人水平高超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形成战斗靠组织、工作看榜样的浓厚氛围,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服务国家重大需求中创造一流业绩。
学院党委聚焦油气行业科技前沿,坚持传统特色、油气为本,优化学科方向布局,强化了复杂油气井工程、复杂油气藏开发、油气储运及安全3个优势学科方向。并与海洋工程、化学、化工等学科交叉,催生出海洋油气工程与装备、油气田绿色化学理论与工程交叉学科方向。同时,还拓展了天然气水合物开采新能源、智能油气田和智能管网新技术学科方向,所有学科方向均形成了由国家级人才领军的教科研团队。学院强化团队依托、引育并举,实施引进、培养、激励、保障等系列举措,发挥带头人的凝聚作用,推进“学术大师+创新团队”建设,实施“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搭建面向不同发展阶段教师群体的教学发展平台,形成了以院士和国家级教学名师等高端人才为引领,以1个国家级教学团队、3个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为代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学院党委瞄准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成立智能油气田研究所并设置党支部,组建多学科融合团队,以“石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助力国家能源战略、助力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油气田化学研究所党支部作为教育部首批“双带头人”教师党支部书记工作室,靠出色的组织力凝聚起干事创业的力量,各项工作走在前列,被评为“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油气开采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作为学校首批样板党支部,注重以党建促进业务,以精神凝聚动能,将党员政治生日纪念活动做成品牌,强化新一代石油人的使命担当,激发干事创业、争创一流的工作热情。海洋油气与水合物研究所党支部、油气藏工程研究所党支部作为学院“双带头人”党支部书记工作室,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工作中取得突出成绩。
“为中国加油,为民族争气”是每一位石工人最为自豪的人生写照。在我国南海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第二轮试采中,党员孙宝江教授领衔的团队承担了核心技术攻关任务,为试采成功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持。像孙宝江教授一样,全院教师全心全意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年均承担500余项国家和企业重要科技项目。“十三五”期间,学院到位科研经费9.37亿元,支撑了塔里木深层油气高效勘探开发、胜利油田高含水油田提高采收率、延长油矿千万吨大油田上产稳产、南海深水LS17-2气田自主开发等重大工程项目的顺利开展,产生了显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作者简介:于梦飞,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组织员; 毛剑,中国石油大学(华东)石油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
作者:于梦飞 毛 剑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