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对标“七个有力”和“四个合格”,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岩土中心党支部深化党建统领、成才引领,创新“支部建在工地,党旗飘在阵地”党建组织模式,在国家重难点项目科研一线建设7个临时党支部,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创新助力科技创新,解决国家重大工程科技难题,实现党建和教学科研育人工作的深度融合,取得良好成效。
近年来,岩土中心团队被授予“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荣誉称号,岩土中心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并顺利通过验收,并被评为“山东省先进基层党组织”。
一、党建创新,创建“一三五七”工作法,不断提升组织力
党支部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现代化伟大事业中”的号召,将临时党支部建设在广西、新疆、厦门等各施工项目一线,通过建立一套优秀基层党建工作法,制定《岩土中心临时党支部“一三五七”工作法》,用“一个目标、三项保障、五项精神和七项举措”凝聚“向心力”、扎实“螺丝钉”,实现党建科研“两手抓”。在这一工作法的引领下,各施工项目临时党支部结合所在项目工程,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教育学习活动,走出一条符合岩土中心党支部发展要求、实际需要和时代新风的党建路径,赋予基层党建工作法“加速度”功效。
在工作实践与探索中,党支部形成了“党委共建—制度约束—临时支部建设”的党建工作体系,大力推进样板支部建设。与院党委建立联席共建机制,提高支持力度,有效深化引领。同时,科学制定《岩土中心党支部建设管理办法》《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学习暂行规定》等,推进支部建设制度化、规范化。党支部在科研现场组建临时党支部的举措,有效破解了基层党建业务“两张皮”和参与度、思想引领不到位的难题,使支部建设质量不断提升。
二、党建统领,加强团队整体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
党支部以新思路、新机制、新手段谋划和推进创新人事体制机制改革,施行团队PI制,设置业务PI和管理PI,发挥管理在团队中的重大作用。岩土中心施行职称晋升分类评价和多元考核制度,重视成果应用,不唯论文数量,同时抓住薪酬分配关键,不唯职称和人才称号,薪酬“能上能下”。岩土中心还完善人员引进和退出机制,大力拓展非编教科研队伍,建立成长体系,在多学科交叉创新方面,将学科交叉相关教科研人员的贡献纳入团队分配体系,实现成果共享。
党支部所在团队聚焦领域科技前沿,积极开展“智慧工程与智能制造学科融合创新计划”,推动传统土木工程转化升级,谋划大平台、大人才和大项目,助力学科建设弯道超车。先后成立大型地下洞室群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地下工程灾害预防与控制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山东省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工程实验室、山东省地下工程水害防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
面向国家工程建设安全战略需求,岩土中心团队积极开展隧道与地下工程灾害防控理论、技术及装备研究。围绕不良地质灾害成因、预报和防控,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及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方面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近年来,岩土中心团队新立项项目330项,主持国家重大、重点课题及重大工程项目100余项,其中企业重大项目(合同额1000万元以上)8项、重点项目(合同额500万元以上)15项,实现成果转化超5000万元。
三、党建育人,大力实施教研教改,培养德才兼备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
岩土中心党支部紧扣“党建为基、德育为本、创新为实”的育人主线,落实“五育并举”,强化学生的家国情怀、担当精神和崇实品格,努力培养德才兼备的土木工程创新人才。建立独特土木学科“大思政”体系,打造示范课程思政品牌,构建了“广西华润治水项目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等21个典型工程思政案例资源库,培养学生在重大工程中攻坚克难的家国情怀、追求真理和勇于奉献的科学精神。
党支部发挥“双带头人”工作室和研究生样板党支部“头雁”作用,依托国家重大岩土工程科研项目产学研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土木工程研究生“三保障六学习”培养模式、“三三制”教学方法和“三结合一融合”培养目标,形成一套以“院院合作”为典型的案例集,形成研究生教育教学的山大模式,取得了一系列优秀成绩。获山东省研究生优秀科技创新成果二等奖,指导30余名学生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科技学术竞赛中取得佳绩,培养和提高了研究生不断创新、勇于创新的实践能力。
四、党建铸魂,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和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攻坚克难建业绩
在党建引领下,岩土中心党支部发挥党组织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让各个工程现场科研团队成为解决科研难题的铁拳部队,为大项目和大成果保驾护航。
李术才院士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跋山涉水,不畏路途艰难,多次去现场实地考察,亲临一线解决工程技术难题。他经常给支部党员上党课,用鲜活的事例勉励党员以身作则、敢为人先,能吃苦、肯钻研,心甘情愿奉献祖国建设事业,使支部的同志们在思想和灵魂上颇受触动。围绕不良地质灾害成因、预报和防控,李术才院士带领团队在隧道不良地质超前预报及重大突涌水灾害治理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铁路、公路和水利领域的地下与隧道工程,避免了重大突水突泥、塌方等灾害的发生,为灾害防控和我国的工程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华润水泥河景矿区突涌水治理为国内单体矿坑涌水量最大治水工程。在岩土中心岩溶地质灾害防治临时党支部书记李海燕带领下,支部成员凭借深厚专业理论技术、研发新型材料、先进工艺和丰富实践经验,成功封堵涌水20万方/天,解决了困扰矿区15年的水害难题,解放矿产资源超过1.2亿吨,得到相关研究领域院士、专家和有关企业的高度肯定。为向支部成员表示感谢,华润水泥公司专门在矿山观景平台建立了功德碑。
2021年,我国华南地区最长的钻爆法海底隧道海沧隧道通车。该工程A2标段水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埋深大、水压强,岩石松动易剥落,极易引发突水事故。岩土中心厦门海沧海底隧道临时党支部书记薛翊国带领师生攻克了A2标段关键技术与科学难题,对不良地质体作出了准确预警,累计节约工期10个月,降耗增效,保障隧道如期通车。为此,中铁十八局集团有限公司厦门第二西通道工程A2标段项目经理部给山东大学发来表扬信,对临时党支部发挥的引领示范功效高度赞扬。
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岩土中心党支部成立20年来,始终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雄厚人才团队和成果为基础,以一流实验室和平台为保障,为国家培养高水平现代化交通事业建设人才,产出领域内国际领先的技术与装备,凝心聚力、砥砺前行,为服务国家科技进步和交通建设重大需求而不懈努力!
(作者简介:李海燕,山东大学土建与水利学院岩土中心党支部书记。)
作者:李海燕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