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 战火中的胶东公学
发布时间:2021-08-17 07:2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7、8月刊作者:鲁东大学 李 青 陈福宗 A+A-
-分享-

自山东抗日救国军第三军建军那天起,胶东党政军的领导成员,对部队的文化、政治、理论学习就特别重视。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游击战争中的理论问题,特别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朱德关于游击战争的讲话等等,如果不在在职干部和新来的同志中进行宣传教育的话,那么,这些极其重要的战争理论实施起来就会缺少力量。在一次会议上,特委们又讨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的根据地能稳定下来的话,就要办一个大学,目标是培养抗战建国人才。那时候,我们知道陕北有个党中央办的陕北公学。我们要办就办一个名叫“胶东公学”的学校。

(曹漫之:《曹漫之同志谈胶东公学创建情况———在上海胶东公学校友座谈会上的讲话》节选,见黄澍霖、谭天主编《战争年代的胶东公学》,第1-8页,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10月)

 

1937年10月初,日寇入侵山东,同年底,胶东地区爆发了天福山起义,揭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胶东人民开展抗日斗争的序幕。中共胶东特委逐渐认识到:进一步唤起民众,团结和吸引广大热血青年奋起抗日,成为当务之急。1938年8月,仿照陕北公学,以“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为办学宗旨的胶东公学在黄县(今龙口市)正式成立,它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的,且实施国防教育、设置师范科的学校,开启了抗日根据地战时正规教育的先河。那时胶东公学的教材主要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论持久战》《社会发展简史》等,课堂上教师也时常讲解抗战时局,进行“苏区和延安”“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等主题的革命教育。胶东公学初期的办学环境是极其恶劣的,因需要不断与敌人进行顽强斗争,学生流动性大,在校生时多时少,迁徙、转移频繁,学习也时断时续。

1942年,因日军大扫荡及斗争形势的需要,以多种文艺形式宣传抗战、发动群众积极参加抗日救国的胶东孩子剧团(大众剧团)和胶东鲁迅艺术学校并入胶东公学,使得胶东公学在音乐、戏剧、美术等师资和教学方面得到了强有力的补充,培养出一大批音乐、戏剧、美术方面的艺术人才,为胶东红色文化的孕育埋下了种子。1945年,依据《战时国民教育实施方案》,胶东公学制定了办学目标: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阶级观、群众观、劳动观、辩证唯物主义观;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力求提高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946年,胶东公学与原烟台东山中学(即原芝罘中学)和烟台师范学校合并,改称山东省立胶东公学总校,共计有21个班,学生1109人。

胶东公学由中国共产党组织、胶东抗日民主政府直接领导,党组织始终高度重视学校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1938年9月,中共胶东公学特别党支部成立,梁辑卿为特支书记,宫维桢、常溪萍、赵野民为特支委员,后来随着时局的不断发展,校内先后成立了党支部、党总支部。

学校党组织秘密担负着领导学校各方面工作的任务,并依靠党的崇高威信和党员的模范行动来实现。党组织自身的建设任务,首先是发展党员,壮大党的组织,在师生中培养积极分子和发展对象,通过经常教育和帮助,使他们逐渐深入了解党的性质,提高对党、对共产主义的认识,不断树立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努力奋斗的理想,坚定为抗战胜利贡献一切的决心。同时,教育发展对象也勤奋学习,积极工作,在各种活动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此外,学校党组织还引导党员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不断提高政治觉悟,加强党性锻炼,防止不良现象在党内滋生蔓延,从而保证党员队伍的先进性、纯洁性。各党小组经常在会上讨论研究党员发展问题,党的队伍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学校坚强的领导核心。

为了让学校抗日救国的政治氛围更加浓厚,贯彻执行抗战教育方针,党组织要求党员从以下几个方面严格砥砺自己:一是加强党性锻炼,努力使自己成为有高度阶级觉悟的共产主义者和有强烈民族意识的爱国者,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二是在学校的一切活动中,党员都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抗战教育的正确方向;三是党员要在各个方面起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全校人员艰苦奋斗,特别是在对敌斗争问题上,要带头侦察敌情,传递消息,站岗放哨,身先士卒;四是要善于团结群众共赴国难,战胜敌人。

一所有几百名学生、数十位教师的学校,从胶东的西海之隅到东海之滨,跋山涉水,辗转迁徙,日日夜夜,年复一年,同凶恶的敌人周旋。如果没有学校党组织的正确领导,怎能坚持持久的教学活动!当时这数百名师生中,最年轻的也在旧社会生活了十几年。他们为了抗战这个共同目的集聚到学校。如果没有党组织的好领导,怎能使他们踏上革命的光明大道,献身于抗日救国的事业!

在救亡图存的时代背景下进入胶东公学的学生,不论哪一期,都算正式入伍,都肩负着学习和抗战的双重任务。学校实行适应抗战的军事化管理,开设了政治、语文、数学、历史、地理、音乐、美术、自然常识以及军事技能、生产劳动等课程。其中政治课是一门主要课程,内容涉及中国革命现阶段的性质、任务和领导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问题,抗日战争的战略战术问题,国际国内形势,青年学生的思想修养等,而军事技能、生产劳动是学校的重点必修课程。除此之外,学校还进行抗战时事政策教育、阶级斗争教育、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等较多地体现为战时思想政治动员与组织的教育。得益于这些课程与各种形式的教育,一批批青年学生走上革命岗位后,能够很快适应战争和各项建设工作需要,时时处处以一名革命战士的姿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奉献、斗争。

在胶东公学的历史上,先后于1938年11月、1944年9月、1944年11月、1945年5月、1947年3月等有过7次学生大规模集体参军的壮举,参军总人数达2000余人。学校培养了6200多名抗战将士、党政干部和基础教育师资,他们的足迹遍及山东、华东、华北、东北、华南甚至朝鲜战场。他们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要贡献,许多师生为了人民的革命事业血洒疆场,胶东公学因此被称为“培养革命干部的摇篮”。

1938—1943年胶东公学东迁辗转路线图(资料图片)

胶东这片革命热土孕育出了具有鲜明时代、地域特色的胶东红色文化,而在这个过程中,胶东公学充分发挥了文化引领作用,主导了胶东红色文化的孕育发展。如:马少波、张弓弩、鲁特、修孟千、丁宁等的戏剧;黎锹、王毅、路曼、孔健飞、袁先、宋文、徐松、于坤等的作词、作曲、音乐指挥、钢琴演奏;刘瑰玲、温宾如、迟馨圃、刘翼飞等的戏剧表演、演唱;迟馨圃、王艺叟、林河水等的绘画艺术;罗竹风、林一山、阮志刚、王卓青、丛鹤丹、李芸生、迟剑敏等的语言、文字、哲学、政治、文学评论;张秀珩、修孟千、苏茹、江波、丁宁、孙波、曲波、黎明、孔林、宋协周等的诗、小说、散文;张彦平、迟剑敏等的儿童文学、儿童教育;黎明等的新闻采访报道等等。

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洗礼,胶东公学师生孕育并传承着红色基因,使胶东红色文学艺术迸发出勃勃生机,有力促进了大众文化的普及,极大提高了群众抗日的自觉性,成为山东抗战文化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鲁东大学广大师生将学习、传承红色基因纳入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大力弘扬革命先烈爱党爱国的政治品格、勇于担当的使命意识、敢打必胜的顽强作风、心系群众的赤子情怀、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这无疑将有力推动学校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站稳脚跟、砥砺前行,矢志不渝走在全省全国高等教育前列,再创佳绩。


作者:鲁东大学 李 青 陈福宗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