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在祖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红色资源星罗棋布,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到访革命圣地,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而今,花样年华的我,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也曾多次到红色基地瞻仰学习。
我的红色学习之路始于聊城。大学四年,我曾经踏过孔繁森纪念馆和范筑先烈士纪念馆前的青石板,也走过聊城市革命烈士陵园的林荫小路。
在孔繁森纪念馆里,我详细地了解了这位“新时期的雷锋”“90年代的焦裕禄”的成长经历和工作经历:舍小家、为大家,两次奔赴西藏工作十几年,最后献身雪域高原。在西藏,勤政爱民的孔繁森不仅坚持着带领藏区群众脱贫致富的大目标,更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扫清教师工资拖欠、孤寡老人治病难、藏族孤儿无处去的“小障碍”。作为领导干部的楷模,他每次下乡都自费购买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农牧民,而他的妻子进藏探亲却连回去的路费都不足,他的女儿大学学费都凑不够。他在地震灾害之后收养了3名藏族孤儿,为了让他们健康成长,他每天吃榨菜拌饭,省下钱来为孩子们添衣物,甚至通过献血来换钱为孩子们添补营养。“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孔繁森的这句话朴实无华,却体现着他崇高的初心和使命。
孔繁森精神深深激励着当时还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的我,在那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了毛泽东在《纪念白求恩》中写到的:“一个人的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我决心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并鼓起勇气去做了那件一直想做却不敢做的事情———义务献血。看着那暗红色的血液缓缓流淌,通过导流管进入血袋,我似乎感受到了孔繁森为了那3名藏族孤儿卖血换钱时的满足。当收到血液检测中心发来的血液检测合格已送往临床救治病人的短信时,我满心满眼都是为自己能发挥一点价值的幸福和快乐。
孔繁森纪念馆是我慕名而去,他的事迹我此前便知道一些,但民族英雄、抗日烈士、爱国烈士范筑先的事迹确实是我在参观范筑先烈士纪念馆之时才第一次了解。我在庭院中心矗立着的邓小平同志题写的“民族英雄范筑先殉国处”的纪念碑前停留很久,认真地读了纪念碑背面阴刻的范将军传略,范将军的英雄形象逐渐丰满起来。从北洋时期参加北洋陆军抵御外辱,辛亥革命前期拥护民主主义革命,后期因厌倦军阀混战而辞官隐居,北伐战争时期毅然复出为国效力,抗日战争时期虽年过花甲仍然身先士卒,最后在战争中身负重伤后举枪自戕……范将军戎马一生,为着国家与民族抛头颅、洒热血,在中华民族争取解放的历史长卷中,“守土有责,裂眦北视,绝不南渡”,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值得后人永世铭记。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每一寸鲜血浸染的红色热土,每一段艰苦卓绝的红色往事,都凝结着革命先辈的牺牲奉献,彰显着气吞山河的壮丽辉煌,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珍贵的精神财富,是红色教育鲜活生动的教科书。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红色基因必须代代相传,必须让生活在新时代的青年人切身感受到战争年代的先辈是胸怀着怎样的理想和信念,背负着怎样的责任和使命。只有这样,他们面对鲜红的国旗冉冉升起时才会情真意切地濡湿眼眶,而不是嬉笑、不是抱怨为什么迎着刺目的阳光升旗时还要求脱帽。只有这样,他们才会明白敌人的刺刀和炮火要刺目十倍百倍,而初升的太阳再亮也是温暖而有希望的。
转眼四年,我大学毕业,成为一名研究生。从聊城到烟台,离家的路又远了些许,但从预备党员成长为正式党员,心底的信仰却坚定了很多。在鲁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习生活虽然不过短短半年时间,却让我接受了深刻的红色教育。
第一学期的课程中有一门是“胶东红色文化史论”,通过老师的生动讲解,我了解了胶东地区的一段段红色历史:天福山起义、雷神庙战斗、马石山惨案、西海地下医院、胶东育儿所、地雷战、唐和恩支前小竹竿的故事……也了解了一位位英雄人物:杨子荣、任常伦、夏侯苏民、张连珠、理琪、夏云超、赵守福、于化虎、谢文卿……从战斗英雄到民兵英雄,从有志青年到热血百姓,胶东这片土地上埋葬着的英雄烈士孕育了无数的生机和希望。除了课程教学,学校在90周年校庆之际还出版了红色历史和革命历史的学习教育读本《红色鲁东———鲁东大学红色记忆》。通过阅读,我对红色鲁东有了更深的归属感,也感受到了红色教育的实效性。在这半年里,真正让我由了解、感动转为敬佩的,是走出教科书、走入红色基地的实践学习。
烟台红色教育基地的第一站是烟台山及烟台山上的胶东革命纪念馆。胶东革命纪念馆充分展示了胶东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近百年来从苦难到辉煌的革命历程。其中,“英雄胶东”的十二个单元主要讲述革命战争时期的烟台。从战斗英雄、民兵英雄、劳动英雄、支前英雄、英雄母亲到西海地下医院、胶东育儿所、胶东兵工厂、北海银行……一件件红色文物无声诉说着一段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彰显着中国共产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兵到民的强大领导力和感染力,也凸显着中国人民面对外来侵略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与团结。“奋发图强”所展现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四个单元,详细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火红年代里人民的奋斗,其中永不熄灭的生命之火中介绍了“全国劳动模范”王永幸、全国农村知识青年的榜样徐建春、赤脚医生张焕才、人民教师蔡致远、科学家郭永怀、新中国工匠赵春起和党的好儿子孙永旺等英模榜样。榜样的力量直抵心灵,我们应该敬仰英雄、学习英雄,将这种力量化作建设新时代的强大动力。
从芝罘区胶东革命纪念馆到养马岛胶东红色文化陈列馆,从烟台山红色教育基地到西炮台国防公园,我从整体上接受了红色精神的洗礼,并一次次反思和坚定自己的入党动机。“为人民服务”从来都不应该是一句口号或者标语,真的是刻在党员心中的使命。我更加坚定,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学生,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我的信仰是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
近期,《阿,摇篮》正在热播。这部革命剧讲述了延安保育院的“妈妈”们为护育红色后代无私奉献,浴血奋战的革命经历,她们的精神令人感动和敬佩。在威海胶东育儿所也传承着胶东乳娘们的大爱。去年冬天,学校组织我们去红色基地实践教学,借此机会我看到了一间间低矮的小屋、一件件落满尘土的碗筷、一张张简陋却适合幼儿们排排坐的小板凳……在育儿所里我们知道了“狠心舍子保乳儿”的姜明真老人、“不是亲生胜亲生”的肖国英老人、“全家护儿齐上阵”的沙春梅老人、“以命保命终无悔”的矫月志老人、“厚人薄己两重天”的初连英老人,还有“机智勇敢巧脱险”的李秀珍老人的感人事迹。站在青石铺就的天井里,走在杂草丛生的巷道里,想象战火纷飞的年代,孩子们的欢声笑语是多么纯真可爱,乳娘们的辛劳哺育是多么淳朴无私。
仔细想来,从我递交入党申请书到现在成为一名正式党员已经4年多了。这4年里通过到许多红色教育基地学习,我真正明白了红色教育基地从来都不是打卡旅游的景点,它们是历史的记忆,它们饱经风霜地立在那里就是为了展现历史最真实的一面。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我知道在传承红色记忆上我做得还远远不够,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我要做的不仅仅是记录自己的红色足迹,而应该将这些红色印记展示给更多的人,要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
作者:鲁东大学 张淑蔓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