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乳交融,生死与共”这八字箴言,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沂蒙精神特质作出的高度概括。2013年1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临沂考察时指出:“沂蒙精神与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西柏坡精神一样,是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要不断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发扬光大。”
在沂蒙这片红色土地上,坐落着一所从风雨中发展、壮大起来的革命老区大学———临沂大学。“明义、锐思、弘毅、致远”的校训,就是临大人对沂蒙精神的传承与坚守。以沂蒙精神为核心,以时代的发展为半径,画出的圆就是临大人所能触及的广阔天地。
临沂大学以“沂蒙精神”为核心内容,建设了红色馆;以“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为主题,建设了红色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以“收集世界各地红色资料”为目标,建设了全国首家红色资料收藏中心。沂蒙红色文化在每个角落、每个层面,都或直接、或间接地播撒到每一个临大人的心田。
“我只有站在讲台上,只有面对着自己的学生,才能深深感受到自己的价值所在,哪怕是微小的一束光,也是美丽的呈现。”语出孙海英老师———临沂大学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她致力于沂蒙精神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研究和实践,使“红色文化与沂蒙精神”成为精品课程和品牌优势。她敢于创新,开展“红色文化和沂蒙精神教育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教育有机结合”的内容创新和“慕课新模式与传统课堂优势互补”的形式创新,这些探索已取得重要突破。
不仅有许多像孙老师这样的优秀党员教师树立新标杆、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初心使命,临沂大学的学子们也在行动着。他们循着前人走过的路,以自己微小但伟大的脚步追寻红色印记。
临大校友、济南市商河县郑路镇褚集小学教师伦学冬,为救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以高尚的道德品质践行了“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是当之无愧的“齐鲁最美教师”。
刘秀祥,临沂大学2008级历史学专业学生,入学时,“孝子千里背母上大学”。毕业后,放弃优厚的待遇,回到贵州省,助千名贫困学子圆了大学梦,荣获“全国青年五四奖章”“全国最美教师”。
他们不仅是临沂大学的学子,还是红色沂蒙精神、抗大精神的最美传承人。沂蒙精神和抗大精神,正是临大学子们播撒在心底的红色种子,随着时光的脚步不断开始新的生长。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新时代的号角已经吹响,在建党100周年之际,我们传承沂蒙文化与精神,要做到不仅以地域特点为基础,从各个方面大力推进沂蒙文化的宣传工作,还要做到与时代大环境紧密联系,跟随时代的浪潮。沂蒙文化是红色教育的重要元素,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我们要把历久弥新的沂蒙文化进行创新性、创造性传扬,融入时代的、科技的力量,让沂蒙精神走得更远。
放眼未来,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如何走得更远?“生逢其时,但也重任在肩。”对于广大青年来说,这句话便是最好的回答。积极跟党走,主动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是第一要义。只有坚定了政治立场,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才会有红色文化薪火相传与青年成长为时代弄潮儿的交相辉映。
青史为鉴,记录一个民族的生生不息,揭示一个政党的使命担当。一个个红色地标、一节节生动的党史课,读懂百年大党历尽艰辛,缔造东方奇迹的“密码”,奏响时代主旋律,唱出青年最强音。
作者:临沂大学 吴莉莉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