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于1971年入党,是一名光荣在党50年的老党员,也是在教育岗位上奋斗了一辈子的老教育工作者。50年来,我始终牢记父辈“爱党、爱国、为民”的红色革命精神,也将“舍小家,顾大家”的责任担当根植心中,传承下去。
父辈一生报国,种下红色基因
1937年,日寇占领德州,我的两个伯父相继牺牲在抗日战斗中。1946年,我的父亲李玉歧怀揣着满腔的卫国热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并于1948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洪山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随后,又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在南征北战的10余年里,两次荣立二等功、三次荣立三等功,并获得了解放勋章和志愿军勋章,多次被评为模范共产党员。
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热潮,部分军官转业,支援社会主义建设,我父亲被分配到山东省公安厅工作,但他谢绝了。他一心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大办农业合作社,要带领乡亲们过上好日子。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几乎将全部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他一门心思为群众谋幸福,不顾家庭困难,不惜将自己复员时的5000元转业费贡献给社里用来打井,将爷爷种的20棵大榆树砍倒为孩子们建学校。我最小的弟弟曾一度埋怨他是“爱国不爱家的人”,父亲却略带歉意地说:“我是欠了咱家很多很多,但是,我懂得,有国才有家,国富才能民强。带领群众过上好日子,这是党员的初心和追求。”所以即使家中清贫,父亲仍全力以赴地为乡亲们谋发展,以他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一个老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中,我耳濡目染中也逐渐树立了“爱党、爱国、为民”的红色价值观。
献身党的教育事业,践行父辈初心
多年来,我牢记父亲“舍小家,顾大家”的教诲,继承了父亲“爱党、爱国、为民”的优良传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父辈的初心和使命。
1972年,我放弃了转入水利部门当国家干部的机会,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那时我想,既然许身孺子,献身教育,就要全身心地投入教育,为中国的教育振兴尽自己的微薄之力。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教育的春天。在陵县五中党支部的领导下,我和学校的干部师生一起抓机遇,抢时间,大力整顿学生纪律,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使陵县五中这所农村普通中学成为德州地区的重点中学,我也被评为“全县优秀教师”,受到县委县政府的表彰。
20世纪80年代,国家进行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陵县县委、县政府积极响应上级号召,在全县范围内掀起党政领导齐动手、全县人民总动员的建新校、改旧校热潮。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陵县教育局负责农村校舍改造工作,加入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的热潮中。通过深入农村调查,目睹了当时农村中小学“黑屋子,土台子,里面坐着一群泥孩子”的困窘现状。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为改变农村教育落后的面貌贡献力量。我和两名校改办的同志冒着严寒酷暑,披星戴月跑遍了全县1000多所小学、135所联办中学。从摸底、检查到验收,平均每所学校都去过3次。1982年冬天,我和校改办的同志冒着大风雪去赵宅乡检查验收,由于雪天路滑,汽车掉进了公路旁的深沟里,多亏路旁的大树将车托住,这才使一行人幸免于难。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陵县农村中小学的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1988年,省政府在陵县召开了“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现场会”,陵县人民政府被授予“全省农村校舍改造先进县”,我也被评为“全省农村中小学校舍改造工作先进个人”,受到省政府的表彰。
20世纪90年代,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出在全国“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重要规划。德州市各级党委政府、广大干部群众,为实现“两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奋战,用超乎寻常的毅力和热情,勒紧裤腰办教育,终于如期完成了“两基”历史任务。
因工作需要,我被调到德州市教育局工作,积极投身于这场用热血和真诚铸造千秋基业的奋战中。在担任市政府教育督导室主任期间,我专门负责“两基”特别是“普九”工作的检查验收。我和验收组的同志走遍了全市的每一个乡镇,每一所学校,严格掌握标准,认真进行验收。通过“普九”验收,中小学办学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教师工资按时发放了,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在进行验收的日子里,我们白天深入学校查看校舍、检查仪器,晚上开会汇总情况,整理验收报告,虽然辛苦劳累,但每个人都觉得是在完成一项跨世纪教育工程,将惠及子孙,造福人民,感到非常荣幸。在市教育局工作的10年间,我为办好教育作出了积极贡献,先后被省政府督导室授予“全省督导工作先进个人”,被省教育厅授予“山东省教育系统办公室工作先进个人”,被德州市委授予“全市优秀党务工作者”称号。
20世纪末,改革开放的大潮推动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高等教育由精英阶段跨入了大众化阶段。2000年3月,德州高专更名为德州学院。为加强德州学院的文秘工作,市委调我去德州学院工作。德州学院人秉承“崇德启智,励志博学”的校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锐意进取,与时俱进,学校教学质量、毕业生就业工作均居全省地方普通本科学校前列,科研实力全面提升,为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取得了明显成效,被山东省政府授予“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老骥伏枥壮心在,纂志写史献余热
我一生与教育有缘,喜欢编修教育史志。1981年,我任主编,编纂了全省第一部县教育志———《陵县教育志》。1990年我任编审,编写出版了《德州地区教育志》。2010年,为纪念德州学院建校40周年,我被德州学院返聘,任副主编,参与编写出版了《德州学院史》。2020年,我再次返校任副主编,参与编写了《德州学院史》续篇,向德州学院50年大庆献了一份厚礼。
2012年,山东省教育厅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了向老教育工作者征集教育史料的工作。2014年,我被聘请为山东省老教育工作者协会“教育史料征集研究委员会”重点作者。通过查阅档案,调阅资料,我先后整理撰写了《德州师专的建立》《德州学院的成立》《全国新建综合性本科院校2005年工作研讨会在德州学院召开》等5篇史料,并报送省教育史志办公室编辑出版。退休后,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宣传教育、关心下一代活动,笔耕不辍,发挥余热。2016年被德州学院授予“最美老干部”奖牌。
至2021年,我已在党50年,随共和国走过70年,我一生许身孺子,献身教育,从事过小学教育、中学教育,晚年又开始尝试家庭教育。我把自己在教育战线的所见所闻、所干所想写出来,抒发自己对教育的无限挚爱和“许身孺子终不悔”的情怀,书名《我的教育情怀》,为党的百年华诞献礼。
作者:德州学院 李向阳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