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在我心中 | 党耀青春 助力成长
发布时间:2021-08-17 06:42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7、8月刊作者:山东科技大学 张 婕 A+A-
-分享-

自2012年从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至今,已经走过九个春夏了。这九年间,我见证了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的演变与发展,亲历了众多学子在国家资助的照护下成长成才。日常工作多是和一堆堆数字、一沓沓材料打交道,虽然有过加班连轴转的疲惫不堪,有过学生不理解时的委屈无言,但这些枯燥的数字与材料背后,是一个个青年学子的筑梦历程,是一个个励志上进的成长故事,更是一个个家庭的希冀期盼。三千多个日日夜夜,我以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时刻提醒自己在资助工作中不能有一丝懈怠。认真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资助政策,绝不让一名学生因贫困而失学,让教育真实有效地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是我作为一名党员坚信并切实践行的工作准则。

 

知识改变命运,教育照亮人生

 

每年高考后,总有一些考生在收到录取通知书之后,喜悦被现实冲淡,梦想之火在困窘的家境面前渐趋昏暗。为保障每一名山东科技大学家庭经济困难新生无忧入学,我和同事们一起利用暑期时间,把国家学生资助政策简介装入每一封录取通知书中,让学生第一时间了解国家、山东省和学校的资助政策。我们还在假期开通热线电话,耐心解答学生和家长的咨询与提问,通过传递国家资助政策缓解学生的担忧与焦虑。及时查阅国家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系统,从几千名贷款学生信息中筛查出需要重点资助的学生,及时主动帮扶,讲解资助政策,让还未入学的困难学生感受到学校的温暖,成为这些学生“素未谋面,以声传情”的亲切老师。

每年新生入学时,学校都会在新生报到现场设立“绿色通道”办理处,为特困新生准备“爱心大礼包”,宣传和介绍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每当有学生或是家长担忧地问道:“学费还没凑齐,怎么办呢?能不能来上学啊?”我们都会笃定地回答:“先来报到上学!”这份笃定来自国家和学校的助学政策,也来自一名普通党员的坚定信念。每当看到学生接过那饱含着学校关爱的新生礼包时,看到他们在入校第一天就流下感动的泪水,自己从内心深处感谢国家的学生资助政策,为国家的发展强大倍感自豪,更深感作为一名学生资助政策执行者的责任与担当。

自2008年起,国家全面实行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帮助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该政策实施至今,国家不断调整贷款额度、还款限期和办理方式等,让政策更加惠民和便捷。从2020年起,我省已经实现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续贷远程办理,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办理,为贷款学生和家长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在实践中创新,在前行中坚守

 

刚从事学生资助工作时,有一天深夜我收到一条短信,是一名学生发来的:“老师,最近学校要评助学金了,班长让班里的同学上台讲讲自己的家庭情况,我本来就胆小不敢上台讲,也担心自己家里条件不好被同学们疏远,该怎么办呢?”

收到这条短信,我陷入了沉思:尊严无价,个性不同,该怎么让国家的好政策落实好呢?经过深思熟虑,我确立了资助工作新目标:精准资助,尊严资助。要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享受到国家的资助,要让学生有尊严有自信地接受资助,要让国家资助成为真正的阳光,把学生的前途和内心照亮!

有了目标便有了奋斗的方向和动力。我和同事一起着手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系统。经过不断修改、反复测试、多轮认证、不断完善,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信息系统终于上线使用。该系统将家庭经济指标量化,全部实现线上测评,既保护了学生隐私,又实现了档案信息化保存,完成了困难学生的精准认定、科学认定。

为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每年寒假我都会进行家访。家访对象中不乏一些住在偏远地区的学生,无法言说数九寒天冰天雪地出行之难。当听到家长真情流露感谢国家的好政策,当挥别满心温暖的莘莘学子收获那一声声“一路平安”,我觉得一切都值了!我将这些家访记录、学生感悟制作成了几百页的《爱心万里行》家访纪实,时刻告诉自己:“关爱学子的实践,永远在路上。”

 

开展发展型资助,育人与育心并举

 

坐火车从西藏来青岛求学的藏族姑娘,被父亲用摩托三轮车送来上学的女孩……每年的新生报到现场,我总被这样的场景触动。在和这些学生交流时,我发现他们说话的声音总是很小,也不太敢正视对方的眼睛。于是我开始思索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怎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开阔他们的视野呢?

高校资助工作必须从简单地发钱、发物资,转变到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一环,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在做好经济资助的同时,更要加强精神引领,实现受资助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学校建立了完善的资助育人体系,全方位实施发展型资助。2013年,学校开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综合素质提升“助航工程”培训班,将心理关爱、职业规划、智育美育等融入学生资助工作中。受资助的学生走进展览馆、博物馆,走入知名企业,参加名校游学。有位学生在参加培训后这样写道:“这是我第一次坐车经过胶州湾跨海大桥,第一次走进博物馆,更是第一次看到海上日落。这些体验与感动,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坚持。谢谢老师!谢谢学校!”

为了让受资助的学生有归属感,我组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朋辈互助成长联盟,建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聆听中心,倾听他们的故事、疏导他们的困惑。为让学生在接受国家资助的同时也能为社会奉献一份力量,自2013年起我和自强社的学生一起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善行100”爱心包裹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赴甘肃临夏、贵州铜仁和枣庄山亭等进行暑期义务支教活动,带领受助学生多次到甘肃、青海等地为小学生发放“爱心包裹”,让受助学生在接受爱的同时传递爱,通过他们自身的成长故事去感召更多的人。

干一行,爱一行。我们是国家资助政策的基层执行者和落实者,我们将国家资助政策传递到教室与乡间,为困难学生送去国家和学校的关爱,在他们求学路上保驾护航、遮风挡雨。事必躬亲不言苦,雪中送炭暖学子。在资助路上,学生是千里马,我愿做最虔诚的牧马人,为他们驰骋未来提供最丰美的草料。学生是日渐饱满的麦穗,我愿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为他们除草浇水施肥。看到受资助学生以自信的脚步走向美好的未来,是我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对事业的坚持和承诺。 

作者:山东科技大学 张 婕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