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接受红色教育,是从小学时期开始的。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王尽美的名字,是我从小就熟悉的,因为我和王尽美同是山东诸城的老乡。
王尽美出生在乔有山下,潍水之畔的枳沟镇大北杏村。记得从上小学起,每年清明节老师都会组织我们去王尽美故居扫墓。系上红领巾,带上水和干粮,迎着朝阳出发,心怀敬仰,来回步行十几公里,风雨无阻。顽皮是孩子的天性,一路上同学们之间说说笑笑,但一到王尽美烈士陵园,大家就立即安静,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那时的王尽美纪念馆还是平房,虽简陋,但掩映在青松翠柏之间,显得庄重肃穆。一次次瞻仰致敬,追忆缅怀,聆听先烈事迹。一遍遍诵读王尽美在1921年写下的诗句:“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明白了王尽美在写下这首诗后,将自己的姓名由“王瑞俊”改为“王尽美”,以此明志,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理想而立下的宏大誓愿。
那时候集体活动结束后,大家常常再一起去爬村南的乔有山,翘首北望,看潍水东去,“沉浮谁主问苍茫”的声音仿佛还在耳边回荡,开启了我们对人生意义的思考。每次,老师都让我们写日记、作文,谈心得体会,我入团、入党的志向就是从那时萌发的。读大学之后虽然离开了故乡,但每年我都会特意回老家去趟王尽美故居,坚定初心,砥砺前进。
学党史以明理。“王尽美出身贫寒,是什么让他这么优秀?”这是我从小就开始思考的问题。随着对党史的深入学习和思考,我发现王尽美的求知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是主要原因。从少年到青年,王尽美不断求知,从有革命意识到具有先进的新民主主义思想,再到成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终生信仰———为实现“尽善尽美”的共产主义崇高理想而奋斗终身。
学党史须力行。红领巾、团徽、党徽,这些胸前的红色印记伴随我走过少年、青年,来到中年,不变的是红心向党的初心使命。记得我的孩子在幼儿园六一儿童节表演的节目就是《童心向党》合唱,那年暑假我特意带着孩子去参观了王尽美故居,给她讲王尽美的红色故事,让红色教育融入血脉,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让她从歌声中的“童心向党,童心向党,播种理想快乐飞翔”走入现实,真正理解“童心向党”。
时光不驻,岁月如流。建党百年后的今天,我站在乔有山上向远处望去,眼前呈现的是一幅大地秀美的画卷。沧海桑田,换了人间。中国已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王尽美的思想和精神,也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
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 赵学纲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