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记住我们的来路,看清我们的道路,找准我们的出路,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对于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鲁东大学在建校之初即注入了红色基因。“二乡师”首任校长董凤宸是拥护共产党的民主进步学者,他广招社会进步人士来校任教,一群名师先贤汇聚莱阳,使这块占地仅60亩的“弹丸之地”成了藏龙卧虎之所。董凤宸校长聘请王哲担任教务主任,王哲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学说和中国革命理论教育,被学生称为“共产主义老师”。共产党员王冶秋到莱阳乡师讲授国文课,传播革命思想,很多学生由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吴伯箫任山东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期间,暗中保护参加救国会的进步学生。国文教员何其芳与阎仲容一起为学生救国会起草了《告胶东同学书》,音乐教师瞿亚先教学生演唱《国际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美术教师尚逵斋经常在家中给学生讲述共产党的性质和革命道理,宣传进步思想。
红色基因一直流淌在一代代鲁大人的血脉里,成为学校自强不息、砥砺奋进的动力之源,在胶东乃至整个齐鲁大地上点燃师范教育的烛火与救亡图强的革命篝火,孕育出与民族共命运的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红烛精神”,成为学校办学育人之魂,成为催人奋进、开拓进取的精神财富。
学校重视办学历史研究,加强红色文化阐释,珍惜得来不易的红色基因。学校红色基因缘起于抗日救亡运动,其文化属性包含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唤醒民众、发动群众的民本思想。这些都无不凸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也是学校长期孕育积淀而成的深沉持久的文化优势,以此为主构成了学校红色文化的主体部分。
学校成立胶东文化研究机构,致力于挖掘胶东地区丰富的文化资源,收集整理胶东历史文物、文献资料,传承弘扬以红色基因为主线的胶东红色文化。学校凝聚了一批对胶东文化素有研究的专家学者,他们将胶东红色文化研究列为学校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点内容,在领导力量、队伍建设、工作条件、科研经费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深入挖掘和创造性阐发、创新性发展胶东红色文化,使之成为胶东文化研究成果最丰富、影响最大的学术中心,为烟台市建设胶东文化龙头城市提供了学术智力支撑。
学校以胶东红色文化研究引领文化建设,汇聚最深沉最持久的发展动能。将红色基因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依托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积极开展红色基因传承与思政课教学研究,分别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胶东红色文化概论”“胶东红色文化史论”等特色课程,创造性地把红色文化研究成果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与实践。学校还以科研立项推动胶东红色文化研究,设立胶东文化系列研究课题5大系列42个项目,建成了包括张炜文学研究院、胶东文化研究院、万松浦书院、文学博物馆在内的“三院一馆”,走出了一条革命陶冶、红色育人、文学创作成人成才的立德树人之路。
学校组织开展了包括“讲好红色故事”在内的“讲好鲁大故事”主题教育活动。发挥专职教师中坚力量,讲好有深度、有广度、有高度、有史料价值的革命故事;发挥专业课教师基础力量,讲好党史国史与专业课的融合性故事;发挥辅导员队伍骨干力量,讲好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故事;发挥“五老”队伍重要力量,讲好亲历与见证故事。学校“红旗帜”理论宣讲队在校内外讲述红色革命故事,荣获团中央授予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讲团全国重点团队。通过讲述红色故事,帮助学生深刻领会红色基因的内涵,透彻把握红色文化精髓,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潜移默化的红色文化熏陶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流淌在鲁东大学师生心中和大学灵魂深处的红色基因,与红船精神、延安精神、抗大精神一脉相承,都是对真理和信仰的执着追求、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担当,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活力之水、力量之源。从百年党史中汲取丰富营养,传承红色基因,进一步激发炽热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迸发出奋进新时代的磅礴力量。面向未来,我们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办学方针,以学校独具特色的红色文化为载体,把红色故事和精神信仰融入立德树人全过程、教书育人各方面,让信仰之火在鲁大校园里熊熊不息,让红色基因在师生血脉中代代相传,并焕发出更加璀璨的时代光芒,照亮我们的前行之路。
作者:鲁东大学 刘国明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