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董蒨教授主持的“基于小儿肝胆胰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研发、临床应用及产业化”成果获201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到2020年9月牛海涛教授成功主持开展世界上首例5G+国产原研“妙手”手术机器人辅助远程泌尿外科手术,再到今年8月任贺教授主持的《肿瘤生物学》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资助……诸多成绩的取得续写着青岛大学临床医学学科建设与发展的新篇章。
青岛大学临床医学学科设置了本科专业五年制、“5+3”本硕一体化两种培养模式,同时还是一级学科硕士及博士学位授权点,设有一级学科博士后流动站。目前,学科已形成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
赓续传统,打造优势学科群
1993年5月,青岛医学院、原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成立了新的青岛大学,从那时候起临床医学就开始了充分利用综合性大学学科优势提升医学教育质量和医学研究水平的探索。近年来,学科更是紧密对接健康中国战略,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求为导向,主动拥抱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与挑战,加速学科建设的步伐。
临床医学秉承分层建设、学科交叉、医工融合、医理融合的理念,在儿科学、痛风及代谢病、器官移植、神经病学、数字医学、远程医学等领域重点突破,打造了优势学科群。2020年9月24日,牛海涛教授团队利用5G远程医疗技术,成功为3000公里外贵州安顺的患者实施了全球首例国产原研手术机器人超远程泌尿外科手术,使远程医学获得重大突破。如今,青大附院已为省内外47名患者实施了远程医疗手术,成为山东省“5G+医疗”示范基地。
同时,借助青岛大学作为综合性大学所具备的学科优势,临床医学积极探索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使医工、医理结合成为可能。如与基础医学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融合,打造数字医学;与信息与通信工程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融合,打造远程医学;与机械工程、电气工程及电子科学与技术融合,打造骨科与智能制造医学;等等。
立德树人,
传道授业育宏才
“教授高深学问,养成硕学宏才,应国家之需要”是青岛大学的底色,也是临床医学学科一直以来不懈的追求。迄今为止,临床医学学科已累计培养出3万余名医学专门人才。
近年来,临床医学学科更是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积极探索高素质新医科人才培养模式。学科积极推进文化育人、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网络育人、组织育人,构建起培养具有良好道德情操、人文情怀,具有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医学人才的新模式。每年,在学生入学、毕业及其他重要节点组织学生举行医学宣誓,带领学生到院史馆聆听沈福彭教授捐献遗体制成骨架标本及其他先辈的先进事迹,学习《大医德馨》讲述的名医故事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援鄂临床教师在前线讲授的35节“抗疫思政课”,引导学生将“爱国爱党、敬业奉献、严谨治学、守正创新”的青医精神代代传承。
授业解惑以学为中心。学科一方面立足国家及区域战略性需求,定期开展对用人单位、毕业生、在校生的问卷调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指导课程体系建设,构建起“医学+”课程体系。另一方面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在国际上首创人类数字肝脏数据库开放平台、中华痛风遗传资源库与数据库,用于研究生教学。学科还引进大数据“医渡云”平台,利用医学部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中国大学 MOOC(慕课) 等学习平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在不断努力下,学科先后获得全国医药学研究生教育成果奖 1 项,获批全国医学研究生专业学位课题 15 项,省级教改项目 9 项。
推陈出新,医学研究结硕果
2016年至今,临床医学学科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1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11项。学科教师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项,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8项,省级及以上教学成果奖2项,并授权发明专利400余项,转化授权发明专利8项,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是青大临床医学交出的科研答卷。
分管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的青岛大学副校长于永明说:“临床医学学科能够在短时间内得到快速发展,取得较好的科研成绩,得益于学校和学科突破传统思维,打破常规,进行了高水平学术团队和创新平台建设。”
在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中,学科立足国内、放眼全球,通过引进、选拔与培养等方式,有计划、有目标地组建高水平学术团队。在重点研究方向上构建起具有突出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聘任国内外享有盛誉、具有突出学术成就和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以及在非直属附属医院遴选学术水平高、临床业务能力强的专家进入导师队伍,推动学科全面发展。目前,学科已形成一支以博士生导师为首、一大批高素质中青年骨干人才为中坚、专业结构和学术梯队合理的科研团队。其中,张英泽院士领衔的团队在骨科微创诊疗理论和技术创新、研发与转化方面作出突出成绩,并助力临床医学学科成为该领域山东省首个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单位。
在创新平台建设工作中,学科重点完善“以首席科学家(PI)为核心进行人力资源配置、以项目经费和成果产出为核心进行财力资源配置、以实现科研资源共享为核心进行物力资源配置”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资源高效配置。此外,围绕重点建设方向,学科积极搭建一流的科研平台,为高水平科学研究工作提供支撑。
医者仁心,服务社会显担当
8月27日深夜,青大附院小儿外科利用海信计算机辅助手术系统(CAS)和海信外科智能显示系统(SID),在30分钟内完成了患儿肝脏及附近所有器官的完美三维显现。董蒨教授带领团队仅用3个小时就为一岁半患儿顺利实施巨大肝脏肿瘤切除术。
这项由董蒨教授团队完成的技术,问世8年间已成功抢救了10余例严重肝脏外伤患儿。如今,CAS、SID已在北京 301 医院、复旦大学附属医院等120多家医院应用,完成手术6800余例。目前,该技术已从小儿肝胆外科拓展应用到其他脏器外科,让近10000例患者从中受益。
“对于一名医者来说,应用创新技术,挽救大量疑难危重患者的生命,是最感欣慰的科技进步。”董蒨说。临床医学的师生们将论文写在病房里、手术台上,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刻,他们挺身而出,勇往直前,用仁心仁术诠释“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医者精神,用责任和担当诠释了青大精神。
在这次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从55岁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于文成,到内科学2019级博士研究生梁坤,一批又一批白衣天使,闻令而动,主动请缨,火速集结。共3批143人的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还有大批医护人员日夜奋战在青岛抗击疫情的前线。接管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的青大附院第三批援鄂医疗队,经过52天的日夜奋战,累计救治新冠肺炎患者97人,其中重症80人、危重症17人,治愈出院82人,用高水准的医疗技术交出了一份学霸级“武汉答卷”。
青岛大学副校长、医学部部长姜宏说:“以前取得的所有成就都将成为学科继续发展的基石。”未来,临床医学学科将聚焦一流学科建设,以培养德才兼备的新医科人才为核心,持续深化教育体系改革。并进一步整合、凝练学科发展方向,重点打造数字医学、5G+远程诊疗前沿医学交叉学科(含儿科学)等符合新医科需求的前沿研究方向,同时建立健全与之相配的完善的高层次人才培养机制,力争使临床医学整体水平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实现产学研新型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作者:特约通讯员 魏喆吉 戴雪峰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