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加快知识生产方式变革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近日印发了《交叉学科设置与管理办法(试行)》,首次明确交叉学科是多个学科相互渗透、融合形成的新学科,具有不同于现有一级学科范畴的概念、理论和方法体系,已成为学科、知识发展的新领域。该《办法》还建立了交叉学科放管结合的设置机制和调整退出机制。
一、设置交叉学科将加快形成学科发展新模式、人才培养新模式
本次学科门类调整,是1997年后,我国在学科建设上从理念到行动的又一次重大突破,将对高校学科建制的调整产生系统联动效应,意义非同寻常。高校学科设置事关学校高质量发展,更是高校在世界高等教育竞争和科技创新领域拥有一席之地的关键之举。就学科交叉而言,目前我国部分高校已进行了交叉学科布局,比如通过成立未来技术研究院、交叉学部等,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学科间的相互融合。这将会在学科发展模式和人才培育环节产生重要影响:
一方面,交叉学科为学科发展提供更多的创生点。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已无法单独依靠某个学科的力量,尤其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优化变革周期越来越短的形势,学科间深度交叉融合意味着通过学科交叉来产生更多新的学科分支和增长点。从培育学科新的增长点出发,学科交叉是激发学科活力的重要源泉——新门类的设立有利于健全新时代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进一步提升对科技创新重大突破和重大理论创新的支撑能力。此外,设置交叉学科门类将增强学术界、行业企业以及社会公众对交叉学科的认同度,为交叉学科提供更好的发展平台和通道。
另一方面,交叉学科也将极大促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学科交叉融合是充分对接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路径。如新设立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和“国家安全学”一级学科,将有利于构建支撑集成电路产业和国家安全科技高速发展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破解该领域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单一化问题,在理论、方法、技术上加以交融整合,为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和国家安全发展的关键问题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可以预见,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将愈加依赖此类模式。这必将成为高校人才培育模式的重要走向。
二、设置交叉学科将使教与学的过程产生较大改变
交叉学科,是两种甚至多种学科交融,有着不容置疑的知识产生逻辑:任何研究对象都会表现出独特性和复杂性,这意味着传统意义上的单一学科无法实现革命性突破。我们的教师和学生需要在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上加以整合,致力于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解决复杂问题。
对教师而言,在交叉学科建设的背景下,教师要主动打破传统的从狭隘的学科框架下进行教育教学的惯性,乐于并善于从学科统整的理念出发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比如,教师要在教学中充分考虑到交叉学科教学的复杂性,在课程和教材开发中将交叉学科思维贯穿其中。教师还要主动创设有利于学生交叉学科学习的环境,通过合理的场景创设让学生在恰切的学习环境中获得不同学科的知识。在教学内容上,教师要顾及交叉学科课程内容比较繁杂,知识前沿性强且更新速度快的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合理把握教学重点,整合知识框架。此外,教师在交叉学科教学中可以掌握不同学科观点,并鼓励学生对这些观点进行合理批判,让学生在交叉学科学习中学会质疑。总之,对教师来说,应当打破以往单一学科为基础的教育模式,积极开发学科交叉前沿课程,在课程设置、培养环节、质量评价等方面树立学科交叉意识,形成以交叉学科研究项目为载体创新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备学科交叉素养的复合型人才。
对学生而言,要清晰地认识交叉学科学习的压力和挑战,了解交叉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好地应对交叉学科学习方面的各种挑战,从而承担起在交叉学科学习中作为学生的使命和责任。具体而言,学科的交叉融合涉及多领域的知识与技术,学生要突破以往学习中“学科狭隘主义”的束缚,克服对交叉学科学习自觉性与主动性不强的问题,以更加开阔的视野把握、多渠道地获取前沿热点。尤为重要的是,要在交叉学科学习中将是否实现了不同学科间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创新思维能力的提升,是否具备了运用多学科理论和方法进行知识整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否把握了各学科的优势和局限等,作为交叉学科学习的衡量标准进行不断反思。
三、交叉学科发展要强化理念认知,瞄准世界一流
我国在交叉学科建设上缺乏基础,2020年“交叉学科”才开始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建制进入现有的学科门类之中。在这一世界范围内的学科发展主流趋势中,交叉学科建设势必成为知识生成和学术创新进程中的重要突破点。
首先,强化理念认知。其实,自19世纪30年代起,芝加哥大学就创立了一系列促进学科交叉的政策,对美国高等教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该理念也一直贯穿芝大发展史。虽然“交叉学科”经常被视为20世纪的术语,但该概念具有历史先例,最著名的是有关希腊哲学:朱莉·汤普森·克莱因认为“这些概念的根源在于通过现代话语引起共鸣的许多思想——统一科学,常识,综合和知识整合的思想”;而吉尔斯·冈恩则提到,希腊历史学家和戏剧家从其他知识领域(例如医学或哲学)中提取了要素,以进一步理解他们自己的材料。这些都蕴含了非常丰富的学科交叉的独特价值。也恰恰是对学科交叉的价值有了非常到位的理解,使得以芝加哥大学为代表的世界一流大学方在这方面作出了引领性贡献。
其次,树立超越学科边界的思维。学科建设中的独特优势不再是对知识领地的划分和占有,代之以更加注重不同知识领域的杰出人才在相关开放的学科边界上的互动和融合。芝加哥大学在招揽世界范围的学者时就一直注重他们学科身份的多元性,而不是固执地考虑所聘用的人才是否契合现有的学科方向和组织需求。这种生发于一流大学的学科建设逻辑具有鲜明的去学科制度、非学科知识中心论的色彩,且其实施成效显著,所以被很多一流大学借鉴。斯坦福大学就专门设有交叉学科部门,交叉学科部门的负责人(主席或院长)负责交叉学科教师聘任事宜。
再次,实施基于项目的运作模式。项目化运作是被普遍认同的交叉学科组织模式。世界一流大学的交叉学科研究组织大都依托项目化的方式来开展学术合作与研究,通过提供经费资助吸纳一批不同专业领域的学者为特定的研发项目效力,从而摆脱传统学科组织隶属于院系等行政单位而产生的诸多弊病,使之更加高效灵活。美国斯坦福大学极负盛名的交叉学科组织———BIO-X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该研究中心作为交叉学科组织的典范,从最初的生物学、物理学发展为目前涵盖20多个学科领域的学科组织。目前斯坦福大学共有20多个类似的学科交叉组织,这些项目组通过学科重组,彻底打破了学科壁垒,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科交叉。
(作者简介:张茂聪,山东师范大学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张茂聪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