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晚由我为大家进行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的寒假线上第一讲。”2022年1月23日晚,青岛大学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大学生宣讲团成员、青大马克思主义学院2021级学生范添懿,为青大医学部2021级临床七班的学生作了题为“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的思政专题讲座。
这是青岛大学思政大课堂中心举办的众多思政活动之一。寒假期间,青大思政大课堂中心在全校选拔了26名学生分成4个小组,在4位指导教师的具体指导下,进行寒假线上思政课系列宣讲活动。
青大思政大课堂创设两年多来,不断创新实践,探索发展,取得了诸多成绩和良好反响,已成为青大思政教育的标杆性特色思政品牌,在全国高校思政教育中也愈来愈引人注目。
理念创新,打造“思政大课堂”体系
如果把高等教育比喻成一艘巨型航母,那么思政教育的重要性无异于“舰岛”。学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中,坚持以实效为导向,不断在思政教育的体系、制度、机制、平台、方法等方面,推出新举措、新方案、新办法,进行创新性探索和实践。
“我们认为,思政不是‘少数人的事’,也不是‘课本上的事’,处处有思政,人人话思政。”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王传永表示,“我们一直在考虑如何做到让思政课‘不流于形式’,着力在实践中解决好思政课与专业课、理论与实践‘两张皮’的问题,打造有青大特色的思政大课堂。”
2019年11月1日,学校通过深入调研、实践总结和精心筹备,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为宗旨,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思政大课堂中心———青岛大学思政大课堂中心。
思政大课堂运转两年多来,在发展中从无到有到优,从0到1到N,紧密结合现实,在理念和实践上进行了诸多创新探索。
不仅成立了全国高校第一个思政综合性学生组织青大思政大课堂学生联合会,构建了由课堂思政、实践思政、网络思政、思政大课堂学生联合会等组成的思政大课堂 “四位一体”架构。还打造了基于OBE(成果导向教育)教育理念的四维立体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建立了社会实践为主,公开课、微电影、VR(虚拟现实)闯关、导师团、校友访谈、项目实践为辅的“一主六辅”模块化实践教学板块。此外,还开发了青大思政大课堂公众号,创建了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新媒体交流平台“微思政”,形成“思政大课堂中心+”模式。
这些举措和实践,丰富了学校师生对思政教育的再认识。“以前,对于上思政课,很多老师和学生都有一个共同印象,那就是统一开设思政课,按照教材讲授思政理论课,然后进行期末考试。”思政大课堂中心主任刘正刚说,“我们打造思政大课堂品牌,就是要广泛深入探索,不断进行理念创新,拓展思政教育的内涵与外延,使学生在思政教育中有更多更实在的获得感。”
思政大课堂在实践中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形式,对传统思政课教学进行了新改造。在打造PBL(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导向)教学与学习平台的基础上,借助互联网、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等,打破传统思政理论课教学的路径依赖,积极探索出了思政课VR(虚拟现实)资源平台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教学新模式,做到网上网下、课内课外互联互通,在拓展思政课教学空间的同时,不断增强思政理论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我们在实践中,设计并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同学们参与思政实践课的积极性高涨,创作了大量不同种类的作品,大家的反响都很好。”思政大课堂学生联合会主席团执行主席、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19级本科生王露介绍说。
目前,青大思政大课堂下设的理论研究中心、教学资源库、网络新媒体中心、校内校外导师团、实践基地中心、校友事迹采编中心、实践课教研中心、学生联合会、研修交流中心,都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也一直在有计划地推出新实践、新活动、新作品。
“青岛大学的思政教育,致力于建构教师思政、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文化思政、队伍思政、学生思政的‘六个思政’协同育人的思政教育新体系,致力于构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思政教育新格局。”学校党委书记胡金焱表示,青大开展思政教育,就是要让青年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他们心里有一团“爱国情”的火,眼里有一道“中国梦”的光。
形式创新,“校外导师团”让课堂更精彩
“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思政理论课主要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同学们的理解其实往往都不深不实不透,而思政实践课的普遍做法,大都是任课教师布置一些调研课题,学生在期末提交调研报告,实际效果也并不理想。”思政大课堂学生联合会主席团副主席、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级本科生张峰说。由此,青大思政大课堂引入并创新性地推出了基于OBE教学理念的思政实践课教学模式。
青大思政大课堂推出的OBE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着重以成果产出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目标,结合社会大课堂,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围绕成果产出的设计、过程、应用、评价等4个方面,形成了走向社会、走上讲台、走入荧幕、走到前沿、走近校友、走近榜样的“六走”思政实践新模式。

2021年7月16日,青大思政大课堂在青岛红景新区开展“青春向党,心系党恩”暑期研学活动
走向社会,推动与社会关联的实践对接。2021年7月16日,“青春向党,心系党恩”思政大课堂暑期研学活动暨青岛市市北区红景新区实践基地揭牌仪式举行。通过挖掘红景新区的青岛党史纪念馆、四方机车厂、国棉一厂、国棉二厂等红色资源,双方开展创意文化沙龙、社会实践基地、数字化模拟建设等活动,为青年学子思政教育打开了另一扇实践大门。
走上讲台,突出学生自身探索与实践领悟。在实践中,思政大课堂主要围绕教育部每年开展的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和 “我心中的思政课——大学生微电影展示”两个活动,开展校、院两级的系列竞赛评比活动,并从中推选优秀作品参加省级和国家级的比赛。
走入荧幕,探索新媒体方式的思政教育。思政大课堂通过与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对接,成立微电影专业拍摄团队和教师指导团队,共同完成思政主题的微电影拍摄工作。同时,思政大课堂还努力打造有全国影响力的思政传播新形式,创建了思政短视频平台——微思政。一方面立足国内,打造全国高校大学生思政交流平台,另一方面对接国际,通过抖音国际版TikTok,传播中国声音、中国思想,弘扬中国精神。
走到前沿,释放青年学子的创新创造能力。社会热点在哪里,思政就跟进到哪里。青大思政大课堂注重思创项目实践培育开发,加强思政实践品牌建设,已经形成党史故事我来讲、思政VR文学故事、短视频号开发推广、思政软件和小程序开发等思创项目,在抗击疫情、见证小康、庆祝党的百年华诞等重要事件中,发起思政主题作品征集活动,目前已经完成的各类实践作品(项目书)达到1.2万余篇(份)。
走访校友,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为大学生指明方向。思政大课堂鼓励学生走访遍布各行各业的优秀校友,在讲好中国故事、山东故事、青岛故事的同时,也讲好青大校友故事,编辑出版《青岛大学校友事迹系列丛书》,引导在校大学生汲取优秀校友奋斗精神,促进他们自我教育和成长。
走近榜样,聘请榜样成为导师团成员。在“六走”中,以榜样组成的“校外导师团+实践基地”相结合的PBL学习平台,受到学生普遍欢迎。这是思政大课堂联合北京在地文化发展公司共同打造的一个PBL思政学习精品平台。2021年春季学期,在北京在地文化发展公司董事长修方舟的多方协调下,来自不同行业的26名校外导师参与授课,授课节数达236节,共有大二年级87个专业4431名学生直接参与课程,让大一、大二、大三等3个年级1万余名学生受益。
校外导师团的每一次思政讲课,都给学生带来新的启迪。青岛嘉木国际文化教育交流中心董事长谈睿,在“导师讲思政”第九讲《对话技能》的思政大课堂上,以丰富的案例,结合自身实践经验,通过启发式,与学生就价值观、人际沟通、未来发展等互动交流。青岛富力艾美酒店总经理张伟梁,在“导师讲思政”第十八讲《旅享人生》中,以自身职业发展为主线,讲述了他26年时间、9个城市、5种文化、1份职业的丰富历程,串起了他与行业、城市、人生、祖国互相守望的故事。
“课堂气氛活跃,生动有趣。通过这种方式了解了成功人士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故事,很受震撼和鼓舞。”参与听课的外语学院2019级本科生李亚琪说,“导师都是各个领域‘业内大咖’,学习他们的成功经验,对于我们来说很有收获且具现实意义。”
“校外导师和校外实践基地,为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走进社会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和途径。”马克思主义学院张丽杰老师说,“每一个走进校园的导师,都是由走出校园的大学生逐渐转变而成的,因此更能为大学生提出切实建议。”
2021年秋季学期,学校在2019级8千余名本科学生中选拔了300人,分为15个班共60个小组,每班配备1至2名校外导师,邀请国企高管、上市公司董事长、杂志社总编、自由探险人等92名校外导师参与授课和指导,围绕不同实践主题,期末形成了60份课题报告,并采访校友300余人。
2021至2022年的寒假期间,思政大课堂不仅组建了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线上宣讲团,同时还开展了“我眼中的家乡春节民俗”主题创作征集活动,作品形式涉及征文类、视频类、图画类等,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寒假生活,也促进青年学生积极了解家乡的春节民俗,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久久为功,打造立德树人特色品牌
“我现在都成了家乡的‘小名人’了。”说起思政大课堂,来自广西柳州的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本科生韦新辰开心地说。去年暑假,她与一同参加思政大课堂实践课的来自山东莱芜的经济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文惠,通过在家乡连线直播的方式见证家乡小康,引发山东、广西两地各级媒体纷纷报道。
“由于我奶奶正好也得国家扶贫政策的扶持,住上了新房子,我就想,思政实践可以和身边发生的事情结合起来,感觉会更亲切更有说服力,于是我们萌发了连线直播家乡小康的想法。”张文惠说。她与韦新辰等同学共同制作的《异地共证家乡美,遥隔千里话小康》思政课件,在2020年“绽放抗疫青春·决胜全面小康”第四届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荣获全国二等奖。此外,她们与其他同学合作制作思政课作品,在2019年全国大学生讲思政课公开课展示活动中获得全国三等奖,在2021年青大第十七届“挑战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获得特等奖。
思政教育大课堂通过组织全校性的思政课程与实践活动,深刻影响了青年学子的思想和实践行动。
“我爷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我爸爸在部队当了25年的兵,我家还有3个堂哥在部队当兵,我家可说是军人之家、红色之家。”商学院会计专业2020级本科生张子涵说道。她从小听着红色故事长大,现在对思政课有一份天然的亲近感,希望能在思政大课堂进行系统学习和锻炼。
“我觉得思政一直都在身边。通过在思政大课堂的学习、实践和竞赛活动,我对新时代的看法和认识更深更实了。”机电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专业2020级本科生刘孟欣由衷地说,“国家的发展,离不开机械制造。我一定努力学好专业知识,将来促进国家科技创新发展。对我来说,这也许就是最大的思政实效。”
思政大课堂在探索实践中,不断结合时政热点,推出有创新意义的思政活动,努力打造立德树人的思政品牌。
在2020年春季学期“抗击疫情,把思政作业写在祖国大地上”“我见证的家乡抗疫故事”等思政主题作品征集活动中,学生投稿作品8千余件,由“青大思政大课堂”微信公众号发布各类优秀作品500余期、3千余件。其中,近80篇作品被“学习强国”采用。
在2020年秋季学期“我见证的家乡小康故事”中,学生投稿3千余件;在“青岛大学第一届微思政短视频大赛暨第五届全国高校大学生讲思政课展示活动和微电影展示活动选拔赛”上,学生创作短视频300余部,创作思政VR文学故事、剧本80余部。
在2021年春季学期,思政大课堂组织了“回望百年初心,不负青春韶华”主题作品征集活动。活动中,学生投稿调研报告、散文、诗歌、书画等近2100件。其中,通过“青大思政大课堂”微信公众号发布作品280余件;收到各种视频作品1620余个,通过公众号发布优秀视频120余个,通过“微思政”短视频平台发布优秀短视频80余个。

2020年7月24日,在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点苗家小镇,青大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8级学生韦新辰走进当地扶贫车间拍摄思政公开课展示视频
2021年秋季学期,还通过思政大课堂思政微信公众号进行了“思想道德与法治”实践作品征集,已进行了14期作品集中展示,取得了良好效果。
“在青大思政大课堂的学习、实践和锻炼,让我受益匪浅,课堂的思政种子已在我心里生根发芽。”师范学院2019级本科生张雨说,“我的职业理想是成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要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效国之行的种子,深深培植在小朋友的心里。”
思政大课堂通过一系列新举措、新探索、新实践带动了校友企业和各二级学院纷纷开展思政大课堂活动。
2021年12月3日,青大思政大课堂联合校友企业成立“石屋书院”知行班,通过有效使用知行课堂,组建考研班级的方式,助力青大学子考研上岸。2021年11月,公共外语教育学院开展了“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活动月”。
一系列思政活动与实践,不仅给思政教育带来的新的生机和活力,也让青年学子在活动和实践中受到熏陶和感染。思政大课堂这张崭新的特色思政品牌,正被打磨得愈加熠熠生辉。
“贰载探索,建思政育人新载体;久久为功,创立德树人新品牌。希望通过思政大课堂,真正探索出具有青大特色的思政教育项目和特色课程,搭建全国高校思政大课堂研修交流平台,作为青岛大学的一个特色、一种传统传承下去。”青岛大学校长夏东伟说。
作者:特约通讯员 谢剑南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