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 | 把脉新时代学术评价改革的“关键点”
发布时间:2022-02-18 08:24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1、2月刊作者:王 飞 A+A-
-分享-

立足点:以学术自由引领学术创新

 

学术自由不但是学者的一项权利,更是高质量学术不可或缺的要素。作为宪法赋予的权利,学术自由一般被解释为:不受妨碍地追求真理的权利。这一权利适用于从事学术研究的所有人,包括教师学术自由和学生学业自主。学术自由是得到学界公认的学术理念,也是学术创新的基本前提。如果一个学者判断事物不能自由自主,那么科学和知识创新就会遭遇障碍,甚至被扼杀。学术要有新思想方能发展,真理端赖自由探究方能得以发现。

学术自由包括两个维度,一是底线自由,即“免于什么”的权利自由,而不是“做什么”的自由。二是精神自由,即受“学术好奇心”驱动下超越功利和依赖物的内心自由。精神自由为先,底线自由为重。以精神自由为引领,以底线自由为责任。学术自由要由学术责任作规范,学术责任注重学者学术自律。学术责任是学术自由合理、合法存在的基础,讲学术诚信、学术道德是其底线。学术责任首先是服从或遵守法律,然后是服务于民族国家和人类福祉,为社会带来福音。学术评价必须坚持学术自由与学术责任的统一。

值得期待的是,随着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不断完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掀起的学术管理思维的变革也在有序推进,将迎来以学术自由和责任助推学术创新能力提升的新局面。

 

凝固点:引导高校教科研工作者做好知识创新

 

人类早已进入了越来越倚重知识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学校,尤其是高等学校,作为探究和传播知识的机构,在知识传播、知识发现和知识应用等活动中履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基本职能,彰显知识创新能力更是其重大使命。

知识创新的目的是追求新发现、探索新规律、创立新学说、创造新方法、整合新知识。广义的知识创新涵盖知识发现、传播和应用的全过程,不仅包括从事科学研究,也涉及技术革新、思想文化创新等活动。知识创新是学校发展积累实力与声誉的根本途径,并保障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术研究是一件需要持久努力的事情,知识创新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学校特别是高校的知识创新活动不仅担负着发现知识的重要使命,而且在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上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学校的知识创新活动应贯彻“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原则,学术研究要支撑和促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学校要实现从“科教分离”到“科教融合”的转变,促进知识创新链和教学工作链有机结合,并得以凝固,及时将丰富的知识资源和学术成果有效地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要建立与完善创新和育人相结合的绩效评价机制和支撑体系,创造条件支持广大教师参与或承担科研项目,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他们的探索兴趣和科学精神,以高质量学术研究和知识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着眼点:学术研究和立德树人的有效协同

 

在科学和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创新理念与模式的转变相当迫切,亟须加快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基础的知识、技术集成与转化,加快创新力量和资源整合、重组,促进政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高校应以“协同”理念推动学术体制改革,打破封闭分散格局,发挥多学科多功能优势,促进创新要素有机融合与全面共享,激发各种创新主体的活力。

一是要强化学校内部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协同。学术人员的组织方式要适应跨学科协作的需要,学术任务的确定要突出社会需求导向,学术资源的配置要着眼于知识生产效率的提升促进开放共享,构建基于学科和课程、面向任务、整合资源的矩阵组织结构,从而形成开放协同高效的现代学术组织新机制。

二是要增进学校与行业企业等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要灵活主动对接国家和地方的发展需求,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善于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开展合作,最大限度地共享各类创新资源,完善成果共享与利益分配机制,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

三是要关注学术创新和立德树人的协同。推进科教融合,形成教学和科研互动的稳定机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研究,加入创新团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本领,做到寓教于研、研中有教。特别是作为高校开展协同创新重要载体的大学科技园,要在协同创新中成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重要渠道、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的重要载体、促进区域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和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火力点:以人才链与创新链同构发展引领学科和课程建设

 

学科既是知识的分类体系,也是学校围绕知识体系建立的知识生产组织,既是学校内部建立组织的依据,也是学校实现立德树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等职能的基本单位。学科与课程的数量和质量上反映着一所学校的类型、层次和水平。这也就是学术评价的火力点。

学科与课程建设的目标在于提高学校的知识生产力,提供高质量的课程,提高立德树人的质量,提升学术研究的能力,增强对社会的贡献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围绕学校的战略目标制定学科与课程的规划和定位,明晰学科与课程设置的结构体系,优化其布局。

围绕学科、课程建设的规划、建制、设计,要大力倡导以人才链和创新链同构发展引领学科群、课程群建设,加快培养聚集人才与创新团队。学科、课程建设的火力点,应从单纯注重“项目导向”“论文导向”朝着注重“育人导向”“价值导向”相结合转变,引导学科与课程发展按照立德树人规律和提升学术创新能力的双重要求进行设计规划,合理配置资源。

 

制高点:凸显服务国家和注重实际贡献的价值导向

 

作为学术发展的风向标,学术评价在鉴定学术成果、审核学术质量、评价学术价值、引导学术方向上具有重要意义。应跳出将“立项目”“搞研究”“发论文”等同于“创新”的认识误区。把低层次重复研究并无新意的科研、论文标榜为“创新”,危害甚大。在学术评价的作用(涉及职称评定、基金申请、奖项获取、基地评审、研究资源再分配等诸多方面)已远远超越学术本身的今天,建立科学、合理、准确的学术评价体系,对于提高我国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引导正确的发展方向和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至关重要。

进一步改革学术评价体制机制,应坚持学术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并举,凸显服务国家需求和注重实际贡献的评价导向,推行以增强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

一方面,要鼓励原始创新和聚焦国家重大需求,引导教师主动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科教融合,提升学术研究与立德树人质量。另一方面,积极建立完善“代表性成果”评价方式,扭转重数量轻质量的评价倾向,鼓励潜心研究、长期积累,遏制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针对不同类型、层次教师,按照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评价标准,建立合理的评价周期,分类施策,探索知识价值实现的可行办法。

作者简介:王飞,山东女子学院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王 飞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