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校报道 | 以课程改革赋能转型发展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打造特色课程体系助力应用型高校建设扫描
发布时间:2022-06-24 09:1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6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乔海波 石密艳 A+A-
-分享-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更新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重塑课程内容、创新课堂形态是应用型课程改革的重点,也是教师成长的关键。”

这是山东青年政治学院会计学院院长白洁在微信朋友圈为“教学小沙龙”发的“广告”。这个会计学院教师自主组织的“非官方”课程研讨活动,从最初只有三五人参加,到现在每次都有20多人,甚至还吸引了很多其他学院的教师参与其中。“我从这个活动中看到了青年教师的巨大潜力和学习热情,而且他们自己也表示,能从中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学习收获,且有乐趣。”白洁说。

近年来,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坚持应用型办学定位,强化课程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以22个本科专业为引领,以专业对标调研、学习、研究、改革为抓手,持续推动实战项目进课程,着力打造与学校康养文旅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相一致的结构合理、架构完整、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同时,在应用型目标定位、改革管理体制、深化产教融合、产学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系统设计,取得明显成效。2021年学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首批支持单位。

 

强化政策保障,激发内生动力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发展,课程建设不能简单复制,必须在主动、深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对原有课程进行升级改造。

为进一步落实好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任务,学校成立了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工作专班,负责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具体事宜。从应用型本科专业建设内涵提升,到课程体系优化建设,再到课程的应用型改革,专班人员全程参与、强化指导、深入研讨,同时定期调度应用型本科专业及课程建设进度,为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保驾护航。根据专业建设基础和转型发展推进情况,学校对应用型课程建设给予经费支持,为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保障。将应用型课程建设纳入“51251”人才工程指标体系,纳入专业技术职务竞聘机制和教学单位绩效评价体系,有效激发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紧跟产业需求,优化课程体系

 

学校按照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的要求,以行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目标,对应用型课程体系进行顶层设计。深入分析各专业面向的职业特点以及所需的关键能力,以此倒推学生应具备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从而设定专业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并根据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设置课程教学目标,构建以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适应能力培养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

走进现代服务管理学院的教学区,你看到的不是传统的教室,而是一间间现代化的实验实训室,更令人称道的是,这里有一半以上的实验实训室竟然是真实的项目运营场所……

你可以看到,学生在咖啡运营空间里,一边探讨咖啡的调制技术,一边探索休闲场所的经营艺术;还可以看到,一座座风格别致的科研创新区公寓群落里,也有学生学习探究服务管理的场所;在校区和周边小区的结合地带,一座现代化的旅行实验室里,也是企业导师带领学生探索研学项目的现场……

学院还支持和引导学生走进公司在管项目,通过实际参与项目服务和运营,介入工作流程和现场管理。同时,在学校内部,来自研究院、企业和学校的共享师资团队,围绕学校物业需求科学化的具体研究,并围绕在管校区进行二次分解,探索建立独立运作的“教学项目”,把学习过程和经营管理过程紧密连接在一起。

为进一步完善课程内容,开发更多优质课程资源,学校每年都会组织企业走访活动,以企业岗位所需的关键能力培养为导向,将企业核心技术标准引入相关课程标准,明确课程目标与价值,注重课程教学内容之间的组合与衔接。以提高课程内容的适切性为重点,加强专业基础课程建设。以提升学生岗位适应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点,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新标准及时纳入教学标准和教学内容,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实现课程内容与行业标准、生产流程、项目开发等产业需求的对接,加强专业特色课程建设。

设计艺术学院按照“项目引领、教师参与、学生为主体、市场化运作”要求,系统设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课程内容,因材施教。以“设计解决问题”为导向,推动专业之间深度融通。构建教师参与课程、学生主导课程的模式,充分发挥学生作为认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依托“创新设计工作坊”,将真实课题引入课堂,打通专业链与产业链,实现“链接产业”“链接教学”“链接研究”“链接应用”,通过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教学将课堂教学由课内延伸至课外,让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教学成果与市场转化相结合,成果应用与市场检验相结合,使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根植区域发展,创设教学情境

 

应用型课程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教师“单打独斗”,还要以顶层设计来推动更多教师积极参与。为此,学校引导教师将课程建设与根植地方相结合,创设应用型、项目化教学情境,鼓励师生走出校门,带着问题、带着项目进政府部门、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在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和解决瓶颈难题的过程中,全方位提升课程育人效果。

舞蹈学院通过打造“仿真化”实践平台,推进“项目化”成果转化。学院建立了山东青年艺术团,作为大型教学科研成果展示、学生艺术实践与演出的平台,以作品编创、表演为契机驱动学生的专业实践教学,并通过社区服务、慰问演出、青少年舞蹈夏令营等形式,打造文化品牌,推动学校课程与社会行业进一步接轨。

学校投资了3044万元建设山青剧院作为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剧院按专业舞台尺寸要求设计,建筑面积4096平方米,配有438个座位,打造仿真模拟舞台环境,发挥山青剧院在课程教学、剧目排练、各类汇报、剧场演出等实践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为应用型实践教学营造全真环境,为大型舞蹈诗、舞剧作品的上演提供剧场平台。与专业院团和企业资源互补,作品的策划、编创、音乐、合成、录像均在行业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

在一系列有力举措的支持下,舞蹈学院先后创作了舞剧《风筝》《乳娘》《挑山》,舞蹈诗《沂蒙·沂蒙》《逆行》《群雕》等多部红色文艺精品,并取得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培育立项建设专业、山东省第八届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等一大批标志性办学成果,荣获中国舞蹈“荷花奖”、全国“桃李杯”舞蹈比赛一等奖以及山东省“泰山文艺奖”等大奖。

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刘绍芹说:“根植于乡村振兴的‘大平台’,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情境不再受限于教材和教师,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解决难题的创新精神得以激发。”

学院积极开展乡村文化立体化传播实践,按照“集成项目—集成训练—集成成果—集成检验”思路,通过专业联动、科研联动、项目联动等方式,集聚发挥各专业优势开展乡村文化立体化传播实战。引入真问题,项目化运作,推动成果实施,以验证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成效。建成乡村文化数据库,提升学生的田野调查和文化资源数据化能力;完成乡村文化传播“八个一”工程,提升学生的“音、视、图、文”融媒传播能力;创作《中国节日影像志》子项目《山东院夼村“谷雨节”》,以及另一个国家级项目《莱芜中元节》等纪录片,提升学生高阶影像创作的能力;编创红色舞台剧《星火》,提升学生编创、表演舞台艺术作品的能力;通过历城“老城墙”旅游宣传、临沂岱崮蜜桃品牌营销等项目,提升学生的媒体运维与管理能力。

 

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为应用型课程改革提供保障

 

学校积极引导“双师型”教师参与应用型课程建设,遴选和开发校企合作课程,形成产教融合、专兼结合的课程教学团队。通过教学研讨交流与教学改革,课程教学团队与行业专家共同开发教材、整合教学资源、规范教学管理,改革教学方法,将教学改革成果应用到专业建设中。并加强团队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多元化培训和交流学习。学校鼓励专业教师深入行业一线,将行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流程、新规范带到课堂上,提高实践教学能力。2021年“双师型”教师结构比例大幅提升,年内新增“双师型”专任教师268人,青年教师实践锻炼积极性显著提高,为深化应用型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学校还进一步拓宽“双师型”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绿色通道”,创新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揭榜制”,以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需求为导向,根据学校面临的重大和急难任务制定年度“揭榜制”的目标任务,为特殊人才和优秀人才提供更加宽松的成长环境。2021年2名教师作为“挂帅人”与学校签署“军令状”。

为充实“双师型”教师师资队伍,学校在新设立的产业学院所有专业中,均设置了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优先聘用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和相关专业技术资格的业界优秀人才。“搭建校企人力资源共建共享平台,明晰纳入平台管理的行业专家、企业高水平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标准,实现校企人才交流融合、共享共用。”学校教务处处长孟凡兵说。

 

抓好考核评价与质量评估,确保教学质量

 

学校深入推进以全过程学业评价为主要特征的课程考核改革,加强课程教学总结,促进教学反思,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与课程标准、课程内容、教学模式与方法、评价方式之间相耦合的内部质量保证机制。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实施多主体多维度课堂评价,如课堂实训评价主体为学生个体、团队成员、班级、教师等,专业实习为学生个体、团队成员、专业教师、社工、服务对象、在地负责人等。将项目参与程度、团队合作程度、专业意识水平、专业能力表现、项目成效与影响等作为学生课堂评价的重要内容。

实施这样的评价方式,学生普遍感受到了责任、压力和收获。赋予学生评价权,让学生由“运动员”转变成“裁判员”,拥有充分的自主权,也强化了学生对他人评价的责任感,增加了压力感。而这种压力感会促使他们对相关学习任务、内容进行再次思考探究,对评价指标、标准进行深入学习领悟,反思能力、评价能力、表达能力等得到锻炼,对学业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体悟,从而收获满满。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王玉香指出:“这样的评价方式,改变了由教师单一主体评价的状况,把评价的权利同时交给学生,实质上是把评价过程变成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深度反思学习的过程。”与此同时,师生之外的多方面评价使得对学生表现、成绩评定的视角更加全面、结果更加科学,能够更好地发挥通过评价促进学生实务素养全面发展提升的作用。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机构专业社工、社区工作人员的交流合作也更为密切,学到了更多一线实务经验,课堂讲授更接地气,教学效果更好。

目前,学校已开展两批应用型本科课程建设工作,首批建设84门应用型课程,第二批应用型课程建设316门,完成了所有专业必修课的应用型改革。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26门。同时着力提高线上课程质量,建设了47门在线开放课程,并全部上线山东省在线开放课程平台,39门在线开放课程上线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此外,学校还先后针对在线开放课程、一流本科课程等制定建设管理办法,切实保障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应用型课程建设是坚持应用型办学的核心,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下一步,学校将着力强化应用型办学导向,不断完善课程教学内容,推动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切实提升课程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推动学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不断实现新跃升。”孟凡兵说。

 

作者:特约通讯员 乔海波 石密艳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