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 | 从北京冬奥精神解读体育时代价值
发布时间:2022-06-24 09:0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6月刊作者:李卫东 A+A-
-分享-

“一起向未来”是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主题,透过本届冬奥会,我们不仅看到了中国代表队收获了9金4银2铜的历史最好成绩,更令人欣喜的是年轻一代运动员所展现出来的自信开放、未来可期的精神风貌。这正是“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最鲜活、最直接的体现,它使北京冬奥会呈现出特别的魅力。

“一起向未来”是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理念的生动实践,展现了中国更加开放的积极姿态。北京冬奥会以开放促合作、以开放促团结,将开放包容、勃勃生机的新时代中国展现在世界面前,向世界展现出积极、自信、开放、充满希望的国家形象,是中国向全世界发出的携手共创未来的时代之音。

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身健体、品格塑造和精神养成的作用,正如我国近代体育史上著名体育教育家马约翰所说:“体育的功效最重要的在培养人格。”我国许多大学有深厚的体育传统,清华大学便有“育人至上,体魄与人格并重”的体育教育观,“无体育,不清华”“为祖国健康工作五十年”的理念传承至今;蔡元培先生在北京大学提出了“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的理念,以及“德才兼备,体魄健全”的人才培养目标,将体育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

开放,是当代中国的鲜明气质,也是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如何培育时代精神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北京冬奥会呈现出的开放理念使我们认识到,体育在锻造培育青年学生的时代精神、开放意识方面有独特优势。

北京冬奥会已经成为一堂内涵丰富的“思政大课”,为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鲜活素材,可以让中国的青年学子读懂开放包容的中国,培育青春向上、开放自信的时代精神。北京冬奥精神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升华,使我们对体育育人的时代价值有了更深刻、更生动的认识,体育不仅能够使我们充分领略运动的独特魅力,同时,体育还能展现、培育时代精神,是丰富鲜活的德育资源。

体育能够使人更加了解世界,具有国际视野。“体育无国界”,大多数体育运动项目是国际性的,热爱体育不仅意味着积极参与体育运动,同时也意味着要了解这项运动的国际进展——体育是我们了解世界的窗口。通过足球我们可以了解巴西、阿根廷、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冰岛,通过网球可以了解四大公开赛的国家,通过田径我们可以了解牙买加、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可以说,体育帮助我们拥有了全球视野。

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适应国际化要求。在全球化时代,各国参与全球经济活动需要遵守通用的规则,需要有契约精神和规则意识,否则就会在国际合作中受阻。体育运动呈现出特别显著的规则属性,每个人都必须遵守技术规范和比赛规则,学生在运动和比赛中时刻都在接受规则意识的培养与教育,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的培养贯穿于体育运动和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因此,体育在对学生进行规则意识教育上具有其他学科和其他形式的教育所不具备的优势,在体育运动中培养的规则意识可以使学生在国际活动中更能适应国际化的要求。

体育能够培育学生的公平竞争意识,在国际合作中赢得尊重。经济的全球化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国家间的竞争,同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区域一体化开始盛行,国家间的竞争并不完全是在公平的基础上进行——全球化更需要公平竞争的环境。而体育倡导公平竞争,规则面前人人平等,体育竞赛中反对服用兴奋剂等不正当竞争手段,这与市场经济的精神不谋而合,是开放社会的基本准则。体育中的公平竞争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素养,强化规则意识,从而助力他们在国际合作中赢得尊重。

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交流意识和文化理解能力,有助于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体育能够把不同文化、不同文明的运动员联系在一起,在运动比赛中互相交流,增进对各自文化和文明的了解与理解。在北京冬奥会中,谷爱凌、苏翊鸣等中国运动员与其他国家的运动员在比赛中互相关心,就显示了体育的文化理解和文化交流功能,充分展现了当代青年的开放意识。开放的中国既应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的生机活力,又应积极倡导求同存异、交流互鉴,促进不同国度、不同文明相互借鉴、共同进步,推动人类文明发展。体育可以消除文化偏见,消除文化保守主义,增进文明互鉴,“以体育团结世界,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体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使中国在国际合作中更加开放。当今国际关系的主流就是和平、发展、合作,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人类面临的各种挑战,也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够退回到自我封闭的孤岛。共同建设一个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的价值追求。大多数体育项目都需要队员之间的合作,尤其是集体项目,体育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体育养成的合作意识也能够涵养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为中国持续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社会生态。

“胸怀大局、自信开放、迎难而上、追求卓越、共创未来”的北京冬奥精神是我们的体育精神给养,体育使青年一代自信开放,也更加凸显了体育“健全人格、锤炼意志”的教育价值。所以大学体育不应只是一门简单的运动课,而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德育途径,体魄健全应该成为大学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体育应该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爱好和习惯。

“无体育,不青年。”可以想见,未来的中国大学生一定是开放自信的时代青年,伴随体育而锤炼的时代精神一定会成为年轻一代青春远航的强大动力。

(作者简介:李卫东,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作者:李卫东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