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 | 漫谈艺术审美与大学美育
发布时间:2022-06-24 08:5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6月刊作者:彭 丽 A+A-
-分享-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对标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校美育工作应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即是审美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发现美、欣赏美、追求美、表现美的能力,还可使其获得精神境界的提升,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滋养与温润心灵。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同类型的艺术课程,可以帮助学生获得艺术创作技巧,体验艺术带来的审美感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艺术是人类文明渊源中最深远的河流,那些神秘而原始的崖画、深埋数千年仍能够吹奏的骨笛、原野上飘荡的民歌、祭礼中跃动的古老歌舞、闪烁在美妙诗歌中的音响空间,人类的文明进步就是这样在艺术中得到描述、保存、传承与发展。

近现代中国,率先开展大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是北京大学。20世纪初,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并在任职北京大学校长期间就鼓励创办学生文艺社团,成立于1919年1月的“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成为当时最有代表性的音乐社团之一,蔡元培亲任会长,先后聘请了当时知名的中外音乐家进行指导,三年后该社团发展成为中国近现代早期音乐教育机构———北京大学附设音乐传习所,这启发并带动了彼时中国艺术教育的发展,一批音乐家、美术家、教育家建立起中国早期专业艺术学校,开始培养专门艺术人才,为美育在社会上的普及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早期从事艺术创作与教育的多是各学科的知识分子,他们对艺术的深刻认知使其较早走上了普及艺术之路。

以音乐为例,20世纪初学堂乐歌时期的沈心工,早年曾在上海南洋公学学习数学,考察日本期间对学校音乐教育产生浓厚兴趣,回国后在上海的普通中小学率先开设了乐歌课并编写学校歌曲,成为最早的小学音乐教师。20世纪20年代,曾留学日本、德国多年,研习教育学与音乐学的萧友梅,回国后在北京掀起大学艺术教育的风潮。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国立艺术专门学校开办音乐专业,并在上海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独立的高等专业音乐学院———国立音乐院,开启了中国专业音乐创作与教育的新篇章。一代语言学家、“汉语言之父”赵元任,因着对音乐的喜爱与追求,写下了中国第一首钢琴曲《和平进行曲》,创作并出版了自己的歌集《新诗歌集》,成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艺术歌曲创作的高峰。黄自,这位喜爱中国古典诗词的20世纪30年代的音乐家,曾在美国取得心理学与作曲双学位,回国后潜心教学与创作,不仅成为学院派作曲家的杰出代表,还培养出中国第一代作曲家。中国的第一首小提琴曲《行路难》,则出自地质学家李四光之手。而曾谱写了中国第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大江东去》的廖尚果,则是一位留德的法学博士,基于其对艺术的热爱与悟性,又成为中国近代第一位音乐美学家。

正是这样一批有识之士,先后致力于艺术领域开创性的工作,才成就了20世纪上半叶中国的专业音乐事业。

文科教育是培养自信心、自豪感、自主性,产生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形成国家民族文化自觉的主战场、主阵地、主渠道。 艺术学科作为文科类下的独立门类,综合性极强。它包括音乐与舞蹈学、美术学、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艺术学理论等五个一级学科,又下设了音乐表演、作曲、绘画、雕塑、书法、戏剧表演、舞蹈表演等诸多专业,这些专业既相对独立,又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艺术教育所重视的是发展人的直觉和想象、推理和技巧、认知和审美,以及交流的独特形式和过程。例如,音乐借助旋律、节奏、音响,绘画借助线条和色彩,戏剧舞蹈则通过语言或形体,所有这些艺术形式在表现过程中,给人带来美感与体验,以及深厚广博的文化滋养。

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体系中,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通常在中小学普通教育阶段开设,虽然开设的程度与频次各不同,但还是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能够基本保障实施。高中与大学时期,各类课程设置多样,但艺术类课程仍较为鲜见,有些学校的艺术类教育内容多作为社团活动加以展开。近几年,大学教育体系中,对于通识教育尤其是艺术通识教育越来越重视,而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推广,也部分缓解了大学艺术教育课程严重缺失的窘境。但作为大学,应当有更长远的艺术教育规划,从而有效提升青年学生的审美能力。

营造良好的艺术氛围是大学校园里不可或缺的。大学校园里,博物馆、艺术馆、美术馆、音乐厅等设施,以及各类藏品与其他艺术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亲近艺术的渠道,激发学生更丰富的想象力。因为艺术的美是客观存在的,无论你是否欣赏、关注,“美”都在那里,当我们每个人都懂得去欣赏和亲近时候,“美”就能走进生活,使生活变得更加精彩。

提供丰富的艺术课程是大学教育应当关注的。自然的审美能力是随着人的成长而自然增强,但这还远远不够,大学教育需要艺术家与教育家的精心设计,通过优秀的艺术作品去构建各种艺术课程,从而对学生进行更直接的审美感化,启迪学生,以美化人。

加强中华传统文化艺术教育,通过艺术的浸润感知传统文化精神也应当是大学课程中的重点。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了解,也是个人综合素养的体现,多年来,我们的美育课堂上照本宣科式的讲授偏多,实践参与类的环节较少,音乐、美术等艺术相关知识过于专业化、单一化,忽略了美感的综合教育与体验,大多数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知晓与掌握仍然极为贫瘠,课堂灌输式的教育并没有起到理想的树立美感教育、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效实施美育的根本目标。

审美教育是一个人成长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嵌入美育,是弘扬与传续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渠道。“传统”是基石,“文化”是黏土,“美育”是砖瓦。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要在打牢“传统”地基的基础上用“文化”黏土和“美育”砖瓦搭建出国人心中的艺术殿堂,这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有效途径。

(作者简介:彭丽,山东艺术学院教务处处长,教授,博士。)

作者:彭 丽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