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克正:创新思路举措 完善体制机制 激发就业困难学生群体发展新动能
发布时间:2020-02-06 10:4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2月刊作者: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陈克正 A+A-
-分享-

  新时代,各高校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指导,通过服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动落实国家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青岛科技大学是国家“111计划”立项建设单位、山东省属重点建设大学和山东省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全国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因独特的办学特色被赞誉为“中国橡胶工业的黄埔”,近年来每年毕业生9000余名。学校党委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和工作联动机制,坚持“面向行业、面向区域、面向世界”的特色办学理念,不断优化学科专业设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开创“一体两翼三化”就业创业工作模式,即以“提高学生就业核心竞争力”为主体,以“服务战略就业和创新创业创造”为两翼,以“就业指导全程化、市场开拓立体化、产教融合基地化”为三化。学校作为全国省属高校唯一代表在2020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网络视频会议上做典型发言。

  学校突出问题导向,以高度的责任感帮扶就业困难学生就业创业,坚持以学生为中心,聚焦就业困难学生群体,精准发力,暖心帮扶,在扎扎实实的工作中提升学生的获得感和幸福感。通过服务毕业生就业创业,主动落实国家就业优先战略,积极助力国家脱贫攻坚战,重点做好“三个帮扶”,成效显著。

一、构建三级联动工作机制,实现全员帮扶

  学校校长办公会、22个学院党政联席会每月都会研究困难学生群体就业工作。构建了“学校党委—机关部处—学院”三级联动就业帮扶工作机制。制定了学校领导班子成员、机关部分负责人联系班级和特殊学生制度。学院层面由辅导员建立和更新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数据库,推出学科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专业教师就业兼职导师制度,要求他们定额“包干”一定数量困难学生的就业问题。学校将就业帮扶纳入就业工作考核和人才培养质量考核,《就业帮扶计划》明确规定要在政策、资金、指导、岗位4方面给予就业困难学生大力度倾斜和优先,形成了“学校领导抓总、就业指导中心统筹、各职能部门协同、各学院具体负责、干部教师狠抓落实”的全员就业工作机制。

  学校落实各项学生资助政策,构建起了从新生录取至毕业离校的全程资助体系,对经济困难学生的关怀贯穿于在校各个阶段。按照“重点关注、重点推荐、重点服务”的原则,抓住关键时间节点,加大关注力度,摸清思想动态,做到心中有数,帮扶及时到位。2019年,学校已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26.6万元、减免学费35.11万元、发放勤工助学金30.66万元、发放其他困难补贴44.06万元,确保了经济困难毕业生能够安心就读、顺利毕业。

  学校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朱兆友教授,将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奖金5000元用于资助2名困难学生求职就业。近3年,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均保持在94%以上,特困家庭毕业生就业率达96%,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就业率达95%,实现就业数量质量“双提升”。

二、分类指导与拓展岗位相结合,实现精准帮扶

  学校坚持就业创业“全程”指导,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紧密结合,解决共性问题与个性问题紧密结合,扎实做好教育引导。

  在课堂教育方面,面向大一和大二学生分别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和“创新创业基础”两门必修课;在课外咨询方面,开设学生职业发展咨询室(首批山东省高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和真人图书馆,由学校领导、有丰富学生工作经验的部处领导、学院领导和企业人力资源经理担任咨询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辅导。

  学校建立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业困难学生、少数民族学生及非全日制研究生等数据库,学生处牵头成立学生就业帮扶工作专班,在辅导员、班主任、专业教师广泛参与前提下,邀请就业合作单位人力部门人员、创新创业校友定期来校指导交流座谈,实施“点对点”“一生一策”分类指导、分类帮扶。学校将3月定为女生就业指导服务月,联合青岛市人社局、妇联举行政策宣讲和女生专场招聘会;针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就业胜任力专题培训,获得学生广泛好评。

  学校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立体化就业平台,通过开展“访校友、走企业、拓市场”行动,主要领导率队走访重点地区和单位,为毕业生就业创业寻求有力的社会支持。对标学校化工、橡胶等学科特色,瞄准“重点区域、重点行业”、放眼“一带一路”“山东新旧动能转换”,在全国合作建立了500余家功能多元的就业创业基地,搭建了“大型供需见面会———集中招聘月专业化招聘会———职场星期二小型招聘会———网络预选会”四位一体的招聘平台,每年邀请3800余家校友企业、合作企业、地方政府人才中心等,来校举办各类招聘会、宣讲会,累计提供就业岗位10万余个;通过实施“智慧就业工程”,采取“互联网+校园招聘”“微信精准推送”,每年分类推送就业岗位信息5万余条,为就业困难学生群体提供充足就业岗位。实施“离校不离心、就业不断线”的就业后续跟踪帮扶工作,并引入第三方,对毕业生半年后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研,建立“招生-培养-就业”闭环的联动机制,更好地服务人才培养。

三、经济资助与提升技能相结合,实现多元帮扶

  学校坚持资助与育人并重、成长与成才齐驱,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有温度、有情怀、有质量的多元帮扶,将扶困、立志、明德、扶智打通融合,提高学生自我解困、自我发展的能力。学校每年为经济困难毕业生发放就业补贴、学费减免、勤工助学、临时困难补助等140余万元。争取校友企业万华化学、永胜集团等企业赞助20万元,作为就业实习实践专项资金,用于就业困难群体就业能力培训、实习见习、毕业求职等。每年暑期,全额资助5类学生开展“名企行”就业实习实践活动,每年为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资助创业经费70万元。通过举办“CEO”开讲啦、“求职路”专项求职能力提升营、“资心·助力·成长”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培训班等,有针对性提高学生就业技能。

  学校70年办学历程凝练了“吃苦耐劳、坚韧不拔,朴实无华、甘于奉献,同心协力、勇承重载”的橡胶品格。这种品格塑造了学生不畏艰难、勇于拼搏、自立自强、诚信感恩的优秀品质。学校强化价值引领,把家国情怀教育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加强教育引导,鼓励学生服务国家发展战略;设立“基层就业奖”,表彰赴西部、基层、艰苦地区和重点单位就业的优秀毕业生典型,每年到新疆、西藏走访慰问基层就业学生,激励他们把自身发展与国家民族需要紧密结合。如学校2019届经济困难毕业生任义斌,主动放弃了东部沿海外企工作,毅然投身到新疆基层扶贫工作,他的初心是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他在写给学校的信中写道:“在科大的4年,我渐渐清楚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只有将自己的梦想与国家发展稳定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联系在一起,人生才更有意义。”近5年,学校有190余名毕业生分别应征入伍、参加“西部计划”“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山东计划”。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困难毕业生更高质量更充分就业,是高校的光荣使命和重大责任。近5届毕业生到500强企业就业人数2200余人;参与基层就业项目近200人,5年留鲁就业2万余人,留青就业超过1万人,很好地服务了国家战略和青岛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学校就业指导中心获评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全省共99个基层单位,其中高校10个),受到山东省政府表彰。在2019武书连中国大学本科生就业质量排行榜(B+以上),学校位列全国第130位,驻鲁高校第5位,省属驻青高校第1位。

  下一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把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摆在突出重要的位置抓实抓细抓深,不断推动学科专业布局优化、教育教学深化改革、就业服务能力提升“协同融合”,瞄准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人力所需,走出一条具有青科大特色的就业创业工作新模式,助力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变革、动力变革、效率变革。

作者:青岛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陈克正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