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论坛丨李宝笃:以高质量发展为总要求规划“十四五”发展
发布时间:2020-08-17 20:4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7、8月刊作者: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李宝笃 A+A-
-分享-

  规划工作是大学的一项重要工作。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布局之年。从去年开始,各级政府提出了今后一段时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明确了“十四五”期间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主题。以高质量发展为总要求做好“十四五”规划,对高校下一步发展非常重要。

  一、规划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

  规划对于高校发展的意义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理解。

  第一,规划是凝聚发展共识的需要。规划工作要通过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了解和分析师生及社会各界对学校发展的期待和诉求,从而正确处理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局部发展和整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在发展目标和发展路径方面达成广泛共识,凝聚共识。

  第二,规划是明确发展目标的需要。规划的过程是战略选择的过程,要实现发展,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但由于资源条件的有限性,必须通过规划工作进行战略选择,明确具有比较优势的发展目标,找出制约发展的关键因素,最终实现新突破,获得新优势。

  第三,规划是协调发展行动的需要。今天,大学的发展规模已逐渐扩大。在我国,大学通常有20多个职能部门、20个左右二级学院,以及其他的研究机构和辅助机构,有些大学还有校办企业。从大学内部的人员构成来看,大学教师分属于不同学科、与各自学科组织关系密切;专任教师、管理人员、后勤人员、在校学生,各有各的利益诉求。这一特点表明,如果没有强有力的协调力量,很容易导致学校无序发展。因此,用科学的规划协调大学内部人员的行动,是实现大学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

  第四,规划是开发办学资源的需要。资源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这看似矛盾的观点,背后反映的却是不同发展逻辑。如果是消极和被动的发展,即仅靠政府拨款和学费等固定、传统的资源,可利用的办学资源则非常有限,能够获得的发展资源将是一个可以预期的数值。如果是积极和主动的发展,即积极开辟和使用传统资源以外的资源,不仅可以使有限资源发挥出最大效益,而且可以开发出新的资源渠道。只有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在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上有所突破,才能开发出新的资源,这要靠卓有成效的规划工作来实现。

  二、用历史的眼光规划未来发展

  回顾和总结过去是发展战略规划的第一步工作。我们要认真总结“十三五”期间的发展成就和存在的问题,确定我们下一步发展的基点。但是仅做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要正确认识过去五年的发展,明确今后发展的方向和目标,必须用历史的眼光,对学校的发展历程有一个正确的、符合历史逻辑的判断。

  青岛农业大学从1951年建校至今,已经走过了69年艰苦创业的历程。1977年以前,学校虽然有一段本科办学的历史,但比较短暂,本科院校的办学体制并不稳定,学术积累非常有限,更多的还是中专办学的体制。但这一时期学校形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风和科教兴农的使命感,对学校形成了深远影响。老一代莱农人勤奋务实、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的莱农文化基因,较好地传承了下来。当时的莱阳农业学校曾是农业部重点中专之一。正是由于较高的办学质量和对农业教育的坚守与执着,学校才在动荡不安的时代中得以保存并有所发展,为后来恢复本科教育奠定了基础。

  1977年学校招收了恢复高考后的首届本科生,1978年学校恢复莱阳农学院,重新开启本科教育,1997年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学校开始进入规范本科教育的新时期。经过这20年的发展,我们实现了由办中专到办大学的彻底转型,从思想观念、制度和组织体系、队伍建设、办学模式和行为模式、条件设施、成果产出等方面都具备了合格本科院校的基本要素。

  2000年学校决定创办青岛校区,2001年获得省政府批准建设,2002年3000名学生入住青岛校区,使当年在校生达到5000人。学校发展进入新的历史时期。从2000年到2010年(准确地说是从1998年到2007年),在高等教育扩招的大背景下,学校抓住机遇“打基础、建框架”,由单科性的农业院校发展成为多科性的农业大学。这10年学校主要办学成就包括:

  ——基本完成了青岛校区的建设,为学校发展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平台;

  ——基本完成了多科性的学科专业框架,实现了从单科性学科专业结构向多科性学科专业结构的转变;

  ——在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在高等教育实现大众化的进程中,人才培养质量得到了基本的保证;

  ——完成了校名变更,实现了学院升级为大学和办学地址的变更两个目标,社会声誉有了较大提升,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更加密切。

  自2008年起,学校进入制度变革时期。以“建机制、增活力”为目标,从激励和约束两个方面进行制度设计,通过制度杠杆引导教师增加科研投入和学术积累,实行了专业技术人员聘期考核制度和科研奖励政策,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实施了引进人才激励政策和“1361”人才工程。这些制度设计很快取得了效果,2008年学校新增年度科研项目经费4847.6万元,2011年项目经费上升到10078万元,首次突破亿元大关,2019年新增科研活动经费4.65亿元,新增科研项目经费1.93亿元。

  2010年到2019年这10年是学校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发展的转型期,主要表现在:

  ——多科性大学的内涵更加充实,农业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化学与制药工程、海洋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与工程等学科在这一时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十三五”期间学校“双一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两个学科进入山东省一流学科。

  ——专业内涵更加充实。学校于2012年被确定为应用型特色名校建设单位,实施了名校建设工程,开展了为期3年的本科教学资源建设,使专业内涵得到较大幅度提升。在“双万”工程中学校3个专业进入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立项,16个专业进入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立项。

  ——学校度过了由于集中投资带来的资金紧绷阶段,对实验室建设和基本条件改善的投入逐步加大,学科建设、教学建设的投入使教学科研条件的改善力度逐步加大。

  ——文化内涵更加丰富。伴随着学校人才引进的学缘结构多元化,人才类型呈现出多元化状态,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有了比较大的进步。体制机制更加科学,完成了大学章程建设,配套开展了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和健全。

  纵观学校69年的发展历程,可以得出以下几个结论:

  第一,学校从单科性农业院校到多科性农业大学再到农科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的发展道路是清晰的,这是学校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必然选择,也是农业产业的综合性特点决定的,同时也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

  第二,学校作为一所行业性院校,服务科教兴农事业的使命是贯彻始终的。从20世纪70年代对我国北方果树、小麦栽培理论与技术的贡献,到20世纪80年代玉米育种与栽培理论与技术的贡献,再到20世纪90年代花生育种与栽培理论与技术的贡献,老一代莱农人为我国北方地区果业和粮食、油料和畜用粮的产业发展作出过巨大的贡献。进入新世纪,学校在高档肉牛、盐碱地综合开发与利用、旱地和盐碱地小麦育种、农业机械等领域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第三,学校作为我国第一批具有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应该定位为一所高水平的地方性行业大学,具有引领区域产业发展的能力,在若干产业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科技和人才资源中心。这是学校一直追求的目标,今后也应该坚定不移。

  第四,学校从规范办学到规模扩张再到内涵建设,目前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从不规范到规范,可以借鉴学习其他高校的做法。从小规模到大规模,则关键在自身筹措资源、增加投入。在这两个阶段,学校克服了一些困难,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发展。与这两者比较起来,质量的提升难度更大,因为在这个阶段上必须找到属于青岛农业大学的生态位,打造学校的特色和优势,这绝不是靠模仿学习和量的增长能够实现的,因为真正属于自己的优势是学不来的,必须靠创新,因此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三、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青岛农业大学在“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并提出到2030年建成农科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的目标。在“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2030年的发展愿景,提出到2030年左右,建设一所农学和工学水平一流,理学和管理学基础深厚,经济学、艺术学、文学和法学特色鲜明的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在“十三五”规划中,我们重申了这一愿景。目前,距离实现这一愿景目标还有10年的时间。根据目标设定,对照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十四五”期间我们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问题

  一是要实施本科专业精减。 “九五”末开始,学校通过边缘拓展、学科交叉等多种方式建设新专业,打破了由学科到专业的常规发展逻辑,这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发展策略,是积极的、正确的选择。在高质量发展阶段,学校需要从学科的角度审视专业建设,对于缺乏学科支撑、办学质量提升困难、与产业发展匹配度不高的专业,要缩减招生规模或者停止招生。

  二是要进行博士点建设,扩大硕士授权点的覆盖面。目前,我校研究生教育规模偏小,与建设高水平大学的目标差距较大。“十四五”期间,要大幅度扩大研究生教育规模,实现每个学院都有硕士点的目标,获得博士学位授权资格。

  三是要加大力度建设文、理等基础学科。目前,我校文史哲等人文学科难以满足学生通识教育和素质提升的教育需求,对立德树人的支撑偏弱;社会科学学科对农业产业政策和农村公共政策的理论支撑不能满足需要;基础学科对相关学科的支撑不够是制约创新能力提升的一块短板。要提升我校学科整体水平,“十四五”期间必须加强文理学科建设。

  四是要突出学科优势。大农科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学科,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在全国高校中比较优势还不突出。

  五是学科的交叉融合问题。学科交叉融合是现代科学发展的重要趋势,新的生长点都位于学科交叉地带。学校现在还没有形成学科交叉融合的机制,有效的跨学科合作、跨学院合作不多,这很难适应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满足新农科、新工科、新文科人才培养的需要。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个问题必须在“十四五”期间解决。

  (二)教学过程内涵单薄的问题

  大学从本质上是师生共同体,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虽主要体现在教学过程中,但不仅仅限于课程教学和课堂教学。大学的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取决于教师队伍的质量,另一方面也取决于师生互动的质量。师生互动的过程都是大学的教学过程。从我校的实际情况看,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不仅在课堂上认真授课,努力引领学生进入博大深邃的学科领域和丰富生动的专业实践,而且在课下与学生建立了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耳濡目染接受做人和做事的熏陶。这些教师受到学生的爱戴,使学生受益终身,学校评选出来的“卓越教师”“最美教师”“师德标兵”就是这样的教师。但这样的教师在学校的教师队伍中数量远远不够。教学过程单薄的问题主要体现在:

  ——教学过程仅限于课程教学,课程之外与学生没有交流,对学生的成长关心较少。

  ——课程教学只限于课堂教学,课堂之外没有作业或者作业很少,课程质量不高。

  ——授课过程中照本宣科,把课堂教学变成讲教材、划重点。

  这些问题要通过规划、研究找到解决的办法,切实实现以本为本,深入到人才培养过程解决问题,把培养高质量人才的要求落到实处。

  (三)大学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问题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对大学来讲是外部政策环境的变化,大学内部的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高校在内部治理体系建设方面还存在短板,制约了学校发展。在治理能力方面,主要是干部队伍管理在科学管理、民主管理、依法管理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发展需要之处,站位不高、视野不宽、能力不强、动力不足的问题在干部身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都是在规划“十四五”发展中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作者:青岛农业大学党委书记 李宝笃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