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作为高等教育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明确提出引导高校从治理结构、专业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性的改革。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出台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高校转型改革进行了顶层设计,提出了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主要任务、配套政策和推进机制,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决策部署,积极推进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发展,促进高等教育分类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不断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质量。
一、建设应用型大学是中国社会转型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电力为特征的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应用型高等教育的举办;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特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催生了西方发达国家大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涌现。西方国家应用型大学的发展史,虽然时间各不相同,但背景和动因基本一致,就是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水平,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数量、结构、素质、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时候,应用型大学就应运而生。
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得到长足发展,人们的物质文化水平显著提高。经济发展方式的加速转变、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人才的数量、结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建设应用型大学,加快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为高校的使命和责任。
二、“十三五”以来,国家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
(一)2015年10月21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作出了重要部署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经济社会“新发展”的要求。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人才供给与需求关系深刻变化,经济结构深刻调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社会文化建设不断推进,特别是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加快转型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是解决高等教育“不适应”的关键。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结构性矛盾突出,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和就业质量低的问题仍未有效缓解,生产服务一线紧缺的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和质量尚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高等教育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必须加快实现转型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必须找准改革的“着力点”。重点破解转型发展改革中顶层设计不够、改革动力不足、体制束缚太多等突出问题。围绕国家重大战略,找准转型发展的着力点、突破口。真正增强地方高校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为行业企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为学习者创造价值的能力。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核心是实现“四个转变”。即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全面提高学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创新驱动发展的能力。
(二)2017年1月25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对应用型本科高校的性质作出了明确界定
明确了我国高等教育分类体系。该《意见》提出,以人才培养定位为基础,将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其中,研究型高等学校主要以培养学术研究的创新型人才为主,开展理论研究与创新,学位授予层次覆盖学士、硕士和博士,且研究生培养占较大比重;应用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职业技能型高等学校主要从事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专科层次技能型人才培养,并积极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
提出了高校办学定位要求。该《意见》提出,要对接区域产业发展和基本公共服务对人才的需求,明确高校的办学定位、服务面向和学科专业布局。引导各地逐步形成不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各安其位、相互协调,同类型高等学校之间有序竞争、争创一流的发展格局。同时提出,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
(三)2019年1月24日,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再次明确提出加快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已列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目标。该《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一大批普通本科高等学校向应用型转变。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
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是完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实施方案》提出,要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
(四)“十三五”期间,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共同组织实施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支持100所左右应用型高校
教育现代化推进工程应用型高校建设被列为高等教育重大工程。这项工程是继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双一流”建设之后,我国在高等教育领域设立的又一项重大工程。该工程面向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旨在到“十三五”末,壮大一批直接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的中国特色应用型高校,提高我国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比例,明显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高校应用技术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中央预算内投资每校最高补助额可达1亿元。
“十三五”以来,国家在不同时间、不同文件、不同项目、不同场合中,持续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高校抓住了这次应用型大学建设的机遇,就抓住了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先机,就可能在比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弯道超车、变道超车。坚守陈旧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只会被新时代的高等教育慢慢淘汰。
三、山东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举措与成效
从全国范围看,山东是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最早的省份之一。近10年来,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举措,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2011年12月7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实施意见》,迈出了山东应用型高校建设的第一步
山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了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的理念。该《实施意见》提出,在山东省地方高校中,遴选一批应用基础型、应用型和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进行重点建设,开启了应用型大学建设的先河。其中,应用基础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目标是建设成为适应山东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目标是建设成为服务于山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够支撑现代产业体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技能型人才培养省级示范高职高专院校,目标是建设成为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培养我省行业企业急需的高级技能型人才。
(二)2016年9月5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推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实施方案》,强调以专业建设推进应用型大学建设
应用型专业建设是应用型大学建设的着力点。该《实施方案》提出,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以专业建设为着力点,突出强化学校特色,促进人才培养与产业优化升级、经济转型发展紧密对接,推动一批特色专业和若干所大学向高水平应用大学发展。……适应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等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专业群,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人才和技术支撑。
“十三五”期间,山东投入省财政经费20亿元,立项建设60个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和40个培育专业群,以应用型专业建设推动应用型大学建设;主动对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投入省财政经费18亿元,立项建设55个专业对接产业项目,加快推动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
(三)2020年1月10日,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进一步推动应用型大学转型发展
该《意见》提出,要服务山东新旧动能转换需求,支持山东把现有半数左右省属本科高校转型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新增本科(含专升本)、硕士招生计划分别主要用于应用型本科、职业教育本科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
2020年3月17日,山东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重点工作攻坚年”动员大会,再次明确要求“推进一半以上省属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型”。
(四)2020 年 10 月 11 日,山东省教育厅、山东省财政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加快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全面转型
明确了山东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思路。该《指导意见》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四个转变”,即推动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变办学思路,更好地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转变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转变办学方式,开展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转变教育教学目标,促进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就业创业能力提升。
明确了山东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主体。该《指导意见》提出,重点在省属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全面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同时鼓励和支持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整校建设为应用型本科高校,或将部分专业建设为应用型本科专业。2020年启动了首批重点支持高校遴选工作,各高校报名踊跃,共有6所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和14所非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入选首批重点支持高校名单。
我们国家步入了新时代,站到了历史的新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新变化,经济社会对高素质人才提出了新需求。面对新形势,高校加快向应用型转型发展,培养一大批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既是沉重的责任,也是神圣的使命。
四、怎样建设好应用型本科高校
与《关于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指导意见》同时发布的《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试行)》,提出了以下10个方面建设重点,为建好应用型本科高校指明了道路和方向:
(一)办学定位与治理机制
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办学理念与办学定位要在学校章程和发展规划中予以明确。建设应用型大学是学校长期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不能朝令夕改。选定了方向,就要一条路坚定走下去。要完善治理机制,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建立政府、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学校理事会(董事会)和学院(专业)理事会、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等。
(二)产教融合模式
实行产教深度融合、校企紧密合作的多元参与、多主体办学机制,建立管理制度。做到“三个紧密对接”,即学科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紧密对接,教学内容与职业标准紧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开展联合研发,校企共建新型研发机构,设立联合实验室,合作研发项目,联合科技攻关,共建技术转移转化、研究平台,开展技术研发、转让、咨询和服务等。
(三)师资队伍
专任教师中硕博比达到85%以上,有企业工作或实践经历的教师占比达到50%以上,其中承担专业课程的教师占比不低于80%。校企联合组建教学团队,外聘教师中行业、企业、实务部门等兼职教师占比不低于30%,其中专业课外聘教师中不低于50%。专业教师到行业、企业、国家机关轮训、挂职、兼职,年均不少于1个月。对无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的新入职教师,建立新教师入职3年内到行业企业、国家机关学习锻炼的制度,学习锻炼1年以上的新教师数占比达到80%以上。教师绩效考核、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制度体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征等。
(四)教学资源
专业设置与国家战略、区域发展战略、行业需求高度匹配。研究生教育以专业学位教育为主,应用型专业(方向)数量不低于专业总数的70%。课程设置体现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要求,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融入课程建设。学校与拥有丰富经验的行业企业共同开发课程、教材、案例、项目等教学资源。建有满足办学需求的实验实习实训场所,每个专业有稳定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学生创新创业就业基地。把校友和社会捐赠作为支撑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资金来源等。
(五)人才培养
以实践能力为导向构建教学体系,人文社科类、理工农医类实践学分占比不低于20%、30%。积极实施高职与本科对口贯通分段培养和春季高考招生,年度培养规模占学校招生总计划的20%以上。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等教学模式的运用占一定比例,形成以能力为导向的项目式、过程式等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毕业设计(论文)在实验实习、行业一线和社会实践中完成的占比理工农医类专业不低于90%,人文社科类专业不低于60%。以产业需求侧为导向开展供给侧教育教学改革。建立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标准、内控体系和评估制度,建立完备的过程监控、质量评价、持续改进闭环机制,积极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等。
(六)学生发展
学生创新创业与学科竞赛参与率不低于80%,毕业生创业比例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7%以上。毕业生考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知名企业认证证书占有一定比例且逐年提高。毕业生岗位适应力强,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等对毕业生满意度高等。
(七)科研与社会服务
侧重应用基础、应用技术开发研究和重大社会问题应用研究,承担一定数量的高水平研究项目,横向课题经费数量高且占比达到60%以上,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率达到30%以上。解决关键技术与实际问题,与行业企业、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共同取得标志性成果等。
(八)文化传承与创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得到传承,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学生课程体系。校园文化彰显应用型本科高校办学特色,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比例高等。
(九)国际交流与合作
采取措施鼓励、支持教师海外研学、学生境外交流,每年有一定数量的师生参加国际会议、论坛。具有海外研学经历的专任教师、外籍专业教师占一定比例,开展学历留学生教育。与国(境)外应用科学大学开展教师互派、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等形式的有效合作等。
(十)办学特色
学校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可复制、可推广、可示范、可借鉴的新机制、新模式、新经验、新做法。学校在高校五大职能发挥方面形成的具有推广价值和示范作用的特色亮点等。
五、警惕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误区
误区一:“应用型”=“低水平”
教育部原部长袁贵仁在2014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转型是适应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要求,也是这些学校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转型是已有普通本科院校办学思想、模式的调整,不是挂牌,不是更名,不是学校升格”,当然更不是学校的降格。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一直按照学术型标准和模式培养人才,这种做法在人才紧缺的精英教育年代,确实适应了社会需求,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干部,主要从事管理工作。但是今天,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时代,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再按照传统的学术型标准培养所有人才,显然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转变办学思想和办学模式,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势在必行。
“应用型”不等于“低水平”。目前很多地方高校一直沿用传统的学术型标准培养学生,培养出的恰恰是无法适应当今社会的“低水平”毕业生。只有尽快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才能培养出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
误区二:“应用型”=“学技能”
按照教育部2017年发布的《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我国高等教育分为研究型、应用型和职业技能型三大类型,应用型高校主要培养从事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本科以上层次人才,并从事社会发展与科技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职业技能型高校主要培养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人才,并开展或参与技术服务及技能应用型改革与创新。
所以,应用型人才的职业定位是应用研究(含应用技术研究),目标是培养卓越工程师;职业技能型人才的职业定位是娴熟掌握职业技能,目标是培养大国工匠。应用型人才和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不同,应用型人才需要既通晓理论、又熟悉实践。
误区三: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必须全部是应用型专业
《山东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指导标准(试行)》中提出“应用型专业(方向)数量不低于专业总数的70%”,并没有要求100%都是应用型专业。
2015年,教育部职成司负责人曾表示,推动本科高校转型发展,可以是新建学校,也可以是办学历史非常悠久的学校;可以是学校里绝大部分专业都转型,也可以是其中小部分专业转型。如果211工程和985工程高校愿意转型,并符合转型条件,从政府角度来说肯定是鼓励的。
一般来说,一所高校的专业既有应用型专业,也有学术型专业,有的高校以应用型专业为主,有的高校则以学术型专业为主。同样名称的专业,根据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定位的不同,可以偏学术型,也可以偏应用型。
误区四:应用型本科高校不用发展学科
什么是学科?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有关解释,学科的形成需要四个阶段:一是人类的活动产生经验,经验的积累和消化形成认识;二是认识通过思考、归纳、理解、抽象而上升成为知识;三是知识在经过运用并得到验证后进一步发展到科学层面形成知识体系;四是处于不断发展和演进的知识体系根据某些共性特征进行划分而成学科。因此,学科就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具有共性特征,它既不是专业,也不是学位点。学科的发展,可以走学术型道路,也可以走应用型道路。
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指出,“大学特色看学科”。学科建设是高校立命之本。一个学校是否能够立得起来,有没有特色,有没有生存和发展的基因,关键看学科。要把学科建设牢牢抓在手里,统筹学校整体发展和学科建设工作,突出特色优势,构建并完善切合办学定位、互相支撑发展的学科体系。应用型大学要建得好、建得有特色,发展高水平的应用学科是根本。学科对应用型大学来说,不但需要发展,而且必须发展好,否则应用型专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误区五:建设应用型大学会影响学校“申博申硕”
国务院2019年出台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强调,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是国家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包括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以及普通高校开办应用技术类型专业或课程等。
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就是要落实“四个转变”,与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所要求的“强化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一脉相承。与学术型硕士以培养教学和科研人才为主不同,专业型硕士培养目标是市场紧缺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应用型高校申报专业硕士、专业博士,应该更具特色和优势。
(作者简介:李霞,山东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处长。)
作者:李 霞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