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论坛 | 侯连涛:推进高校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
发布时间:2021-05-28 09:42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5月刊作者:侯连涛 A+A-
-分享-

2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时强调,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不断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保证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条例》第四条明确:“坚持高校党的建设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国际交流合作等深度融合,为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完成党和国家重大战略任务提供思想保证、政治保证、组织保证。”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将高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作为高校党组织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写入党的条例之中,以党内法规形式作出规定,为做好新发展阶段的高校党建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推动高校党的建设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系统化思维整体推进融合工作,重点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在思想认识上革新,解决为什么融的问题;二是在党建任务上求新,解决融什么的问题;三是在体制机制上创新,解决怎么融的问题。

一、在思想认识上革新,解决为什么融的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党建工作不断加强,党的领导作用得到强化。但是在具体实践中,一些高校仍然不同程度存在党建、业务“两张皮”问题,基层这一问题尤其突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一些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党建与事业发展是有机统一关系,没能做到统筹一体推进。离开事业发展抓党建,容易造成党建工作的“虚化”,只有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党建工作才能扎根、抓实,事业发展才能得到持续、有效推进。

深度融合是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的需要。党的领导需要抓手,要落到实处才能有效果。这个抓手就是事业发展,离开了事业发展这个抓手,党的领导就会“虚化”。推动高校党建与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深度融合,以高质量的党建引领推动高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才能实现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是党的全面领导向基层延伸的需要。纵深来看,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的融合程度呈现逐级衰减的特点,越往基层,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越是融合不够,党组织的作用越容易形成“两张皮”。推动党建与事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与基层业务的深度融合,是党的领导向基层延伸,实现高质量党建的必然。深度融合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需要。高等教育不单纯是推动社会进步的生产力,而且具有鲜明的上层建筑属性。只有将高校党建与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事业发展紧密融合,与教师队伍管理特别是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一体推进,才能保证党的教育政策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在高校有效贯彻落实。

二、在党建任务上求新,解决融什么的问题

具体而言,高校管理运行中,党建与事业发展的深度融合,需要分解到三个层面去落实。

在学校层面,要坚持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高校领导体制长期探索的历史选择。实践证明,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符合我国国情,有利于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在高校的贯彻落实,有利于促进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完善。从地位和作用上看,高校党委对学校工作实行全面领导,承担管党治党、办学治校主体责任,履行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班子、带队伍、保落实的领导职责。从体制机制上看,要通过决策机制完善明确党委的职责,使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的目标任务更加清晰、实现途径更加明确、落实措施更加具体,进一步保障党委作用的发挥。从岗位需要上看,要突出按照社会主义政治家、教育家标准,选好配强高校党委书记、校长,把政治过硬、品行优良、业务精通、锐意进取、敢于担当、出于公心的优秀干部选配到学校领导岗位。这是确保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有效有序执行的关键,有利于确保高校领导权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忠于党和人民的人手中。

在院系层面,要强化党组织的政治功能,履行政治责任。在高校内部治理体系中,二级学院是办学的主体,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完善二级学院党组织的政治功能,是加强党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的重要内容。一是要强化二级学院党组织的政治功能,特别要旗帜鲜明讲政治,把好重大问题政治关,履行政治责任。应明确哪些事项是二级学院党组织的把关事项,以此来实现政治上的引领和把关。二是一体化设计完善二级学院党、政、学各类组织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健全集体领导、党政分工合作、协调运行的工作机制。要明确二级学院党组织的领导职责范围,包括思想政治工作、安全稳定工作、师德师风、意识形态、群团学术组织、职工代表大会等,落实党委会的前置程序,充分发挥党组织在二级学院重大事项决策中的政治领导和把关作用。

在支部层面,要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教师党支部是党的领导向基层延伸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薄弱环节,应对教师党支部建设提出新要求。要明确教师党支部职责,主要是围绕本单位改革发展稳定等开展工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教育管理监督党员和组织宣传凝聚服务师生员工的作用。要突出教师党支部的政治把关作用。主要是对教职工在职称评定、岗位晋升、考核评价等进行政治把关,贯彻落实政治标准和要求。要明确教师党支部在事业发展中的职责,包括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进行师德师风考核、推荐先优人选等。要选配好教师党支部书记。按照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标准,选拔学术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

三、在体制机制上创新,解决怎么融的问题

对高校而言,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重点在学院,关键在支部。学院是办学治校的“中间段”,是把“两张皮”变成“一盘棋”的“反应堆”;支部是党建的“最后一公里”,是立德树人的“桥头堡”,是把“一盘棋”变成“一张网”的“加速器”。

在学院层面,要健全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的制度,形成党建工作与事业发展目标同向、部署同步、工作同力的制度体系,使二者在融合发展中相互促进。从议事决策的源头上,完善范围明确、前后衔接的决策制度;从部署工作的过程中,建立一岗双责、分工负责的推进制度;从考核评价的结果上,落实党政同责、联动一体的考评制度,形成深度融合的制度体系。通过刚性的制度约束,把党建与事业发展捆绑在一起,以事业发展来检验党建工作成效,以党建工作来确保事业发展方向。

在支部层面,要搭建深度融合的工作流程。“最后一公里”之所以容易产生“断头路”,主要原因是流程缺失导致的管理粗放。要科学设置教师党支部,为建立党建与业务融合的流程提供组织保障。学校管理服务部门设立党支部,应当与部门、处室相对应;学院设立党支部,应与内设的教学、科研机构设置相对应,也可依托重大项目组、科研平台设立党支部,确保支部建立在战斗单元,这是党建与业务融合的基础。要注重选拔党性强、业务精、有威信、肯奉献的党员学术带头人担任教师党支部书记,逐步培养形成“双带头人”。管理服务部门党支部书记一般由本部门主要负责人担任。要强化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搭建党建精准对接业务发展所需的各类流程。比如,以支部为单元开展的师德评价流程、先优评选流程、课程思政建设流程,以及教学科研业务促进流程,做到业务工作开展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延伸到哪里,把党的领导融入业务工作全过程,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密切联系群众优势,在支部层面转化为推动业务工作发展的优势。

(作者简介:侯连涛,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


作者:侯连涛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