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19日,山东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今后一个时期指引山东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指导性和纲领性文件,也吹响了山东向高等教育强省迈进的进军号。如何做强高等教育“山东板块”,如何推进并实现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这是摆在山东高校面前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课题,也是青岛大学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认真总结和面对的重大课题。
一、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充分认识和把握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坐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开启了加快实现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历史征程,党和国家把对高等教育的重视摆在了新的历史高度,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寄予了更高的期望、提出了新的要求。推动实现山东高等教育的高质量发展,首先要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充分认识和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坐标。
从国家层面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党和国家赋予高等教育的新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并开始走到世界舞台的中央,国家经济总量跃升为全球第二位。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推进实现“两个一百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目标和伟大梦想。要实现这样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国家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党的十九大报告又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要“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别强调要“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为此,党和国家先后召开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出台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等一系列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可以说,国家从来没有对高等教育如此重视,从来没有对高等教育如此期待,从来没有对高等教育如此迫切,同样对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党和国家赋予我们高等教育的时代使命。
从山东层面看,推动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是服务“两个走在前列,一个全面开创”目标定位的必然要求。山东改革开放40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三位。但是山东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不优、新动能成长不快、发展活力不足等突出问题。特别是近几年,山东与广东、江苏等南方发达省份相比出现了差距拉大的现象。山东省经济总量与广东的差距由2008年的5860亿元扩大到2017年1.72万亿元、2018年的2.08万亿元;与江苏的差距由50亿元扩大到2017年的1.32万亿元、2018年的1.6万亿元。差距的背后更多反映的是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科技创新引领不够等深层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新一轮全球增长面前,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当前山东省正在加快推进实施振兴“十强”产业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高等教育的先导性和全局性地位将更加凸显,在引领山东创新驱动发展和推动新旧动能转换中的作用将更加突出。
从山东高等教育发展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破解山东高等教育发展困局的必然选择。山东省目前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45所,居全国第三位;全日制在校生210.73万人,居全国第一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51.35%,高于全国48.1%的平均水平,在全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的进程中走在前列。这些都说明,山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高等教育大省。但是,山东并不是一个高等教育强省,高校的综合实力和学科竞争力与北京、上海、江苏等发达省市还有很大差距。居于全国第一阵营的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数偏少,高等教育“有山无峰”、学科“缺峰少面”等问题十分突出。从入选国家“双一流”情况看,山东仅有3所部属高校、6个学科进入国家“双一流”建设名单,省属高校竟无一学科入选,这已经成为“我省高等教育的切肤之痛”。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的中心工作和主要矛盾,只有抓住了高质量发展,才能抓住山东高等教育的全局和未来。
从高校自身发展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内在需要。高水平大学需要有高质量的人才培养、高质量的科研、高质量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学科建设、高质量的办学条件、高水平的社会服务能力作为支撑。从我们省内高校特别是省属高校看,普遍存在着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原始创新能力偏弱、高峰高原学科偏少、引领区域经济发展能力不强、办学活力不足等等突出问题,面对高等教育“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千帆竞渡、百舸争流”的竞争局面,面对“双一流”将对我国现有高等教育格局“重新洗牌”的机遇和挑战,山东高等教育如何实现异军突起?如何在全国高等教育阵营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何担负为山东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军民融合等重大战略布局提供科技、人才和智力支撑的重任?这是摆在所有山东高校面前的历史任务。
从以人民为中心的要求看,实现高质量发展是满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高等教育的迫切期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大众化阶段向普及化阶段的历史性转变,人们对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期盼越来越强烈。虽然我国高等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与人民群众的强烈需求和期盼相比,还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像山东这样的教育大省、高考大省,高考分数之高在全国首屈一指,人们关注的已不再是能否接受高等教育的问题,而是能否接受更加优质的高等教育。回应人民关切、满足亿万山东人民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迫切期待,这也对山东高等教育聚焦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二、在推动办学实践中,深刻理解和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内涵
高等教育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上升不是线性的,量积累到一定阶段,必须转向质的提升,这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也符合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始终是要定位和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基本命题。
“四为服务”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要同我国发展的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一论述,深刻揭示了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本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必然决定了中国的大学必须要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属性,这也就决定了我们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建设、文化传承与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都要围绕“四为服务”来展开。
立德树人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根本任务。教育以树人为本,树人以立德为先。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高等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树人的根本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检验大学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围绕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来设计学科体系、专业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开展教学活动,从而真正推动实现“四个回归”。办好山东高等教育,必须牢牢抓住这个核心与根本,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把立德树人、人才培养作为学校发展最基本的生命线和最根本的任务。
科学研究是国际公认的高等教育质量的显性指标。科研创新是一流大学的成长法则,也是一流大学取得优势地位的重要法宝。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越是高水平大学越是重视科研创新,一流大学一定是研究型大学,而研究型大学不一定是一流大学。ARWU、USNews、THE和QS等世界主流大学排行榜在指标体系设计当中,普遍重视科学研究能力,权重一般在60%~80%之间。稳居全球排名前100强的世界一流大学,均在科学研究方面表现卓越。四大排行榜前100名高校当中,至少84所高校有16个以上学科领域进入ESI前1%。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知识更新的日新月异,如果没有高水平研究支撑的教学,没有学术性教学,缺少创新创造能力的培养,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高水平大学。因此,我们既要切实抓好“四个回归”,也要重视科学研究,坚持以高水平的科研促进高质量的教学,引导师生走向国际学术前沿。只有这样,拔尖创新型人才才能够持续涌现,才能够为山东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活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使命所在。纵观中外大学发展史,一流大学都是在服务所在国家和地区的需求中发展壮大起来的。在山东产生的一流大学,也一定是在服务山东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高校只有在服务社会中,才能实现大学固有的价值。美国的“硅谷”、法国的索菲亚科技园、日本的“筑波”和我国北京的“中关村”、武汉的“光谷”等,都是高等教育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高水平服务并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典范。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全国的创新版图。高校作为人才第一资源、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应充分发挥创新要素集中、学术创新资源丰富、高端人才集聚等优势,成为推动国家和山东创新发展的思想库、创新源和人才泵。
三、立足新时代要求,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探索和实践
面对新时代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作为山东省属高校第一方阵的青岛大学如何承担新时代的历史使命,抢抓国家“双一流”建设的历史机遇?推动高质量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实现的路径在哪里?青岛大学于1993年由原青岛大学、山东纺织工学院、青岛医学院和青岛师范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是上世纪末我国首批5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高校之一。今天,青岛大学整体实力已经连续多年稳居USNews、软科等主流排行榜大陆高校百强行列。在2018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位居全球高校第701~800位、大陆高校第80位。在2019USNews最佳大学排名中列全球第959位、全国高校第82位。青岛大学何以走到今天?未来怎么走?这是青岛大学面对新时代发展的必答题。
(一)坚持以规划和改革为引领,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1993年合并办学至今,学校各项事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教职工人数由910人增长到3900余人,专任教师由407人增长到2595人,教授由28人增长到435人,副教授由84人增长到1192人,在校生由4000人增长到46000人。可以看到,部分数字的增长甚至达到了10倍、20倍以上级别。实现了一级学科博士点、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科技进步奖、ESI前1%学科数、ESI论文和高被引论文数等众多标志性办学成果的突破和飞跃。
实现高质量发展,一靠顶层设计,二靠改革创新。马克思曾深刻指出:“主要的困难不是答案,而是问题。”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首先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否准确发现、深刻分析各种矛盾和问题,是检验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准。作为合并高校,青岛大学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面临着融合发展的难题:如何统一办学思路,如何明确办学定位,如何理顺体制机制,如何整合校园文化等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势必影响发展质量。因此,在经过几年的探索之后,学校于2001年在“十五”改革和发展计划中提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前提下,走高质量有重点的发展道路。为此,确定了“三步走”战略目标:第一步到2005年,整体办学实力在国内同类高校中居于前列;第二步到2015年,把学校建成国内知名的高水平综合大学;第三步到2050年左右,把学校建设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到2015年,第二步战略目标基本完成。2018年,站在新时代的起点上,学校召开了第三次党代会,明确了“一三五五十”的发展思路和目标,提出了新“三步走”战略:第一步,到2021年前后,力争实现国家一流学科的突破,达到山东省属高校领先水平、稳居全国百强高校行列;第二步,到2035年前后,3~5个学科进入国家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进入全国百强高校前50名;第三步,到20世纪中叶,建成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一流大学。可见,学校在整体的办学战略上是一脉相承的。
为了推动学校在更高起点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学校在2015年启动综合改革。这次改革以找问题、找对标、找差距为切入点,以提高质量、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目标,立足于激发教师自我发展和学生成长成才两个内生动力,提出了体制机制、教育教学、人事制度、科学研究、资源配置等8个重点领域的49项改革任务。改革一举解决了合并办学20多年来困扰学校发展的一些关键的结构性问题,如:师范学院一直相对独立办学,专业重复设置、一级学科跨学院、学院中设学院,后勤、图书、档案、医学资源长期没有实现统一管理等等问题。一是遵循大学作为学术组织的本质属性和内在逻辑,健全完善学校学院两级学术组织,强化学术权力在办学治校中的作用;二是提出“学院办大学”的办学理念,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推动管理重心下移,下放办学自主权;三是压缩校部机关管理岗位20.4%,增加学院管理岗位37%;四是重构师范教育体系,设立36个学院,理顺学科专业关系,优化学科专业布局;五是推动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以供给为中心向以需求为中心转变、以投入为中心向以产出为中心转变的“四个转变”和全面推进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相融合、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融合、教学与科研相融合、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等“四个融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制定了《一流本科教学改革建设方案》,大力实施“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多元”“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人才培养模式;六是优化资源配置,改革财务预算拨款模式,突出学院办学主体和经济责任主体地位;七是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形成了“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中求发展,在‘双一流’建设中求突破”“建设‘活力青大’”等新的创新发展理念,全校的发展活力和创新活力明显增强。
(二)面向全球配置人力资源,坚定不移走人才强校道路
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之谓也。在多年的办学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把人才作为支撑学校发展的第一资源,深刻把握各类人才成长规律,激发教师的内生动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才能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生动局面。正如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言:“管理就是使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一番不平凡的事业的过程。”因此,学校着力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抓好引育、分类和评价三个关键环节,基本形成了学校为主导、学院为主体、学科为载体的人才工作格局,教师队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得到全面激发。
一是大力实施首席教授、特聘教授、青年卓越人才工程。近4年面向全球延揽高层次人才792人。学校现有全职院士6人,外聘院士9人,中组部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中科院百人计划、长江学者、国家杰青、国家优青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70余人,山东省泰山学者73人。专任教师当中博士学位比例由2011年的24.9%提升到了目前的60%。
二是建立教师分类发展体系。遵循“人岗相适、个性发展、学科差异、院为主体”的原则,由学院主导将教师岗位主要分为教学为主型、教学科研型、科研为主型3类,同时设置适合体现学科专业特色的临床型、产业型、实践型岗位,制定了教学型教授、产业型教授评审办法。目前,教学为主型教师占26.4%,教学科研型教师占63.6%,科研为主型教师占3.6%,临床型教师占4.8%,实践型教师占1.7%。
三是建立教师分类评价体系。按照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理学、工学、医学、艺术与体育6个学科组,设置人才工程和职称评审的门槛条件。评价内容包括教学业绩、科研业绩、学术资源建设业绩和人才基本数据考核等。实施“代表性成果”评价,申报高级职称岗位人员,需提交6件代表作,送交至知名高校同行专家进行第三方学术评价。以5年为一个考核周期,着力解决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问题,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积极性。
人才队伍的壮大带来的是整体办学实力的快速提升。入选国家“111计划”; ESI全球前1%学科数达到5个,位居全国高校第61位;2018年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55项,位居全国第55位;2019年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1项,位居全国第63位。学校被评为40所教育部教师考核评价改革示范性高校之一。
(三)打造与青岛互动共进的共同体,坚定不移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青岛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自然环境,是青岛大学扎根发展的丰厚土壤。事实证明,青大的发展离不开青岛,青岛的发展也离不开青大。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校长查尔斯·范海斯提出了“州立大学服务所在州人民”的理念,他曾经提到:“只有大学的有力影响力达到每一个家庭,我才会满意。”经过不完全统计,青大约2/3的毕业生留在了青岛创新创业,半数以上的青岛上市公司CEO、CFO毕业于青大商学院,青岛市各大医院约2/3的科室主任毕业于青大医学部,青岛市中小学一半以上的校长毕业于青大师范学院,青岛市各大医院各个科室、青岛市中小幼各类学校都有青大的毕业生,可以说我们的影响力实实在在地延伸到了青岛的每个家庭。
为了更好地融入和服务青岛经济社会发展,打造城市与大学互动共进的共同体。近年来,我们重新研究了学校定位,把“立足青岛、服务山东、面向全国”改为“立足青岛、融入青岛、服务青岛”。我们认为青岛大学是青岛的就是世界的,服务青岛就是服务山东、就是服务全国、就是服务世界。为贯彻这一理念,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新举措。
一是精准对接青岛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成立服务地方办公室、服务青岛办公室,制定了服务青岛行动计划,编制了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服务经略海洋、服务乡村振兴等3个白皮书和《青岛大学服务青岛十五攻势行动方案》。瞄准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发展需求,面向全球吸引高水平科研团队,组建了芯片设计与制造、纺织产业创新、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等研究机构,制定了高峰学科的建设方案,围绕服务山东纺织服装万亿级产业链的转型升级,组建了纺织产业创新研究院,推动山东纺织规模以上众多企业联合组建山东纺织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打造具有世界影响的学科高峰。服务青岛科技创新引领城市建设,着力建设若干战略性主干学科和新兴交叉学科。成立青岛大学钻石存储实验室、基因工程研究院和人工智能研究院,支持洁净能源、芯片研发、人工智能、基因工程、纤维新材料等研发团队,抢占学科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服务青岛时尚城建设,整合纺织服装、音乐、美术、文学、历史等学科资源,以歌剧创演、水彩艺术、地方文化研究为牵引,成立了歌剧艺术中心、青岛时尚学院,创编了《韩信》《敦煌之恋》《商鞅》等大型歌剧,推动中华本源文化、文化产业、青岛文化、海洋文化等特色领域的研究,打造具有全国影响的新文科发展高地。以专利入股的青岛华高墨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新三板成功上市,海洋海藻纤维就地转化、相关产品出口欧美,与海信合作的3D医学影像与计算机手术辅助系统在“国家‘十二五’科技成就展”亮相展出,催生了海信集团的新兴医疗仪器装备产业。
二是以大健康产业链布局医学学科发展。成立医学部,实现了临床诊疗、医学教育、医学研究的协同创新发展,形成了“优生、颐养、康复、医疗、养老”一体发展的学科链。附属医院2018年门诊量达到527万人次,器官移植水平居全国前列,心外科机器人手术数量居全国第1位。与海信、腾讯、浙大联手打造全球最大的人类数字肝脏数据库,与腾讯联合成立“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医疗大数据研究中心”。在2018年复旦大学中国医院排行榜中位列第69位,连续5年位列中国最佳医院排行榜百强。
三是做精做强师范教育。学校培养的毕业生遍布岛城教育机构和中小学幼儿园,培养了一大批名教师、名校长。为了更好地服务青岛基础教育,学校对师范教育资源进行了整合,师范学院保留了原有的教育技术、小学教育、学前教育和应用心理学等教育类学科,数学、物理、化学、汉语言文学等10余个专业及院系整合到相关学院,综合性大学举办师范教育的优势得到充分体现。充分发挥山东省、青岛市两级教师教育基地优势,成立了教育集团,设立了一批附属中小学,承担了全市“中小学名师培养工程”“幼儿园名师名院长工程”等项目,打造服务青岛基础教育的靓丽品牌。
四是搭建校地融合发展的合作平台。围绕青岛市的战略需求和重大问题,举办了青岛大学服务青岛“三中心一基地”建设发展论坛,与青岛市有关部门、市直有关单位和区市政府签署合作协议,涵盖教育、知识产权、大数据、医疗、新材料等领域。与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科学联盟(LSA)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引入国际创新资源,推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与青岛市共同打造青岛创客大街,与威海市人民政府共建威海创新研究院和技术转移基地。与海尔集团、海信集团、澳柯玛集团等700多家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从以往单纯的科研项目合作向共建实验室、决策咨询、成果转化、人员培训、专家互聘、学生实习实践等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转变,拓宽了合作路径,提升了服务水平。
回顾历史,展望发展,我们体会到,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顶层设计,只有充分考虑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才能形成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的格局。青大的发展得益于“实现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综合改革,得益于综合改革带来的人才队伍的发展壮大,得益于人才队伍发展壮大带来的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的提升。而青岛大学未来的发展,同样需要依靠改革创新、依靠人才队伍、依靠服务社会,来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力争未来能够在国家“双一流”建设中占据一席之地。
作者:青岛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 夏东伟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