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斯文 尊师重教
发布时间:2020-01-16 10:38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9月刊作者:济南大学 张继明 A+A-
-分享-

  教育大计,教师为本。今年9月,我们迎来了第35个教师节。教师节的意义在于弘扬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促进广大教师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更大贡献。我国历来有尊师重教的传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教师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要“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形成优秀人才争相从教、教师人人尽展其才、好教师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那么,如何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发展及教师队伍建设具有多维性,弘扬斯文是不可忽略的一个维度。

  “斯文”一词最早出自《论语·子罕》:“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在此,孔子视斯文为天道,重视斯文也即顺应天意。朱熹在《四书集注》中说,“道之显者谓之文,盖礼乐制度之谓”。斯文即道,存诸于礼乐制度,道不存,则礼崩乐坏。可见,斯文从一开始就含有礼乐教化之义,要使人继承明君之志,顺应天道。道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一条主线,这也就决定了斯文在整个道统体系中的地位,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我国古代书院普遍奉斯文为圭臬。岳麓书院是我国历史上四大书院之一,其崇道祠有一匾额,上书“斯文正脉”。此外,江西仁文书院、江苏东林书院、海南至公书院等各地书院都曾十分看重斯文。书院是我国古代重要的育人之所,“道林三百众,书院一千徒”说的就是当年岳麓书院聚众教书的盛况。这又进一步表明斯文具有教育的价值,或者说,教育是一个关乎斯文的行业:一方面,教育本身应是斯文的,另一方面,教育应培育斯文之人,使人知礼尚礼、言行优雅、文质彬彬。在曲阜孔庙的牌匾上,光绪帝题书“斯文在兹”,以斯文而誉万世师表,可见斯文之大义及其对于师者传道及弘扬斯文的要求。今之中国海洋大学建“斯文堂”,亦必含有弘扬斯文之意。

  教育之斯文源自斯文之教师。教师是斯文的,教育才是斯文的。质言之,唯有教师能够“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教育才能够践履“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大学之道”,培养出博闻强识、温文尔雅、弘毅担当的学生。从这个意义上说,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尊重、弘扬教师斯文,既要确保教育斯文在兹,继承和发扬“美其道,善其行”的师道传统,还要推动斯文与时俱进,在新时代获得新的升华,肩负起立德树人的时代任务,将践履和传道核心价值观视为义不容辞的历史使命。“斯文定有攸归”,斯文之道是现阶段教师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向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师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先生之“大”,大在弘道,在斯文,在立德树人的教育信仰和身正为范的道德修为。

  教师是一个对价值实现有着极高要求同时具有高度自觉精神的知识分子群体,维系和升华教育斯文,从根本上有赖于教师的自我修炼。其一,“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师应积极向传统思想文化汲取智慧,追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其二,教师应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领略总书记关于新时代教师发展的重要论述,争做“四有”好老师;其三,教师需自觉抵制功利主义之风,追求真理,踏实教书育人。

  当然,教师队伍建设关乎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国家必然要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仓廪实而知礼节”,教师的斯文并非空中楼阁,全面提高教师待遇是新时代国家推进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工作。同时,国家加强立法,通过法治来维护教师的合法权益,其实也呵护了教师的斯文。

作者:济南大学 张继明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