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在人类历史的漫漫长河里弹指一挥间,但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来讲,却是栉风沐雨、沧桑巨变、换了人间。
对山东经济社会发展乃至山东高等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
在9月26日的山东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70年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教育事业取得的辉煌成就,让我们何等的激动兴奋与无限感慨:70年来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山东教育构建起基本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体系,向新中国70华诞交出了一份亮丽的答卷。山东高等教育扎根齐鲁大地,奋楫前行,接续奋进,到2018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2.89%,跻身全国高等教育普及化第一阵营;普通高校145所,居全国第三位;在校生有230多万人,规模居全国第一;拥有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835人;结构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素质、办学条件和质量水平进一步提升,“双一流”建设方兴未艾……可谓“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
行进中的历史,总会在某个节点驻足回望来时的路。从一穷二白到精彩纷呈,从“黑屋子土台子”到“最漂亮的大楼是学校”,从“没学上”到“有学上”再到“上好学”的华丽转身,齐鲁大地多少美好的憧憬变为现实,多少崭新的图景映入眼帘……这怎能不激发起我们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又怎能不激扬起我们心中火热的奋斗豪情?
从“211”“985”“2011计划”到“双一流”建设,从扩招提质到全面内涵发展,由“被动适应”向“主动服务”转变,山东高教高质量发展全面起势、科教融合发展稳步推进、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70年来的这每一份成就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而是齐鲁儿女胼手胝足,倍道兼行,于无路处闯出新路,于荆棘中开辟坦途,用勤劳、智慧和勇气打拼出来的。我们有足够的底气和理由为之骄傲自豪!
知所从来,思所将往。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时代越是向前,知识和人才的重要性就愈发突出,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就愈发凸显。教育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
国运兴,教育盛。对山东而言,由高教大省向高教强省迈进的大幕已然开启,《关于推进新时代山东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未来十年山东高教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作出了总体部署和战略设计,标志着我省高等教育踏入以追求内涵发展、高质量发展为目标的新征程,一幅新时代的高教画卷徐徐展开。但是,毋庸讳言,“大而不强”“山高峰少”的瓶颈依旧存在,“难啃的硬骨头”“盘山路”“拦路虎”也为数不少……
远眺前路,有江河归海,也有乱云飞渡;开创未来,有开阔水域,也有急流险滩。
要赢得明天,我们既不能满足于成绩沾沾自喜,也不能囿于困难矛盾裹足不前,更不能有丝毫的懈怠,最最需要的是你我每一个高教人,都始终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咬定目标执着追求,争做努力奔跑的“追梦人”,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
作家冯骥才在《挑山工》中写道,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停停住住更不行。就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朴素简明的话语蕴含了深长的道理,彰显出一种信念坚定、脚踏实地、一往无前、矢志不渝的精气神。
脚踏人间正道,何惧世事沧桑。让我们把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作为一个新起点,凝心聚力再出发,激荡风雨无阻、高歌行进的信心和决心,脚下生根,心无旁骛,对标对表先行者,努力追赶,攻坚克难,续写山东高教强省的奋进之笔。
不管时代如何发展,不论形势如何变化,历史的高光时刻总属于那些为“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鼎力担当的人。时光漫漫,初心如磐。只要我们把对“无限风光在险峰”的追求,化作“始终在路上”的执着,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就一定能形成滔滔不息的时代潮流,在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中感悟奋斗的幸福,干在实处、走在前列。
作者:本刊评论员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