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高等教育由从业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转型,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关键抓手,是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的重要举措。创新创业教育并非聚焦培养少数创业精英的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引导全体教师参与、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教育变革,是“关于创新创业的教育”“为了创新创业的教育”“针对创新创业的教育”的有机整体。创新创业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所有学生掌握在21世纪必备的不断开拓新事业新局面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自我评价,让学生能够发现和发掘自己的创业禀赋,未来在各行各业施展才华、竞展风采。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世界已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全球竞争进入以知识创新为特征的新阶段,人力资本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本。高等教育的规模优势要转化为科技人才优势,必须强化创新创业教育。当前,直接性、结构性就业压力导致社会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失衡造成的“有人无岗”的就业局面与新经济新产业新商业模式急需人才而供给不足造成的“有岗无人”就业局面并存。高校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推动人才培养供给侧改革,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培养更多创业型人才,以创业促就业,是时代的客观要求。通过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更新教育教学和社会思想观念,培养学生善于思考、敏于发现、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和挑战自我、承受挫折、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崇尚创新,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生力军,势在必行。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聚焦创新创业关键能力培养。实践证明,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是可教可学的,通过创业教育可让学生学习体验“企业家精神”。创业的意识、精神和能力是任何职业任何岗位的从业人员都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应用专业知识分析和解决复杂实际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语言表达和社会交往能力、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分析决策和协作组织能力、跨学科专业思维能力和学科专业知识迁移能力等创新创业基本品质。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强化创新创业课程设计。课程是达成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教育部发布的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规定了各专业类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要求,高校应在科学设置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上下功夫,面向全体学生分层分类科学合理设置创新创业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依托国家和省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加大校本创新创业精品课程建设,尽快建立起层次递进、结构合理、有机衔接、应对实战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群,实现信息技术与创新创业课程教学的深度融合,形成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共享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教学新模式。以课程体系建设与实施为抓手,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劳动教育、专业教育、体育、美育的紧密结合,构建起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要着力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体系。要推动校企、校地、校校、校所以及国际合作协同育人机制建设,以发展、共享的视角,共同开发实施创新创业特色课程,共同加强创新创业基地建设,以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创新,推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培养一大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高等教育实现由从业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的战略转型,为国家发展和山东创新省份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作者:聊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 赵长林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