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文科之“特”
发布时间:2020-11-28 13:4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0年11月刊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刘传勇 A+A-
-分享-

11月初,由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在山东大学(威海)召开。会议研究了新时代中国高等文科教育创新发展举措,发布了《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此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新文科建设工作在全国全面启动。

“新文科”的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全国各高校、各教学指导委员会和社会团体、专家学者纷纷在论坛、座谈会和报刊上阐述观点,探索争鸣。虽然新文科是随着新工科建设的推动而提出,但因其广泛性和特殊性、学术性和价值性而备受关注。

关于新文科的概念,不同领域的学者虽有不同的诠释,但“文科的创新发展”成为基本共识。诚如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启动会议上所言,“四新建设”的“新”不是新旧的新,而是创新的新,新文科的核心就是文科的创新,只存在新文科,不存在旧文科。随着共识的不断凝聚,新文科建设的时代需求和重点任务就越发清晰。

关于新文科建设的使命,在《新文科建设宣言》里总结了五个“需要”,即提升综合国力的需要,坚定文化自信的需要,培养时代新人的需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需要和文科教育融合发展的需要。从这五个“需要”可以看出新文科与新工科、新农科和新医科的不同。新文科担负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繁荣,坚定文化自信的时代使命。就人才培养而言,新文科不但培养新时代文科专业人才,还在通识教育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北京大学、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纷纷把通识教育核心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重要建设内容。在某种意义上,新文科建设不能仅仅局限于文科院校和文科专业,所有高校都肩负培育时代新人的重任,都需要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充分的文化自信。

文科的融合发展,主要是文科之间的横向打通和文科与理工农医科的交叉融合。随着时代的发展,一方面,人文社科学者的研究范式和工作模式需要融入新科技的元素,另一方面,理工农医科也只有和文科深度融合,才能更加人性化,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比如在考古工作中的新技术应用、工业产品的艺术设计等,都体现着文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了解决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文科各学科之间的融合也变得越发重要。

关于文科建设的遵循,《新文科建设宣言》提到了四个“坚持”,即坚持尊重规律,坚持立足国情,坚持守正创新和坚持分类推进。新文科的建设应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并从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也是新文科的重要遵循。近些年我们充分引进了西方的哲学和社会科学体系,并形成了大学教育的主要内容,新文科应该在此基础上更加关注中国的发展,这样文科才能从中国大地上充分汲取营养,助力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坚持守正创新就是坚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使其在创新中发展,在创造中转化,成为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支撑和保障。坚持分类指导是因为文科门类众多、学科各异,在建设中需要充分利用好各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分门别类推进。各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在积极行动,讨论基于各学科的新文科内涵和行动路径。

新文科建设提出了六大任务,包括明确总体目标、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和打造质量文化。其中,强化价值引领是新文科的显著特色,这源于文科教育的价值导向性,也要求新文科在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目前全国高校积极推进的课程思政建设就是新文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必将在培育新时代创新人才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作者简介:刘传勇,山东大学本科生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本刊特约评论员 刘传勇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