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须臾不可缺位
发布时间:2020-12-25 14:4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0年12月刊作者:孙书文 A+A-
-分享-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这为新时代的文化发展确立了目标,指明了路径。

1930年,毛泽东撰写《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在结尾处他用充满诗意的文字写道:“它(指革命高潮———引者注)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的复兴也可作如是观。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国家、民族各个方面的均衡发展与复兴,这其中,文化复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位置。复兴,既不是另起炉灶,也不是简单的回归,而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一种综合性创造。新时代,熔铸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传统文化要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及其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构想,对于文化自信的强调,都在指引着中国文化新的整合、发展。

建构新文化,不能缺失自主性,文化自信须臾不可缺位。当前,我们在文化上依然存在严重的“入超”。从世界整体形势来看,文化多元化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与此相对,某些国家推行文化垄断的意图越来越强烈,在许多方面,文化垄断的表征依然鲜明。国际文化交往和学术活动中的议程设置和话语权由西方国家主导。学术评估体系、人文和自然科学领域的七大文摘和索引都由西方发达国家掌握。全球50家文化媒体娱乐公司掌握了当今世界95%以上的文化市场,传播于世界各地的新闻90%以上由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垄断。全球75%的电视节目是英语节目,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文表达,几乎100%的软件源代码用英文写成。据统计,从1900年到2000年100年间,中国全文翻译的西方学术著作将近10万部,但是西方完整翻译的中国图书不到500部。中西文化交流存在不对等现象,中国对西方的了解,要远远多于西方对中国的了解。在这种形势之下,极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是文化上的投降主义,一是文化上的自负倾向。在文明互鉴中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不失文化的主体性,才可不迷失文化行进的方向。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文化自信,就没有真正的文明互鉴。

文化传播是新文化建构的应有之义。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中的现代性和普遍性,探索更为多样、更为春风化雨的传播方式,更加自信地展示其丰富内涵与独特价值。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调查研究》一书显示,在24种代表中华文化的符号中,美、德、俄、印四国受访者对中国烹饪的知晓度(46.1%)和受喜欢程度(41.3%)稳居第二,仅次于对长城的知晓度(84.2%)与美誉度(63.3%)。就了解中国的方式上,对美、德、俄、印、日五国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位居第二位、第三位信息来源渠道的是“中餐馆”(25.8%)和“中国商品”(24.6%)。这说明在文明互鉴中,有效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绝不仅仅是文化部门、媒体机构等直接相关部门的工作,而是一个跨部门、跨行业的复杂系统工程,中国餐馆、中国商品、中国企业、中国人等实物传播、人际传播、企业传播在其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30年前,当时已80岁的费孝通先生在“东亚社会研究国际研讨会”上作了《人的研究在中国———个人的经历》主题演讲,提出了著名的十六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先生的理论,在文化建构中具有鲜明的方法论意义。各民族因地域不同、历史不同、文化演革的进程不同,有自己的价值标准与文化取向,这是“各美其美”,也是文化自得,或者初步的文化自信。相互交流,接触别的文化族群,会逐渐熟悉、容纳甚至接受别的文化族群的文化,便进入了“美人之美”的境界。再进一层,不仅容纳,而且开始欣赏别的文化族群的文化,就到了“美美与共”。美美与共,其实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作者简介:孙书文,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孙书文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