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家油气勘探战略贡献“中国芯” ——记全国先进工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印兴耀
发布时间:2020-12-25 13:5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0年12月刊作者:​刘积舜 周治君 A+A-
-分享-

封面人物:印兴耀,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油气地球物理学家。先后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省部级科技奖13项,获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项、一等奖2项。近年来依托973、863、重大专项和三大石油公司等几十项课题持续攻关,克服了普通叠前地震反演预测中存在的岩石物理机制不清、反演精度不够、油气识别可靠性低等难题,在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多尺度迭代岩石物理建模、叠前地震直接反演、固液解耦油气识别三项核心技术上取得原创性突破,攻克了制约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描述和油气识别的技术瓶颈,研制了相应的特有基础软件,为发展油气勘探软件领域的“中国芯”作出了突出贡献。

11月24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里灯光璀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正在举行。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的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授印兴耀,此时胸前的徽章熠熠发光。

到人民大会堂领奖,印兴耀在1月10日也有过一次,那次是因为他的团队负责的“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技术及基础软件工业化”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项目对发展油气勘探软件领域的“中国芯”起到了重要作用,为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科研领域硕果累累的同时,印兴耀在教学工作中,也一直坚持辛勤耕耘。他不满16岁从浙江奉化农村考入华东石油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前身),并以优异成绩留校任教,32岁成为副教授,36岁被聘为教授,坚守三尺讲台38年。“今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他们是我一生的骄傲!”印兴耀说。

 “破解油气勘探世界难题,脚步不能停歇”

 如果把地球物理勘探比作给地球做超声波扫描,那么描述埋在地下油气藏的叠前地震反演及软件相当于给油气藏做“彩超”。印兴耀和他团队的“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技术及基础软件工业化”项目整体技术,攻克了制约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描述和油气识别的技术瓶颈,在岩石物理机制、反演精度、油气识别可靠性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相当于给复杂油气藏照出了信息更加丰富的“彩超”。

近年来,随着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向深层、深水、非常规等领域推进,面临着油气藏类型更加多样化、复杂化的困难,多类型复杂油气藏描述和油气识别成为研究前沿的世界级难题。目前以均匀介质理论为基础的叠前地震反演及商业软件无法满足多类型复杂储层描述和油气识别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岩石物理模型难以阐明复杂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三参数反演间接计算方法难以描述复杂储层的非均质特征,岩石骨架、孔隙及油气水的地震响应混叠难以有效识别油气。

为解决这一世界难题,由印兴耀负责,多名教授共同参与的项目组,依托973、863、重大专项和三大石油公司等几十项课题持续攻关,克服了普通叠前地震反演预测中存在的岩石物理机制不清、反演精度不够、油气识别可靠性低等难题,在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多尺度迭代岩石物理建模、叠前地震直接反演、固液解耦油气识别三项核心技术上取得原创性突破,攻克了制约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描述和油气识别的技术瓶颈,研制了相应的特有基础软件,在解决这一世界级科研难题中取得了重大进展。

印兴耀带领的项目组在20年中,经过无数次试验,提出的理论引领了地震油气识别的国际前沿,揭示了复杂油气藏微观组构与宏观地震响应的物理机制,创建了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岩心、测井、地震多尺度迭代岩石物理建模技术。项目组创建了多类型复杂储层微观主控因素定量分析技术,建立了致密砂岩、碳酸盐岩、页岩等16种岩石物理模型,涵盖了主要复杂油气藏类型,奠定了油气储层描述的理论基础。在研究中,项目组建立了18组储层性质直接表征的新的地震反射特征方程,创建了多类型复杂储层叠前直接反演描述技术,超越了现有均匀介质间接计算的理论范畴。项目组通过攻关,创新了基于新方程的非均质正反演理论,创建了多级扰动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技术并研制了特有的工业化软件,开辟了多类型复杂储层物性、流体及脆性等空变性质直接描述的新途径,使反演精度与国际先进技术相比平均提高12%。主题论文入选2017年度《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十大“热点论文”和2019年度“最佳论文”,为油气勘探领域唯一入选论文。用杨氏模量和泊松比直接表征的地震反射特征方程被业内称为YPD方程,广泛应用于非常规储层可压裂性地震直接评价。

项目组还创立了固液解耦地震油气识别理论,首创了岩石骨架、孔隙及油气水解耦的叠前地震识别技术,引领了地震油气识别的国际前沿。项目组在广泛研究和试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岩石骨架、孔隙及油气水多相态模量解耦的表征理论,阐明了不同相态的地震响应模式,实现了油气识别由多相混叠到固液解耦的跨越。固液解耦叠前地震识别技术填补了国内外技术空白,实践表明,中深层致密砂岩、复杂碳酸盐岩等多类型储层油气识别符合率大幅度提高,使我国地震油气识别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当被问及科研的秘诀时,印兴耀谦和地笑道:“我其实没有什么窍门或者捷径,就是认准一个方向,然后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前进。”印兴耀认为团队的力量至关重要:“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因此就特别需要一支有着强大力量的团队。我们今天有这么多成果,都是团队共同努力获得的。”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形成了“团结、拼搏、奉献、创新”的浓厚氛围,人才梯队结构合理,有教授7名、副教授2名、讲师2名,累计指导博士后、博士、硕士100余名。他和他的团队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73、863、国家重大专项及油田合作项目几十项,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基础软件23个,发表论文500多篇。

2020年可以说是印兴耀科研生涯中一个新的巅峰,先后两次到人民大会堂领奖的经历让他既自豪又感慨,这是他数十年奋斗的积累,也是最好的见证。“我们不能停下脚步,很多项目还要全力推进,我也会一直坚持。”印兴耀表示,他和他的团队,将继续潜心钻研,步履不停地持续攻关。

 “今生最大的幸福,就是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我热爱教师这个崇高的职业,喜欢与青年人共同成长。”印兴耀身兼数职,即使在担任院长的10年里,工作如此繁忙,他也未曾离开过三尺讲台,总是把学生放在首位。

他关爱学生,因材施教,和学生共同进步,严谨治学,不断探索改革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38年来,他的授课方式也与时俱进。他说:“虽然书本上的基本内容不变,但时代在变,我讲课的方式就做了相应的调整。”坚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授课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学生都说听印老师讲课很“过瘾”。

“三分做事,七分做人。”这是印兴耀常常用来教育学生的一句话。他在学术道德方面对学生要求极高。“立业先立德,做事先做人。”这是印兴耀为师执教的一贯原则。每一篇研究生论文,他都坚持亲自把关。大到论文架构安排,小到标点符号,都与学生一起反复斟酌,亲自查找资料,推导公式,修改数次。他的严谨细致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位学生,培养了他们“讲正直、求卓越、善创新、有作为”的品质。

对学生严格要求的同时,他还特别注重鼓励学生对未知领域大胆探索,大胆创新。他目光长远,关爱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让学生走出去,接触学术最前沿,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拿到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上发表、宣读,让国内外同行评价。鼓励研究生助研助教,学会自立自强,敢于担当。对于家庭困难的学生,总是尽可能地给予帮助,解决他们学习科研的后顾之忧。

在印兴耀看来,坚持为本科生上课是一名高校教师的职责。几十年的教学生涯,让他对高等教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对其教学科研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印兴耀与油田一线接触频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加坚定了其坚持科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信念。印兴耀也一直坚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中,让本科生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及时接触行业前沿技术,不断树立其信心,早日成长为对国家更有用的人才。

正是这种孜孜以求,追求卓越的努力,使得印兴耀先后被评选为全国优秀教师、全国模范教师。他的学生遍布世界各地,有的成为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业务骨干,有的成为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有的则在创业浪潮中大展宏图……

 “我们勘探人要把科研做在祖国的山川上”

“兴耀院长啊,他是学院的大忙人。就像一座上紧了发条的钟,一刻也不停地劳作。”学院的老师都这样评价他。作为一院之长,印兴耀肩负着学院发展的重担;作为学术带头人,他要为整个学科的科研领跑;作为一名授业解惑的教师,他要坚持在三尺讲台上培桃育李;作为一位地球物理学界的资深专家和学者,他还要为各种学术会议分身。

印兴耀的日程总是安排得那样紧凑,不浪费每一分钟。用他自己的话说:“我要么在课堂上,要么在办公室,要么就在出差的路上。”

印兴耀把个人的学术担当和管理水平应用到全院的发展中,在全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学院在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有目共睹的成绩。在他担任院长期间,学院专任教师增加了59%,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增加了23.6%。学院现有一个国家重点学科和一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科研经费首次突破1亿元,纵向科研经费与横向科研经费比例基本达到1∶1,承担高水平基础研究项目的能力明显提高。

“习近平总书记说要把论文写在中国大地上,我们勘探人更是把科研做在祖国的山川上。”印兴耀说,科研工作者不是为了写论文而写论文,也不是为了做项目而科研,“我要让研究成果真正应用到油气的勘探开发上,真正解决国家石油工业中现存的问题。”

把小梦想融入科教兴国的伟大实践中,以家国情怀成就科研人员的未来。通过30多年的科研攻关,印兴耀在油气储层地球物理,特别是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储层预测和油气识别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了傲人的成果,先后在Geophysics、Journal of Geophysics and Engineering刊物和美国勘探地球物理家协会(SEG)、欧洲地质学家与工程师学会(EAGE)等国际会议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86篇,出版专著3部。

目前,“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直接反演与基础软件工业化”项目整体技术已经成功应用于四川、松辽、塔里木、南海、东海等盆地及地区的69个区块,有效指导了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储层描述与油气识别,支撑了储量的发现和采收率的提高,为发展油气勘探软件领域的“中国芯”,为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国家油气安全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当我的研究成果切实地应用到产业链上的时候,我由衷地为我的团队感到自豪,我们团队更是为国家油气勘探战略作出贡献而感到骄傲!”印兴耀说。

对于研究方向的选择,印兴耀表示:“我一直坚持两个原则,一是要符合国家的科研战略方向,二是要持之以恒地攻坚克难。”

经过近20年持续攻关,项目团队针对影响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地震描述和油气识别的主要因素,研发了以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多尺度迭代岩石物理建模、特征参数叠前地震直接反演、固液解耦叠前地震识别等为核心的多类型复杂油气藏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技术体系,形成了基础软件,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印兴耀说:“作为科研工作中的一分子,能为科教兴国战略奉献绵薄之力,我感到满足与幸福。”


作者:​刘积舜 周治君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