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之道 言传身教——记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山东大学教授杜泽逊
发布时间:2021-04-23 16:06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4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吴雪菡 A+A-
-分享-


封面人物

杜泽逊,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教授、博士生导师。古籍目录版本学、四库学、山东文献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2008年当选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2012年当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4年入选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6年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先后参与全国高校古籍整理规划项目《清史稿艺文志拾遗》、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工作。主持国家清史纂修工程重大项目《清人著述总目》《清史典籍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经正义》汇校与研究”等。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著有《微湖山堂丛稿》《四库存目标注》《文献学概要》《尚书注疏汇校》。先后获得“山东高校十大师德标兵”“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

在山东省教育厅日前公布的“2020年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名单中,山东大学杜泽逊的名字十分耀眼。杜泽逊是著作等身的古典文献学家、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在学生的眼中他还是一位“望之俨然,即之也温”的师长。“要做一个好老师,就要做到两个结合,一是教学和科研相结合,教学相长;二是教书和育人相结合,德才均备。”杜泽逊说。正因为有这样的信仰,30年来,杜泽逊始终坚守在科研与教学的一线。他不仅治学态度严谨,科研成绩斐然,还时刻关心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为培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而孜孜不倦地耕耘。

“一辈子太短,古籍整理事业得是几辈子的事情”

1987年,杜泽逊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山东大学古籍所研究生班,同年留校任教。习近平总书记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古籍,自然亟待整理、保护。杜泽逊对古籍充满感情,他把保护古籍比作给书“续命”,“医生救人的命,我们救书的命,是为古书‘续命’”。在投身古籍事业的30年里,他始终保有满腔热忱,不间断地参加国家重大项目,在古籍整理、保护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

1994年,杜泽逊参加了季羡林先生主编的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编纂工作。《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影印古籍4000余种,是抢救和保护古籍的重大项目,杜泽逊在项目中任常务编委兼总编室主任,专门负责调查版本。在编纂《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的过程中,他为了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每天只睡5个小时。杜泽逊还用15年的时间,完成了370万字的《四库存目标注》,对现存的4000多种《四库存目》书逐一进行了版本标注。

标注的过程是艰辛的,杜泽逊至今还保留着《四库存目标注》的底稿,那是一摞平平无奇的本子,但打开就会发现,其中暗藏乾坤:密密麻麻的字迹,层层叠叠的纸条,一点一划无不体现着杜泽逊的古朴匠心。《四库存目标注》被誉为新时期“四库学”研究的代表作,2008年荣获全国优秀古籍图书一等奖。

2004年,杜泽逊开始主持国家清史纂修重大项目《清人著述总目》。清史项目旨在接续以《二十四史》为代表的中华民族历史书写传统,他的任务为汇集含有清代著作的《清人著述总目》。杜泽逊带领项目组焚膏继晷,将几百部书目里记载的清代著述做成了130万张卡片。由于卡片数量远远超出预算,项目经费跟不上,杜泽逊就自己拿钱垫补,前前后后补进去十几万元。“砸锅卖铁我也要编下去,不会停工。”经过10余年艰苦卓绝的努力,最终形成的《清人著述总目》网罗清代著述22.8万种,每种都附有作者生平、版本信息。这无疑在保存清代学术成果、历史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2012年,杜泽逊开始筹划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五经正义》汇校与研究”。这是对以《五经正义》为代表的传统儒家经典文本异同情况的一次大清查。杜泽逊和他的团队寒暑无休,2018年率先结集出版的成果《尚书注疏汇校》,荣获全国古籍出版社年度百佳图书一等奖、第四届“全球华人国学成果奖”。目前,《周易注疏汇校》已进入审稿阶段,《毛诗注疏汇校》进入合并校记阶段。

杜泽逊还主持或参加过《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山东文献集成》《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等多个重大项目。这些项目都体量巨大,绝非一人一时之力可以完成。“假如我的项目需要30年,我就用30年,29年都不行。”杜泽逊说。他不急不躁,坚持要出对得起学术界的精品。他说:“把古籍整理事业当作一辈子事情也太短了,这得是几辈子的事情。”正因为秉持着这样的信念,杜泽逊才在古典文献学领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丰硕成果。

“我的老师怎样培养我的,我就怎样培养学生”

“我们的专业讲究传承,要把老一辈的挑子接过来,走一段,再交给我们的下一代。”30多年来,杜泽逊勤勤恳恳地坚守在教学工作的第一线,始终致力于培养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才。他对学生的教育如春风化雨,启智又暖心。

杜泽逊开设的课程有“文献学”“清代目录版本研究”“目录版本学研究”“文献学方法与实践”“四库全书总目导读”“修身学”,常年每周10余个课时,但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影响他的教学质量。无论何时何地,杜泽逊的课堂总是座无虚席,因为他备课充分、讲课生动。在他的讲授下,原本艰深枯燥的文献学变得引人入胜,让学生们受益匪浅。他的文献学教学视频已由超星公司开发成了网课,获得10万多的点播量,深受广大师生的好评。他的授课讲义《文献学概要》入选“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成为国内文献学的通用教材。

“校经处”,也就是“《五经正义》汇校与研究”的项目组,设在山东大学中心校区的老晶体所南楼,这是杜泽逊最常去的地方。推门而入,刘晓东先生题写的“校经处”三个字赫然入目。办公室中间是一张大长桌,有20多名学生专注地伏案工作。三面的大书架上,放满了杜泽逊的私人藏书,供学生们自由翻阅。“我的书放着也是放着,还不如拿过来让学生看。”杜泽逊希望“校经处”成为一个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交流的平台。来“校经处”校经的学生不仅可以在国家级项目中得到历练,还能及时地向老师请益,与大家切磋学问、互相促进。对参加项目的学生来说,“校经处”是知识的海洋,也是心灵的港湾。“生活中遇到烦恼,只要找杜老师聊一聊,总能让人平静下来。”一位学生说。“先做人,再做学问”,“只有知道爱惜别人的荣誉,你才能有荣誉”,杜泽逊对学生的告诫,正如海雾中的灯塔,让人永远不会迷失自我。

在杜泽逊看来,研究生培养的目标是让学生具有研究创新能力,那么培养的方法就应当通过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来进行。因研究生在开始阶段没有掌握研究程序,不会选题,也不会开展研究工作,所以需要导师言传身教。在采访中一位学生提到,他曾经交给杜老师一篇自己的论文,几天之后拿回,发现上面竟然密密麻麻地用不同颜色的笔写满了修改意见。在学生向杜泽逊表示感谢时,杜泽逊笑了笑说:“当年王绍曾先生就是这样指导我的。”王绍曾先生是杜泽逊敬爱的老师,一份用心修改的论文里,凝聚了三代人的文化传承。学生姚文昌回忆说:“学问之道,言传身教。每天晚饭后,杜老师总是喜欢围着校园走两圈。有一次杜老师对我说:‘我们的老师就是这样对我们的,希望你们以后也可以这样对待自己的学生。’”

杜泽逊始终以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导来教书育人。“教师的高尚人格、严谨学风在什么时候表现出来呢?在教学之中,在关心学生的生活和读书之中。”杜泽逊认为教书和育人不能分开,一位好的教师,既有责任向学生灌输知识,也应当在日常生活中关爱学生,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高尚的人生境界。为此他特意开设了“修身学”课程,选用蔡元培先生撰写的《修身教科书》作教材,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讲授“勇敢”“礼让”“友爱”“爱国”等美德。为方便学生理解,杜泽逊还对《修身教科书》中引用典故的地方做了注解,出版《修身教科书注》一书。“修身学”的开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还获得了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支持。这门课程既是对我国素质教育模式的坚持,也是对大学德育和思政教育的落实。

“规划看十年以后,实施争一日之功”

2018年,杜泽逊当选为山东大学文学院院长。在他的主持下,文学院前前后后制定了《山东大学文学院教师聘任办法》等40多个章程,使得事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规范了文学院的日常管理。

杜泽逊的日常工作繁忙,无论何时,他总是步履匆匆。除了日常的科研、教学,他还要处理山东大学文学院、尼山学堂的相关事务。当被问及日常需要处理的事情太多,要如何平衡的时候,杜泽逊笑笑说:“分清轻重缓急,先公后私。”他还为山东大学文学院拟了一副对联:“规划看十年以后,实施争一日之功。”既要有长远的规划,也要扎扎实实地做好眼前的事情。

他推行文学院本科课程改革,增设了32门原典导读课程,目的是为学生打下牢固的学术基础。“读书会”是原典导读的延伸,在杜泽逊的鼓励下,文学院兴办了20多个读书会,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成效。尤其是杜泽逊带头开设的“《四库全书提要》读书会”,得到了学生的热烈响应,其成果结集为《四库提要选注》。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创新思维,文学院在杜泽逊的倡导下设立了学生科研项目、“学年论文报告会”制度。杜泽逊表示:“32门原典课为的是打基础,科研立项、报告会为的是创新培养,二者配合,就是我们探索的方向。”杜泽逊还引导完善了实践教学制度,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杜泽逊每年都组织学生到泰山、曲阜、蒲松龄故居等地参观考察。通过考察,学生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良好的教学模式催生了良好的教学成果,在杜泽逊的努力下,文学院的教学水平得到显著提升。“我希望山东大学文学院所有的学生都能牢记我们院训中的‘尚风骨’,拥有健康向上的人格和精神。”这是杜泽逊对文学院学生的寄语。

杜泽逊还是山东大学“古典学术人才培养实验班”尼山学堂的负责人。尼山学堂是由山东大学顶层设计,依托于儒学高等研究院的培养国学高端人才的实验班,已成为“新文科”样板之一。每届学生入学,杜泽逊都会跟他们拍一张合影,会与每一位学生细致地谈话,了解他的学术兴趣、日常生活,从而因材施教,制定出最适合的培养方案。“开得好课程,请得好老师,招得好学生”,这是杜泽逊总结的尼山学堂的办学特点。在杜泽逊的努力下,尼山学堂拥有了“自由的环境、人文的精神、无限的可能”。目前尼山学堂已连续招生9届,在国内培养国学专门人才的本科班中居于前列。“尼山学堂是一个大花盆,会开出五颜六色的花朵。”杜泽逊对尼山学堂的学生寄予厚望。

“老师的幸福是什么呢?看到学生成才,就是最大的幸福了。”话语里饱含着杜泽逊对学生的期望,更让人感受到师者薪火相传的学问之道。


作者:特约通讯员 吴雪菡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