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攻关,向病毒宣战——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教授史卫峰
发布时间:2021-07-01 13:01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6月刊作者:特约通讯员 齐艳波 姜 珊 A+A-
-分享-


封面人物

史卫峰,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院长,二级教授。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设岗位,被聘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2019年8月,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得“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0年6月,被授予山东省“抗疫榜样”荣誉称号。近几年,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近10项,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Cell(《细胞》)、Lancet(《柳叶刀》)、Science(《科学》)、Nature(《自然》)发表论文8篇。

“如果能将热爱的专业发展为一生追寻的事业,那是一种幸运;如果在追寻的过程中遇见一群同道中人,一起携手同行,并因此收获满满,那是一种幸福……”

在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教授史卫峰看来,自己正在印证着这种幸运与幸福。他对科研充满近乎痴狂的热忱,在传染病研究领域上下求索,荣誉加身而不自满,谦虚地称自己是一名“草根科研工作者”。他带领团队在摸索中前进,在协作中登攀,科研硕果累累,学院管理成绩斐然。他把讲奉献、有作为的精神贯穿始终,虚怀若谷,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初心和使命。

作为中共党员、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史卫峰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自己的团队积极开展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征程中贡献着科技力量。

孜孜以求追寻科学真理

2012年,在爱尔兰获得博士学位后,史卫峰选择回国专攻科研。他长期从事新发和再发传染病研究,近年来,多次参与国内外重大病毒性传染病防控研究。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史卫峰带领团队冲锋在科研攻关第一线。大年初一,他便赶回实验室,就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研究工作进行了部署。作为科技部溯源团队成员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官方合作伙伴,史卫峰团队负责对中国疾控中心获得的我国流行的及近期输入我国的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进行分析。

为了尽快将有价值的新型冠状病毒信息传递给国内、国际社会,史卫峰加班加点。虽然距家不足200米,但他为了节约时间,连续几天吃住在实验室,每天工作到凌晨两点之后,累了就在实验室里简单休息片刻,之后便再投入工作中。“疫情肆虐,身为从事新发传染病研究的科研人员不能置身事外,早一天解码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特征,就少一分传染风险;早一天研制出疫苗和抗病毒药物,就能挽救更多生命。”这是史卫峰的初衷,也是他日夜奋战不停的缘由。

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终会有收获。史卫峰所带领的团队在新冠肺炎疫情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他们团队向中国疾控中心提交100余次疫情研判报告,其中部分报告被直接转给国家卫健委主要负责人审阅,为研判新型冠状病毒传播与变异提供了理论依据。他还受邀参加金砖国家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交流会,并对新型冠状病毒自然起源和全球疫情发展进行了科学解读。

史卫峰还承担了科技部新型冠状病毒溯源与传播应急专项子课题、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开展新型冠状病毒溯源与传播研究。他与合作者快速解析了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遗传特征及系统发育关系,明确武汉不明原因肺炎疫情是由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造成的,提出新型冠状病毒可能使用ACE2作为受体,并将研究得到的3条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序列于2020年1月12日及时分享给世界卫生组织,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赞赏。课题组还发现蝙蝠来源的冠状病毒,在剪切位点具有与新型冠状病毒类似的氨基酸插入,2020年5月,该成果发表于细胞出版社(Cell Press)的Current Biology(《当代生物学》)杂志,引起全球广泛关注。近期,课题组又从自然界发现了更多新型冠状病毒近缘株,研究成果已于2021年6月在国际顶级杂志Cell(《细胞》)发表。这些成果揭示了新型冠状病毒的自然起源,为反击西方政治家提出的新型冠状病毒“阴谋论”“人造论”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新型冠状病毒溯源具有重要意义。

史卫峰课题组还提出欧洲在新型冠状病毒的全球扩散过程中发挥了“震中”作用,揭示了新冠肺炎疫情发展为全球大流行的时空特征,以及国际航空运输对病毒传播的促进作用,为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特别是为通过制定航空运输策略限制新型冠状病毒全球传播提供了科学依据。课题组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200余条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例来源的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序列,揭示了山东省新型冠状病毒的流行规律和遗传特征,研究成果多次在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公布。此外,史卫峰课题组还开展了新冠出院病人全血样本的10×Genomics单细胞测序,获得了病人体内抗体动态变化规律,筛选到了两株与新型冠状病毒具有较强结合力的单克隆抗体,为山东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研发快速诊断方法和抗病毒药物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贡献了力量。

短短几年时间,史卫峰从一名普通的归国博士生迅速成长为我国传染病研究领域的翘楚。在新型冠状病毒、新发感染人的甲型流感病毒、寨卡病毒、埃博拉病毒等病毒的溯源、传播与遗传变异等领域取得多项研究成果,被SCI收录论文97篇,累计影响因子超过820,被引超过26000次。近5年,史卫峰主持、参与“十三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4项,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省属高校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各1项。

担当作为服务学校发展

在学术上不断取得突破的同时,史卫峰时刻不忘共产党员的身份,以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2016年,他被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山东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17年作为一线科技人才当选山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代表,2018年团队被省委组织部评为“干事创业好团队”,2020年6月他被省委组织部授予“抗疫榜样”称号。荣誉的背后,是史卫峰科研与管理工作一肩挑,孜孜以求,忙碌不止的艰辛付出。

繁忙的科研工作并未令史卫峰停止追寻的脚步。2020年,史卫峰开始担任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院长,秉承建设一流公共卫生培养体系的目标,开始了他的管理探索。但科学研究与管理工作如何才能兼顾?史卫峰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我始终都是一名科研人员,但既然校(院)将院长的重任交予我,我就要尽心尽力为学院谋发展,否则就是失职,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

同年11月,校(院)与省疾控中心签署合作协议,共建山东第一医科大学(山东省医学科学院)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为学院快速高质量发展创造了机会。2021年5月,在史卫峰的努力下,校(院)又与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预防控制所签署合作协议。他说:“在学院就是服务学生和老师的,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对公共卫生体系建设非常重视,作为院长,把学院建设好是职责所在。”怀揣建设一流公共卫生学院的初心,史卫峰在学院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努力为学院谋求新发展、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在史卫峰的引领下,学院人才、教学、科研工作节节开花,形成“教师乐教、学生乐学、学院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公共卫生与健康管理学院获校(院)先进工作单位称号,学院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预防医学以及卫生检验与检疫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预防医学教师团队获“山东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病原生物学研究团队获“全省干事创业好团队”称号,学院代表队以第一名的成绩获得2021年山东省高等院校医学检验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学院学生获2020年山东省大学生“青春贡献奖”。在刚刚发布的2021“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山一大公共卫生学科入围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榜单,位列全国高校第14名,山东省高校首位。

声名之下的淡然与超然

史卫峰先后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获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山东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同时还作为第一完成人获“山东省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这些高含金量的荣誉称号和奖励诠释着史卫峰的坚守与努力、敬业与奉献。但对于过往成绩,史卫峰淡然视之。

“这次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来,令人始料未及,在新型冠状病毒研究之初,我们就制定了科学的研究方案,并与中国疾控中心、山东省疾控中心密切合作,在病毒溯源、诊断、预防、控制、基因组测序等关键环节与重要步骤上开展了通力合作,顺利完成了上级部门布置的各项科研任务。”说到疫情防控、科研攻关,史卫峰始终谦逊低调,谈及最多的是团队合作,他说:“一系列科研成果的发表,离不开团队成员的分工配合,离不开相关单位的帮助支持,是大家齐心协力的结果。与众多科研人员交流想法、交换意见,也拓宽了我的研究思路,这是一种幸运。”

史卫峰始终不忘自己高校教师的身份,无论科研、管理任务多忙,都坚持走上讲台。“作为教授如果不给本科生讲课是我的失职。”史卫峰说。本学期,他承担了生物信息学专业“分子进化”和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微生物学”两门本科生课程的教学任务。特别是“分子进化”课,史卫峰独自承担了全部理论教学任务。

得益于科研一线的实践探索,在课堂教学中,史卫峰常常有意识地将科研一线的实验数据融入进来,将学术前沿的典型案例穿插进知识讲授中。谈及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史卫峰说:“我始终认为教学与科研是一体两翼,相辅相成的。”

在专业知识传授过程中,史卫峰会辅以自身科研经历,向学生讲述令人印象深刻的科研故事,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史老师的课内容丰富,有案例、有故事,听他的课,总会让人觉得意犹未尽、受益匪浅。”“史老师不止传授知识,他的敬业精神,他对科研的热忱、对教学的执着,也一直深深感染着我们,激励着我们。”“即便我们向史老师求教一些在他看来很基础的问题,他都会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解答,思路常常别具一格,总能让人茅塞顿开。”……谈及史卫峰的课堂教学效果,他的学生总有说不完的话。

团队建设发挥“主心骨”作用

从一个人到一支团队,从没有平台到拥有800平方米的实验室、价值两三千万元的科研设备。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数据爆炸时代,病毒基因组研究平台是史卫峰团队从事科研最主要的“器”。“下一步,我们还要打造一个生物安全三级实验室。今年开建,预计后年就可以投用了。”史卫峰对此充满期待,“这样我们就有两个平台了,一个是基于高性能计算的‘干’实验平台,另一个则是能够从事烈性病原体疫苗和抗病毒药物研发的‘湿’实验平台,以此做到‘干湿结合’。”

史卫峰善于挖掘年轻人的潜力,调动年轻科研人员的热情,在他们遭遇瓶颈与低谷时,暖心鼓励,引导疏导,激发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史卫峰认为,科研之苦非经历不能明白,为了得到一个实验数据,他反复实验数十、数百次,甚至不惜推倒重来,这一过程很容易消磨年轻人的意志,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史卫峰总是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他不服输、不认输、不向困难低头的坚忍深深感染了团队成员。“每当支撑不住、想要放弃的时候,看到史教授不知疲倦的样子,都会让我们备受鼓舞,在他身上我们深深懂得了科研工作者的初心使命。”很多年轻的科研工作者都被史卫峰的人格魅力与职业素养所折服。

“朝耕及露下,暮耕连月出。”科研之路辛苦而忙碌,不停探索、不辍钻研是其内在逻辑。其间无数豁然开朗、茅塞顿开的瞬间,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史卫峰的科研之路还在继续:“感觉这才刚刚上路,未来几年应该会有更大成绩,对此我们非常有信心。”


作者:特约通讯员 齐艳波 姜 珊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