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科技创新之光,照亮中医前行之路 ——访山东中医药大学乔明琦教授
发布时间:2019-12-31 09:5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3月刊作者:本刊记者 张玉香 A+A-
-分享-

  在现代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今天,传统中医药该如何发展,才能实现自身的现代化变革,进而走出国门,跻身国际医学领域前沿?这是许多中医药科研工作者所关心的问题,也是山东中医药大学乔明琦教授在自己的科研和教育生涯中一直聚焦的问题。

  在这一宏大命题的驱动下,乔明琦教授在中医药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中不懈探索、不断突破,以狂飙突进之势,获得了一系列耀眼的奖项和荣誉:2005年至2016年,连续获得山东省“泰山学者”一期、二期特聘专家称号;2007年,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2008年,其领衔的情志病证研究创新团队获山东省人民政府颁发的集体一等功;2010年,专著《中医情志学》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

  这所有的荣誉和奖项,无不贯穿着一个主题:创新。在乔明琦看来,科研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就是拒绝因循守旧,孜孜以创新。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用自己30多年的中医药教科研之路,恰切地诠释了“创新”二字的内涵。

创新基础研究,开创国内“肝气逆、郁两证”科学实证研究及精准治疗先河

  谈到中医药的基础研究,乔明琦认为,时至今日,我国在中医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成绩有目共睹,但中医药传承几千年,中医如何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依然是中医药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例如,“中医药发展,要遵循自身规律”是近年中医学界一种主流性思潮。但是,“遵循自身规律”是否应当服从科学发展共性规律这一前提?再者,中医学自身发展规律是什么,少见明确阐述,或仅停留于原则性论述,如“继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中医学“坚持自身规律发展”,整个中医学传统模式不变,这显然已经不适应当今医学发展的国内国际环境。

  基于自己擅长独立思考的特质,自从与中医结缘,乔明琦就不走寻常路。在同学和老师眼里,他颇显“另类”。

  1985年,乔明琦考入山东中医学院(山东中医药大学前身),攻读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肝疏泻失常所致“肝郁证”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肝脏象现代研究的热点,但研究结果前后不一、难以重复等问题,使这项研究难以深入。同时,“肝郁证”是否是单一症候,成为研究的首要问题。在导师张珍玉先生的指导下,乔明琦开始了“肝调畅情志”的临床与实验研究。

  乔明琦的最大特点,就是不满足于中医在很多问题上的描述性论述,而是充满了质疑精神。例如,中医的“藏象说”讲究以象测藏、司外揣内。那么,内脏如何发挥功能,才能产生外在生理病理的征象?这个不能靠揣测,也不能停留于传统中医的描述层面,而应深入其中,取得科学实证证据,使中医药研究真正科学化、精确化。

  基于这一思考,乔明琦对“肝调畅情志”课题选择了不同的研究路径:用小白鼠进行科学实证实验。同时深入不同职业人群,开展肝疏泄失常始发征候流行病学状况调查。

  开展中医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科学实证研究说起来容易,其实是一项艰辛而复杂的科研工作:当时中医的科学实证研究没有多少现成的资料和经验可以借鉴,一切都要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费心费力。但因为是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乔明琦对此执着无悔。

  通过大量的科学实证研究,依据不同人群流行病学调查数据与临床上的深入观察,乔明琦从“肝郁证”中鉴别出“肝气逆、肝气郁”两证,在国际上首创PMS/PMDD肝气逆、郁病证猕猴和大鼠模型,应用该模型首次明确了关键脑区内E2/5-HT/GABA及其受体信号通路为PMS/PMDD肝气逆、郁两证重要中枢机制,首次证实组分中药舒郁胶囊透过血脑屏障,作用于相关脑区,发挥调肝作用,取得情志病证非人灵长类动物模型重要突破。

  同时,乔明琦及其团队提出了“多情交织,共同致病,首先伤肝”的科学假说,建立起肝气逆、郁两证临床诊断和疗效评价标准;研发的“经前平颗粒”“经前舒颗粒”,成为国内首类治疗PMS肝气逆、郁两证的中药新药,获国家新药证书;PMDD肝气逆证白香丹胶囊中药组分配伍新药,获得国家五类中药新药临床试验批件,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研发首个治疗抑郁症(MDD)肝气郁证的组分药物,已获得国家新药临床试验批件,现正进行国家二期临床试验。

  对“肝气逆、郁两证”的科学研究以及相应的新药研发,使乔明琦获得了包括“国家科学技术奖”在内的多项荣誉,也使他在2006年获得“泰山学者”首批特聘专家岗位,这进一步坚定了他对中医药进行科学创新研究的信心。

创新发展中医学科,构建中医情志学复杂系统

  中医医案、医论凡涉“情志”,多引自《黄帝内经》五脏五志、悲忧惊恐诸说。张景岳云“世有所谓七情者,即本经之五志也”,叶天士医案中亦有“七情致损,五志内伤,情志之郁,药难霍然”的论述。乔明琦认为,传统的七情学说、五志伤五脏的模式历经两千余年,理论上经不起严谨的推敲,实践上也未得到科学的验证,但一直未有新的学说,导致中医情志理论两千年面孔依旧,迟迟未旧貌换新颜,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缺乏科学严谨的质疑精神。而乔明琦所要做的,就是将传统“七情学说”赋予现代科学内涵,并最终使之成为中医学一门崭新的学科。

  中医情志学的建立,首先需要解决“情志”二字的复杂内涵,规范情志病证。在此以前,被冠以情志病证的病名达100余种,概念混乱。要创立情志学新学科,必须建立准确概念,建立相应的诊断参考标准。其次是引入现代科技手段,做大量严谨细致的科学研究,真正解释情志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并抓住典型的病症,深入研究情志致病的原因、条件与发病机理,探索不同情志变化对疾病的影响。最后是寻找行之有效的防治原则和治疗方药,包括挖掘整理传统的情志疗法,并借助现代科研方法进行深入的观察和验证,总结出适合当今社会的情志疗法方药。

  一门新学科的建立,千头万绪,非皓首穷经难以完成。乔明琦夙兴夜寐,历经10年,终于撰写出《中医情志学》学术专著,并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9年正式出版发行。该书首次构建起中医情志学学科的理论框架,从核心概念到情志理论与假说,从情志表现到情志心理与生理,从情志病理到情志病证与防治,显示了学科理论概貌和构成该学科知识的各个方面及层面;首次勾画出中医情志学学科的知识结构与认知结构,以名词术语释义方式清晰展示出中医情志学学科全部概念和理论内涵,系统阐释情志致病始发因素、情志致病伤脏规律与病理变化,建立起情志病证诊疗初步标准。

  《中医情志学》是国内研究情志学的首部学术专著,2010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一等奖”,“中医情志学”学科于2012年获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育学科”,标志该学科已获国家主管部门认可;2018年,《中医情志学》获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创新教材,“中医情志学”新理论进入全国中医高等院校。

  依据新理论引导,乔明琦带领研究团队组建了中医情志学学术梯队,建立了学科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中心,朝着更高的目标冲刺。

创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引导中医临床诊疗模式及学科的现代化变革

  改革开放后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也是国家大力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创新之路:从1980年3月卫生部在北京召开全国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工作会议上提出“推进医药科学现代化”,到2016年2月国务院制定的《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传承与创新发展”一直是中医药发展的主旋律。

  乔明琦认为,以沈自尹院士为代表的一代人开拓的肾脏象本质研究,到当今国家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973计划”中医专项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资助的中医药重大研究计划等,无疑都属于中医现代化研究。这些研究,无一例外都是对中医原有理论的质疑,都是对提出的科学假说进行检验,进而争取获得科学共识。这对于传统中医学的发展来说,已经是一个可贵的进步。但整体来讲,中医学研究仍未超出传统医学的局限,“认识直观,理论笼统,诊疗不清,机制不明”依旧是传统医学共有的缺陷。因此,尽管传统医学对世界各国医学卫生保健体系的补充作用不可低估,但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必须面对和超越传统医学的缺陷,否则只能停留于传统医学对于常规医学的补充地位。

  在这样一种形势下,构建新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已经历史性地摆在中医基础理论研究者面前,成为中医学界和国家主管部门的共同追求与目标。但如何建立以及建立一种什么样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仍然没有共识。

  乔明琦教授非常推崇闻名于医学界的《剑桥插图医学史》。该书剖析认为,西方医学的根源与中国、日本及印度医学很相似。早期的西方医学,如希腊医学,都是一种整体医学。在亚洲医学基本上原封不动地保持着其古老传统、尊重古代的经典文献时,今天的西方医学则背离了自己的传统,走向了新的方向,着重于观察、实验、新事实的收集等,因此才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当今科学理论的解释和预测都日趋深刻和精确,引导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日趋深入。中医学理论要凸显自己在当今时代的价值,迫切需要借鉴现代科学理论的作用指向。

  乔明琦带领学科团队,开始了创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攻坚战。他们首先借鉴生命和医学科学理论,阐明中医学理论发展作用和价值趋向,指出传统医学及其理论的局限性,揭示中医学及其理论发展的必然趋向;分析国内外不同学科新理论构建过程及方法步骤,提出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构建的“三原则、五步骤”,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主要框架与理论核心。鉴于该理论的创新性,《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杂志特设“专论”发表了该理论的系列论文。随后,乔明琦及其团队于2015—2017年分别在“泰山学者”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基学术年会”及“香山科学会议”邀请知名院士、专家进行论证,引发各位专家学者的关注和讨论,就创建该理论的必要性及框架达成初步共识。《现代中医基础理论》获得了国家科技部“学术著作出版基金”立项资助,该专著计划由人民卫生出版集团正式出版发行。现代中医基础理论的构建,使山东中医药大学的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名声在外,成为全国同行的领头学科,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单位的排名中,亦占首位。

  中医药现代化是国家的重大战略需求,而中医基础理论的现代化是实现整个中医药学现代化的关键。乔明琦及其团队率先创建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将中医从传统的“现象描述”迈向现代的“本质阐明”,对于引导中医临床诊疗模式的变革、中医学各学科的现代化以及提升中药的研发水平,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对话国际前沿,发挥中医原创理论与成果在国际医学界的引领作用

  2018年10月1日,世界卫生组织首次将传统医学(TM)纳入其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ICD-11)》。新纳入的传统医学包括中医学的相关信息将写入第11版全球ICD第26章内,该章节主要阐释传统医学的分类体系,将于2022年在世卫组织成员国实施。

  对于此,乔明琦认为,中医学及基础理论进入国际医学体系,面临着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如何整合的问题。中医学要跻身国际医学前沿,第一个必然趋向,是中医学及理论被整合,进入世界医学卫生体系;第二个必然趋向,是中药被科学证明安全有效,进入世界卫生保健服务体系。作为中医创新领域的先行者,乔明琦已经在中医国际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自2000年以来,乔明琦先后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瑞典隆德大学及美国芝加哥大学、德州理工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学校进行访学或访问,开展学术交流与探讨。与国际医学前沿的对话,使乔明琦的视野更加开阔,推进中医药现代化的目标也更明确了。

  乔明琦及其团队的下一步计划,是与美国休斯敦大学药学院“新药研发中心”开展重大新药创制项目“筛查丹皮酚、柴芍皂苷对PMDD肝气逆、郁病证药物活性与药理机制”合作。他们已与该中心特聘主任张瑞稳教授商定上述合作,研究具体落实方案。此外,与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系开展《中医情志学》国际出版及情志病证防治合作事宜,也正在筹备进行中。哈佛大学布瑞斯教授认为,由乔明琦教授创建的“中医情志学”新理论与新学科,为这方面的国际需求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防治新方法,因此极力推荐《中医情志学》尽快在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出版,推动情志病证防治方案由该校率先实施,进而展开国际推广。同时,乔明琦教授还与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国际著名PMDD专家杨克丝教授进行沟通交流,计划邀请她来校就“PMDD肝气逆、郁两证”展开深入研讨。PMDD临床亚型如何确定是国际前沿关注焦点,乔明琦在该领域所做的探索是迄今有关临床亚型研究最为深入系统、获得最新国际权威佐证的两个临床亚型。

  上述国际合作研究的进展,意味着乔明琦中医创新理论及成果已经取得部分国际同行专家的认可,有望走向国际前沿,发挥中医原创理论与成果在国际医学界的引领作用。

  历经多年纵深发展,乔明琦带领的学术团队思想活跃,创新能力突出,当年的6人小组现已经成为包括薛玲教授、高杰教授、郭英慧副教授等多位学术骨干,涵盖中医药学、分子生物学、动物学等多学科交叉的引领国内外中医基础理论发展的创新团队。该小组凭借情志病证研究突破PMDD国际研究难题,发表多篇有影响力论文,入选山东省首批十大“优秀创新团队”,山东省政府授予集体一等功,并在其后获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973计划”重点研究课题、国家基金重点项目及科技部重大新药创制项目。

  Nature杂志主编菲利普·坎贝尔(Philip Campbell)认为,未来10年将是“精神障碍的10年”,由情绪引发或诱发的疾病发病机制及药物干预成为国际关注的热点问题。谈到下一步的发展计划,乔明琦说,他将带领团队,将肝脏象生理、病理、药理研究以及针对PMDD疾病下证候与亚型中医新药研究推向纵深,跻身国际情志病证领域前沿,同时进一步完善现代中医基础理论,推进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的现代化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发展。在2016年8月召开的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推进中医药科技创新”,“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文件,均将中医药科技创新列为发展重点,中医药科技创新工作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和现代化转化,历来是一个无比艰难的过程,拥有几千年历史的古老中医更是如此。乔明琦认为,中医的创新发展是改革开放和科技时代所赋予的新命题,中医凭借自己的优势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医学亦是大势所趋。在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创新并进行大力扶持的背景下,中医药发展前景光明,必将在世界医学界独树一帜,绽放自己独特的光芒。

  乔明琦,山东中医药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中医情志学”学科创始人,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山东省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首批十大优秀创新团队带头人,第四届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主委。山东省政府参事、山东省政协第十届常委,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作者:本刊记者 张玉香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