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吃的那些往事
发布时间:2020-01-17 10:04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11月刊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 崔国军 A+A-
-分享-

  1981年,我出生于沂蒙山区的莒县,儿时的农村已陆续开始包产到户单干了。父母经常说我比哥哥、姐姐有福气,依据便是我出生后能喝上大米粥,并能买到些许白糖了,而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的哥哥、姐姐却没那么幸运,物质匮乏的那个年代,他们喝不上大米粥,也很难尝到白糖。

  父母谈起日子越过越好时,经常会提到我小时候的一件往事。大约是我3岁时的夏天,父亲赶集回来,我赶紧跑过去翻他的尼龙袋子,从里边翻出了少许蔬菜和一个小圆瓜。对青菜我不好奇,但对那个此前没见过的瓜挺感兴趣,颇有些不屑地跑到厨房,跟正在做饭的母亲讲:“妈妈,妈妈,大大(爸爸)赶集回来买了个小方瓜(南瓜),那么小!还不够猪猪塞牙缝的!”母亲听了很纳闷,因为那时农村家家都种南瓜,没有必要去赶集再买了喂猪,于是便跟着我去了堂屋。当母亲看到躺在地上的那个小瓜后,心里一酸,带着哭腔跟我解释:“小啊,这不是方瓜,是个小西瓜,不是喂猪的……”3岁前的我不仅没有吃过西瓜,连西瓜的样子也没有见过。这件往事我自己不记得了,但父母经常提起,所以印象格外深刻。

  我记得关于吃的最早的记忆是馒头。儿时的老家主食以地瓜为主,常年吃地瓜煎饼,现在作为主食的馒头、米饭,那时一年难得吃上几次,只有在重要节日或家中来客人时才偶尔吃。那时走亲戚串门时带的标配礼物大多是一篮馒头,到了谁家也不能全收下,至少要留一半再让客人带回去。有时一篮馒头能走好几家亲戚,直到全部串完门,才能自己家吃。所以平时哪家蒸了白面馒头吃,绝对是改善生活。记得1988年,上小学一年级的我一天下午放学回家,家里蒸的馒头正好出锅,我摸起一个就狼吞虎咽起来。刚吃了一半,就有小伙伴叫我出去玩,我便拿着剩下的半个馒头跑了出去。当时,一起玩的小伙伴有四五个,他们看到我手里的馒头时都咽了口水,有一个小我一岁的本来要跟我们一起玩,却突然跑回了家。我当时还挺纳闷,疯玩一会儿回家后,母亲板着脸问我:“是不是拿着馒头出去了?”我有些害怕地点头承认了。母亲很严肃地告诫我:“以后不准拿着好吃的出去谝(炫耀)了!”我不解地问:“为什么?”“为什么?你知道吗?你刚出去没一会儿,××妈妈就找来了,说××回家闹着要馒头吃,怎么哄也不管用,在地上打滚,我只好把咱家的馒头给了她两个,明天串门篮子就不大满了……”从那以后,我牢记母亲教导,再也不带好吃的到外面吃了。

  1993年,上初中后,生活条件慢慢开始改善了,但面食依旧不是家常便饭。学校在三四里外的另一个村,我们每天带早饭和午饭在学校吃,基本以地瓜煎饼包咸菜为主。吃饭时打一缸子也就七八成开带着烟熏味的热水,泡着煎饼吃。地瓜煎饼又厚又硬,很练牙口,平时还勉强咬动,到了冬天不用水或汤泡一下,很难对付。那时学校水房里除了一个小水炉,还有一口大锅。每天早上,烧水师傅在烧水之余,还负责为20多位教师熬半锅飘着葱花和一层厚厚油花的豆腐汤。那时的我们去打水时,看到那锅汤,闻到那股浓浓的豆腐香,都艳羡得要命,心里都盼着哪天也能喝上一碗。可惜初中三年,我都没能尝上一口水房里的豆腐汤。多年以后,豆腐想吃就吃,各种做法和口味的都尝过后,我却总感觉赶不上记忆中初中水房里的豆腐汤香。

  当然,初中时,我偶尔也会有改善一下生活的时候。一个月难得会遇到那么一次,母亲在晚饭时没有准备好第二天包在煎饼里的菜,便会咬咬牙甩给我一块钱:“自己看着去买点吃的吧!”每每这时,都是我倍感幸福的时候,因为一块钱意味着第二天的早饭和午饭能得到极大的改善。那时初中所在的村里有一家大饼店,每天都烙五六斤一个的大饼,一块钱可以买一斤。所以,拿到一块钱时,我经常激动得一晚上都睡不安稳,梦里基本都是第二天开吃的情景。

  吃上的改善在悄悄发生。记不清具体从哪一年开始,白面煎饼取代了地瓜煎饼,成为我们当地的主食。只记得1997年,去莒县一中读高中时,基本上就以吃白面煎饼和馒头为主了。但那时肚子里依旧缺油水,餐厅里的大锅菜都是清水煮熟后再加上几大勺油渣。偶尔捞到几块油渣,我们就会兴奋不已。高中三年,最值得回味的似乎就是每次考完数学后尽情享受烧鸡腿的情景了。期中考、期末考,加上高三时的月考,我总共吃了10多只鸡腿,这些鸡腿也成为我记忆中吃的最美味的鸡腿。2000年,我到济南上大学后,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肚子对油水的渴望不再那么强烈了,两三天吃顿肉菜已成为现实。这时烤鸡取代了烧鸡腿,成为大学期间我改善生活的主要方式。大学四年,我在大量阅读和半个月吃一只烤鸡中匆匆 而过。

  虽然在2004年本科毕业,我就成为一名大学老师,但那时每月工资仅有1000多块,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年。所以,在吃上我依然没有实现“自由”。印象比较深的是在2009年跟还在读研究生的女朋友去超市,挑了一块牛肉,没想到一称,居然50多块钱。女朋友一看价钱,试探着问:“要不不买了吧?太贵了!”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放到了购物篮里。结果在排队结账时还是拿出去悄悄放到了一个角落。想吃上牛肉的心愿,没想到没过几年就实现了。当年的女朋友,硕士毕业后与我结婚成为现在的妻子,也成为一名大学老师。我们的收入也逐年增加,想吃牛肉时不再那么纠结了,逢年过节有时买多了放到冰箱里还会忘了吃。尤其是2012年儿子出生后,在吃的方面明显感觉快步跨入小康了。2015年儿子上幼儿园后,偶尔也会挑食,这时我们就给他做思想工作,劝他多吃水果、蔬菜和牛羊肉,并经常以我们小时候没啥好吃的经历,跟他现在的生活对比,但他似乎不太理解。他上大班时的一个周末,我给他做好午饭,他却吃了几口就不吃了。我便语重心长地跟他讲起自己小时候缺吃少穿的生活。听了一会儿,他突然打断我,很认真地问道:“爸爸,那你们小时候主要吃什么啊?”我脱口而出:“地瓜煎饼啊!”没想到,他听完不说话了,不一会儿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当时,我既吃惊又感动,心里一个劲儿感叹:“这小子情商高啊!这么小就懂事了。”正考虑怎么劝他呢,他却带着哭腔说:“爸爸,我也想吃地瓜煎饼!”“为什么想吃啊?”我有些吃惊地问。“烤地瓜又香又甜,煮地瓜也很甜,地瓜煎饼应该也很好吃。对不对?”听完,我差点崩溃,原来这小子是被馋哭的!看来我所经历的关于吃的那些往事和刻骨铭心的记忆,在儿子这一代人身上是不会再发生了,他们也许永远体会不到我们关于吃的个中滋味了。

  其实,关于吃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也在悄悄发生着改变。刚工作那会儿,大家一起吃饭,无肉不欢,肉一上桌大家都抢着吃。后来,慢慢变成点的菜是肉和蔬菜差不多对半,再到现在许多人开始刻意不再吃肉。单位中午的工作套餐标准是一荤两素,刚开始时所有人都要一荤两素,渐渐地许多同事只选两素或三素了。我们上初中那会儿当成人间美味的油条,现在也是刻意回避了,除非是在早餐实在不好选的时候,才偶尔买点儿。以吃上大油水和大鱼大肉为舌尖上美味的时代,已离我们渐渐远去,而关于健康饮食的话题开始成为老生常谈。

  我所经历的关于吃的那些往事,由吃不大饱到能够吃饱,再到吃好;由吃不到油水到吃到油水,甚至吃过油水,再到清淡饮食。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变化翻天覆地,就我个人而言,体会最深的就是经历的那些关于吃的往事。“窥一斑而见全豹”,它们足以印证我们国家所取得的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正在创造让世界上22%的人口吃好吃健康的新的更大的奇迹。

作者:山东中医药大学 崔国军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