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的发展会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也会改变大众的阅读方式。阅读是私人的事情,焚香沐浴,更衣祷告,烹茶品茗,正襟危坐,安静捧读一本厚重的纸质书是阅读;利用手机、听书App,在零碎的时间读一本“零碎的书”也是阅读。若我们真的爱阅读,懂阅读,享受阅读,不论阅读方式如何变化,阅读的本质却永远不会变。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发展,人们开始大跨步进入“读屏时代”,纷纷“扔掉”报纸、杂志以及厚重的纸质书,转而选择更加轻便快捷的手机或电子阅读器来阅读。这一阅读方式的重大变革,既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阅读需求,也带来了一个新的阅读现象———“碎片化”阅读。
放眼今天90后、00后打头阵的大学校园,到处都是碎片化阅读的踪影,或是狂刷各种公众号,或是手机里塞满了各种读书、听书APP,又或者是抱着kindle津津有味地读着什么,更不要说在地铁上、车站里随处可见的沉默的“低头族”。可见,碎片化阅读已在90后、00后中间渐成风潮。
当前,很多人都在诟病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方式。认为碎片化阅读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犹如蜻蜓点水,仅停留在“浅阅读”的层面,很难对所读内容形成深层次的理解和认知,不利于读者自身知识体系的构建。整日抱着手机,美其名曰读书,其实时间都花在微信聊天或刷朋友圈上了,而真正持续性阅读的过程已经被移动互联网切得粉碎。因此,很多人便开始推崇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鼓励大家放下手机,走进图书馆或实体书店,去阅读经典,感受书香,学会深度阅读,深度思考。
就个人而言,我也喜欢且习惯于阅读纸质书,手不释卷在我是一种享受。但同时,我也并不反对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只是阅读方式之一种,怎样阅读取决于个人喜好,而能否读出成效才是关键。
事实上,碎片化阅读也并非全无是处。若要为它正名,我们便需先了解什么是碎片化阅读。
“碎片化”源自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后现代主义思潮,即在各学科研究领域中强调去中心化、微观化,倾向于对宏大结构和模式进行反讽和解构。在传播学领域,“碎片化”常被用来描述以网络媒介为代表的新媒体传播模式的去中心化和零散化特征,这也正是当今我们这个时代大众信息获取的最显著特征。而具体到碎片化阅读,它包含了两个维度的内涵,即阅读场景和时间的“碎片化”以及阅读内容的“碎片化”。那这么看来,碎片化阅读不就是利用零碎的时间在不固定的地点去阅读零碎的文本吗?如果可以这么理解的话,那么从历史上来看,碎片化阅读古已有之,而且还是从古至今多数知识分子最提倡的一种阅读方式。
先说阅读场景和时间的“碎片化”。古人为了鼓励后学者要惜时如金去多读书,常常用“三余”和“三上”两个典故来加以勉励。“三余”指的是“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阴雨者时之余”。古人从事农耕,一年到头只有冬天才闲下来,便可用于读书;白天如果忙于俗务,则晚上就是读书的闲余时间;下雨了无法出门,正好是读书的大好时间。而“三上”则比“三余”有过之而无不及,指的是“马上、枕上、厕上”。出行时骑在马上要读书,睡觉前躺在枕上要读书,就连上厕所的时间也不放过,同样要用于读书。在这一点上,今天的碎片化阅读与之又何其相似!等地铁的空闲,我们可以拿出手机来读一篇小散文;坐在公交上颠簸的时间,我们可以找个听书软件听一个小章节;上班忙了一天,回到家中,躺在床上,睡前读上几页电子书,同样不耽误休息;就连去洗手间,我们都习惯性地带手机进去刷一刷新闻。相比于古人,现代科技已相当大程度地将人类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了出来,使我们有了更多自由和时间去思考,去阅读。古人或许无法想象,现在人们可以一边洗着衣服,一边还能腾出手来翻书页,这就是洗衣机带给人们的福利,它解放了我们的双手,让我们可以多出空闲去读书。虽然这样的碎片阅读时间并不长,但贵在经年累月,坚持下去终会有所收获,有所受益。
再来说说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作为传承人类知识和思想的载体,书籍的存在浩如烟海,想要穷尽所有,简直是“痴心妄想”。在古代,学富五车是博学的标志,但那时候书籍的载体是竹简,五车竹简的书在数量上恐怕也算不上太多,更算不上穷尽。既然无法穷尽所有书籍,就要拣关键处去读。那么,如果读书读到关键处,又怕书海无涯,记忆有限,将来想用时找不到,该怎么办?许多学者大家常用的一种方法就是做读书卡片。他们深知,一本书中并不是所有内容都有价值,也不是所有内容都合自己的胃口,更不是所有内容都是需要自己去学习。所以,便边阅读边将自己认为有价值的论述、观点和材料抄录在卡片上,必要时还加上索引以及自己的分析评论等,然后将其分门别类地放在卡片箱里收藏,以备今后使用。比如著名的历史学家吴晗先生,抗日战争时期他在西南联大任教,有出版社委托他为明太祖朱元璋做传记,他在极其缺少史料和参考书的情况下,竟然靠着以前读书积累下来的卡片,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朱元璋传记《由僧钵到皇权》的创作。无独有偶,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素以博学著称,但他也没有逐字逐句地精读每一本书,而是拣自己喜欢的书、需要的书、好的书去读。钱先生认为读书的时候则务必要明确重点,做好笔记,切忌囫囵吞枣,读完不明所以,不如不读。
细细想来,学者大家的卡片读书法不就是我们今天的碎片化阅读吗?而且还是碎片化阅读最为人诟病的地方———阅读内容的“碎片化”,也就是在无法真正做到逐字逐句精读细读的情况下,将整体的阅读内容简化为零敲碎打的局部碎片去读。但当前,海量的书籍、资料均可通过数据库检索来获得,而且通过筛选关键信息就能搜索到想要的内容,这不就是碎片化阅读吗?而吴晗先生读书时积累的卡片上的内容是“碎片化”的,钱钟书先生的选择性阅读也是“碎片化”的,两位先生不都是在进行碎片化阅读吗?但他们却能够通过知识的碎片化积累终达博学之境,究其原因便在于他们懂得整合“碎片化”知识背后的内容,会积极探究其社会现状、历史背景、人文风貌等等,以求能够真正将碎片化的知识消化吸收,或去粗取精只拣取对自己有用的知识,最终把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唯此,才能避免将碎片化阅读异化为“浅阅读”,滞留在“拾人牙慧”的层面。
科技的发展会改变知识的传播方式,也会改变大众的阅读方式。阅读是私人的事情,焚香沐浴,更衣祷告,烹茶品茗,正襟危坐,安静捧读一本厚重的纸质书是阅读;利用手机、听书App,在零碎的时间读一本“零碎的书”也是阅读。若我们真的爱阅读,懂阅读,享受阅读,不论阅读方式如何变化,阅读的本质却永远不会变。
作者:山东财经大学 范子谦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