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那刻,
我对你哭,你看着我笑
离乡那年,
我对你笑,却见你落寞的背影越变越小
“拧蜜蜜”
最久远的记忆就是院子旁边栽的两棵柳树,树干矮矮的,五六岁时,我可以很轻松地爬上去。
清明前后,柳树枝一脱节就可以“拧蜜蜜”了。“蜜蜜”是一种用柳树皮做的哨子。折一根不粗不细且光滑的柳枝,一手拿着柳枝,另一只手开始拧。这时力度的把握很关键,力气小了树皮和枝干没办法完全分离,用力太猛,枝条的关节处又会戳破树皮,“蜜蜜”也就做不成了。所以制作的时候必须得小心翼翼,先是将柳枝从头拧到尾,然后用牙齿咬住“外衣松动”的白色枝干,把树皮拽下来。用剪刀将细管儿般的树皮两端修剪整齐,然后用指甲掐着树皮一端,剔除掉一小块外皮,“蜜蜜”就制作完成了。
赶大集
爷爷年轻的时候是铁匠,等到年纪大一些也还是整日和铁锤、鼓风机打交道,除此之外还要照顾黄土地里的庄稼,皮肤晒得黝黑,却总也不显老态。我与爷爷的合照只有一张:蹒跚学步的我扶着大黄狗勉强站稳,爷爷在不远处冲着我笑。定格这一瞬间的,是爸爸。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每逢赶集的日子,我总会赖着不想去上学,于是便扮可怜央求爷爷给我请假。那时爷爷对我实在是宠爱,总是“很配合”。按照我俩事先商量好的计划,我先乖乖去上学,等爷爷去学校跟老师请完假之后,便带着我去赶集。每次一出校门我便撒着欢儿满脸兴奋地“冲”向爷爷的怀抱,然后爷孙俩一路说笑,开开心心地去赶大集……
那一年爷爷64岁,却依旧精神矍铄。那时最开心的事情便是去赶集了,其实就是“贪”一个气球,“贪”一根冰棍儿,贪那些大手牵小手的时光过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街道两旁售卖各样物品的摊位整整齐齐地排列着,大多是衣服、鞋帽、糖果点心等。大街上人流涌动,乡亲们之间的寒暄声,买卖东西时讨价还价声,孩子们的嬉笑哭闹声,还有远处飘来的隐隐约约的卖糖葫芦或是茶叶的叫卖声,各种声音汇成一片。那种热闹的场景,如今却再也难见到了。
回家
二年级的时候,我开始在学校寄宿,一个星期回家一次。我家距离学校大概有七八里地的路程,大家都是步行回家,每个村的队伍里老师都会安排一个高年级的学生为“路队长”,一群人玩闹着,嬉戏着,笑声洒满一路。我家是最远的,得经过一片杨树林,爬一道长长的坡,绕过麦场才能到。
有一次放假的时候,爷爷赶着驴车来接我,他坐前面赶车,我坐在车厢边框上,两腿晃晃悠悠耷拉在车厢外,脚不知怎的就“钻”进了车轱辘里,爷爷发现后赶紧掉头赶往乡里的医院。我的脚踝处至今仍有好大一块疤。
离家
19岁之前,我没有见过大海,也没去过离家太远的地方,整日里看到的都是黄土和绵延的山脉。村子里的路都是黄土路,到了乡里就变成了石子或是混凝土的马路。连绵起伏的黄土坡土层非常厚,土质也松,踩上去沙土便可没过我的脚踝。走在村道上,最令人讨厌的事情就是遇到三轮车、摩托车,它们必然会带起一片飞尘。这时,脸上摸一把都是黄土,自然也不敢奢求衣服还能“一尘不染”。
2017年高考结束,我来到了青岛。能来石大,能到青岛,算是缘分吧。有一次,跟同学一起去银沙滩,原本是想去踩沙子,但朋友一到那儿便在石块间抓起了海蛎子,一边扒开大块的石头,一边丢给我各种小贝壳、小螃蟹、小虾米……
因为还惦念着踩沙子,于是我就“转战”沙滩了。太阳已经快要落山,余晖还依依不舍地抚着海面,我站在沙滩上,静静地看着远方辽阔的海面。海风轻轻拂过脸庞,这时脑海中突然浮现一句“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没见到过海……”
爷爷,如果可以的话,真想带您来看海啊。
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赵婷婷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