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可“论”否?
发布时间:2020-04-02 10:03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3月刊作者:孙书文 A+A-
-分享-

年岁日增,大块劳生,或许只有在特殊的时间节点、陌生的地域空间,置身于如西哲海德格尔所说的“被抛”的状态,才有机会、有机缘、有心情去思考那些关乎身家性命却又被日常劳绩遮掩的“大问题”,比如生死、智慧、德性。

年岁日增,大块劳生,或许只有在特殊的时间节点、陌生的地域空间,置身于如西哲海德格尔所说的“被抛”的状态,才有机会、有机缘、有心情去思考那些关乎身家性命却又被日常劳绩遮掩的“大问题”,比如生死、智慧、德性。临近春节,年终岁尾,在诸多的或个人、或单位的总结之余,也被催促着去检视自己人生中的这一年,由检视这一年,又会扩大了去检视自己在这世上的几十年,进而又扩大了去检视自己历经的这两个世纪,检视有人的历史。今年的春节又格外不同,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设置了异乎寻常的场景,不见了觥筹交错的热闹,不见了你来我往的喜庆的劳烦,周围的世界,似乎都被按了暂停键。独处,成为这个年假最受到赞赏的打发时间的方式。

于是,可以思考人生的“大问题”。

美国出版的一本哲学导论教材,书名即为《大问题》。书的作者是哲学家罗伯特·所罗门,译者为张卜天。“所罗门”著,“卜天”译,这是个奇特的组合,是著者与译者的一段奇特的缘分。在人类历史中,“所罗门”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名字,他是古代犹太王国的第三任国王,睿智超人,非同凡响,“所罗门的智慧”作为典故,即是人类的聪明才智的代表。由他来撰写哲学教材,自是最合适不过。中文译者名为“卜天”,与《天问》有异曲同工之妙。屈原讲,天不可问。天不问,可能“卜”否?《大问题》中所涉及的大问题,包括了对生活的意义,上帝,实在的本性,真理的追寻,自我,自由,道德和好的生活,正义和好的社会,哲学、性、种族和文化,美等十个方面。这十个“大问题”,究其实,是一个大问题,即“人是什么”?

哲学家恩斯特·卡西尔在《论人》的开篇便说:“人对自己的知识是哲学研究的最高鹄的,这意见似乎为人们一般共同承认了。”他将自己这本哲学著作命名为《论人———人类文化哲学导论》,对“人”进行文化的思考。人可“论”否?卡西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其结论或可商,但书中所涉及的问题、围绕此书的关于“建造”的诸多话题,都颇有意味。

在译者序中,刘述先赞叹卡西尔虽身经两次世界大战,“居然还能够冷静地运用他的睿智和学力,构思一套人类文化哲学的大系统”,进而感叹“毕竟还是可以有人熟虑深思一些似乎玄远的‘人类’‘哲学’‘文化’的问题”。其实,或许正因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卡西尔的学术研究才不断关切人自身。不正是两次世界大战,使人类认识到世事无常、生命脆弱,由此催生了荒诞主义等众多哲学流派?由此,卡西尔是基于个体的生命,来思考“人是什么”的问题。神话、语言、艺术、宗教、历史、科学等等,这些人类的文化活动,不是统一于其中的一者,而是具有一种“功能的统一性”———“如果在人类文化中有一种均衡的话,它只能被描述为一种力动的均衡,而不能被描述为一种静止的均衡;它是反对力量之间的奋斗的成果”。若把这种概念最抽象化,即“符号”,“符号”的要义又在于“建造”。不断“建造”,不断敞开自我,即是“解放”———“人类文化当作全体来看,可以被描述为人的不断进行的自我解放的历程”。

《论人》的翻译,便是“建造”之一例。本书有两位中文译者,一是甘阳,一是刘述先。甘阳是大陆卓有成就的哲学学者。刘述先是更年长的前辈学者,台湾新儒家的第三代代表人物之一。两位学者都堪称思想家。刘述先的翻译更近直译,甘阳的翻译则是经过琢磨、也可说是经过“转化”了的翻译。仅举一例:在第一章有两句话,刘述先译为:“从人类意识的最早的微茫中,我们也发展了一种生命的内向的观点,伴同并补足了这一个外向的观点。”甘阳则译为:“从人类意识最初萌发之时起,我们就发现一种对生活的内向观察伴随着并补充着那种外向观察。”两种译法,在整体的意思上相同,微小的区别在于对“glimmering”一词的翻译。刘译为“微茫”,甘译为“萌发”。“glimmering”直译可译为“发出微光”。刘译与甘译,孰优孰劣,这一问题本身的意义不大;不同的翻译,便是译者个体性的创造,也可成为两位译者的“符号”。

卡西尔学术研究的方法,也颇具“建造”性,如他关于论证例子的论述。在序言中,他提道:“我必须满足于引证那些我感到最受益的作者,和选择那些我认为有典型的重要性和最高的哲学兴趣的例证。”简言之,引用的例证须具有权威性、论证问题的充分性和极高的哲学趣味。卡西尔在论及从动物的反应到人类的反应过程———“从一种仅仅实用态度转移到一种符号的态度”时,他举了海伦·凯勒和罗拉·布列琪曼的例子,通过“两个既瞎且聋且哑的孩子,靠特别的方法竟学会了说话”来论证人之成为人的重要“转移”。这两个例子,尤其是海伦·凯勒的例子,自然是具有完善的充分性,其哲学趣味恰恰在于“自然本身可说在这里做了一个实验,能够对这一点投射的意外的光明”。在学术研究中,许多时候,例证本身的丰富性远远大于其要论证、说明问题的丰富性,因此有的例证的生命力比其所要论证的问题更为长久。但同时需要注意的,例证的哲学趣味的获得,又是得力于其所论证问题的烛照。

卡西尔研究方法的“建造”性还体现在其学术研究的彻底性上。“各种各样的似乎分散的光线,可以集拢并带至一个共同的焦点之下。”西谚曾讲,对一把锤子来讲,整个世界充满了钉子。有些学者在轻浅地反思某个人的学术时,往往会说其不辩证、有局限,若批评对象是立足于唯心主义的,便说其缺少唯物主义的立场;若是立足于现实的,便说其缺少未来的眼光;等等。研究者在其特殊路向上做穷尽式深入的研究便是其最大的贡献。有许多看起来面面俱到、实则不停歇地环顾其他的研究,实在不能提供建设性的建议,不能为其着力的事业添砖加瓦。卡西尔在本书中,全力论证的只有一句话,即人是符号的动物。他上穷碧落下黄泉,从神话与宗教、语言、艺术、历史、科学多个方面进行穷究式的论证,人的所有文化形式都是“符号”。在这其中,他有着不少格外动人的新发现,比如关于艺术。卡西尔认为,艺术不是对“实在”的模仿,而是对“实在”的强化;“我们都模糊而暗淡地感受到生命的无穷的潜能性,它们在静默地等待一个时机由潜存不动的状态唤醒,转入到意识的清楚和强烈的光辉之下。不是传染的程度,而是强度化和照明的程度,才是艺术的优美的度量”;“遍历所有这些写实主义者的作品,伟大的幻想能力是可常见的,且绝不稍逊于浪漫作家的想象力”;“严格说来,一件艺术作品的美,永远不会是‘轻易’的。艺术的欣赏并不发生于一种软化或松弛的过程,而在于我们的所有的一切能量的强化”。这些说法,与文论史、美学史上那些经典的论断相应,闪烁着思想的光辉。例如,“诗人的平凡是不为神,或人,或支持书店的柱子所容许的”,“如果语言在其发展中需要经常的变革,再没有比诗更好的和更深刻的泉源了”(贺拉斯语)。确乎如卡西尔所说,艺术之力确乎神奇,从《诗经》到《红楼梦》,这些文学经典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发展。

学术的“建造”即是“反思”。不用特意统计、查证,《论人》中用的最多一个关联词应为“但”,当然英语中会有不同的说法。《论人》的论证,一步一“但”,委婉曲折,摇曳多姿。也仅举一例:全书的第二段,论的是在对人是什么这一问题的追索中,最常见的一种方法———内省法的一个表述。“但甚至这一条对问题的趋近之路———内省的方法———也不能不受到怀疑论的怀疑。”内省,即思考,怀疑内省的方法,便是怀疑思考的力量。“近代哲学始于我们自己的存在的证明是不可破和不可驳的这一原理之上。但心理知识的进步,很难证实这一条笛卡尔的原理。”此处是第一重转折,内省法被现代心理学所质疑,接下来是为现代心理学张本:“现在思想的一般趋势正在重新导向其相反的一极。很少现代心理学家会承认或介绍一个仅仅的内省法。就一般而言,他们告诉我们,这样一种方法是非常危险的。他们相信,一个纯客观的行为主义的态度,是趋近于科学的心理学的唯一可能之路。”仅仅是科学的心理学方法是不合适、甚至是危险的,即:“但是一个一贯而激进的行为主义,并未能达到他的目的。它能警告我们避免可能的方法论上的错误,但它不能解决人类心理学的所有的问题。我们可以批评或怀疑纯粹的内省观点,但是我们不能压制他或是取消它。没有了内省,没有了一种对感觉、情感、知觉和思想的直接知晓,我们甚至不能界定人类心理学的领域。”没有内省法走不通,仅仅是内省法,同样难以走下去,“但我们又必须承认,单随这条路走,我们永远不可能达到一种对人性的广赅的了解。内省显示给我们的只是那可以为吾人个人经验所了解的人类生活的一个很小的部分,它不可能涵盖人文现象的整个领域。甚而至于即使我们能成功地收集和组合所有的材料,我们也始终只能具备一幅对人性的非常贫乏而片断的图像,仅仅是一具‘无头无手足’的雕像而已”。不断地“但”,内省法与现代科学心理学方法的长处与局限,或者说两者的特点,便被充分地展现出来。不断的“但”的过程,也即是不断反思的过程,“人”的丰富性也得到充分展现。

卡西尔的《论人》,是人类发展的简史,是人类哲学思想发展简史,思想大家丛列,思想观念森然而立,既是难读之作,又是令人心明眼亮、神清气爽之作。诚如宋朝茶陵郁山主(禅师)悟道时所颂偈语所言:“我有明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

(作者简介:孙书文,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作者:孙书文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