瓢水中的弱水三千———致敬《乡村里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0-04-24 16:49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4月刊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副教授 李芳琴 A+A-
-分享-

  真实的力量,能透穿时间的壁垒,在任何一个抵达你的瞬间,卸去所有伪饰。乡村,一个缺少关注缺少代言的角落,被焦波的镜头缓缓托起,使之被看到。他用对乡村深刻的理解,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活的会呼吸的村庄。写此文,向《乡村里的中国》致敬。

  ———题记

  2016年春节,微信圈里有很多关于乡村的讲述,如《儿媳眼中的乡村风景》《回乡记:丈母娘经济在农村》《乡绅消失后,乡村便不可避免地衰落》等。这些文章把人们的目光引向了乡村,乡村作为一个与城市相对的概念,成了公共话题。一直被忽视的乡村,因为突然光临的关注反而使人觉出,它已沉默了很久。沉默的事实被城里人发现,有了被再解读的角度。其实,乡村一直如此,本来如此,又不仅仅如此。这些流行的文字都是择好的菜,并不能让我们了解真正的乡村,了解生长它们的土地。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他们就是一瓢,仅此而已。

  终于在瓢水里可以读出弱水三千,是与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相遇。

  一、中国的风信子

  以焦波为首的六人摄制组,驻扎在沂蒙山区沂源县杓峪村373天,完整地记录了杓峪村的一年。

  影片以中国农历的二十四节气的立春为开始。冰雪消融,羊群出栏,村民们在土墙上写“春”字;夜晚的篝火旁,孩子们在做一种咬萝卜的游戏,这是“咬春”的古老风俗。夜色稠浓的铜锣声里,春天来到了。一切看起来都是诗情画意,温暖田园。

  片中有两个突出的人物,一个是村支书张自恩,一个是村民杜深忠。支书张自恩是线索人物,几乎所有矛盾都集中到他这里,所有的大事小情他都在场,他有调解不完的纠纷。通过他把全村的人和事串联到一起,展现热气腾腾的乡村全貌,又通过小村,窥一斑而知全豹,感受大中国的节奏。村民杜深忠是小村的文化人,他对土地对梦想对现实的感慨,把焦点引向了乡里人的精神世界。他们两个在影片中一个横向铺展,一个纵向掘进。

  中国的乡村,就像扎根土地的一棵树,不拒风雨不拒阳光不拒粪土不拒污水,生气勃勃枝枝蔓蔓全头全须不经修剪地经历季节。影片呈现的这一年,是杓峪村的一年,也是中国的一年。

  随着村支书张自恩忙碌的脚步,小村里的大事小情所牵动着的庞大复杂的社会主题若隐若现。大到计划生育政策、农民工进城、干部驻村、土地开发、招商引资、政务信息公开、丰收伤农、家电下乡、文化大院建设,小到邻里打架、砍树纠纷、儿女定亲、婚丧嫁娶、夫妻斗嘴、父子隔膜。大和小,麻花一样扭结缠连在一起。有时再重大的事落到农民的身上也会变成生不生儿子、砍不砍树、修不修路、苹果能卖多少钱;而再琐碎的家长里短有时也会牵扯出深刻的社会矛盾。杜海滨与父亲的隔阂,就揭示了乡村被年轻人离弃的部分原因;砍树纠纷和张光地查账就凸显了农村的干群矛盾;因为查账又引出杜洪海家的果树被毁,爱人张光爱被打,其结果是法治和伦理秩序同样的无力。乡村就是这样被各种状况编织起来的一张网,它是国家的神经末梢,但它又牵连着全身。它是中国的风信子。

  二、杜深忠:抱着琵琶,就像抱着一个梦

  杜深忠是个退伍军人,识文断字,是杓峪村的文化人。他平时喜欢看书,舞文弄墨,村里人写个对联标语都会找他。和舞弄锄头镢头比起来,他更喜欢舞弄笔杆。

  阳光透进门框时,门口那被光亮罩住的一方水泥地,就是一张上好的宣纸,他常常蘸着脸盆里的水在上面练毛笔字。气定神闲,一气挥成,俨然就是书法家。阳光笼着地面上未干的水印,使这个小院有了不一样的味道。

  舞弄笔杆挣不来钱,家里收的果子总比别家的少。因为没钱,总要被妻子抢白几句。一进家门,破旧灰黑的家什已经说明拮据,抢眼的是孩子上学的奖状,贴了个满墙。

  老杜有两个孩子,学习成绩都很好,因为儿子上大学,女儿自动退学外出打工贴补家用。一次,妻子收拾东西,发现了当年杜深忠写的小说稿件,杜深忠翻看着语重心长地说:“农民就是种地呀,农民搞这个,老艰难了。”杜深忠伤心地给儿子海龙说:“人家都说农民对土地有感情,对土地我一点也没感情。咱就是没办法,无奈。这个贫瘠的土地不养人啊!我失败了一辈子,一事无成,快六十了。不成功的教训比成功的经验还能说明问题,这是血的。是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泪。”老杜枯槁消瘦沟壑纵横的脸,和那痛楚的眼神,让人想起电影《人生》里的高加林,理想破灭的高加林扑在黄土地上,痛苦的一幕让人心疼。老杜就是老年的高加林。他追求了一辈子,梦了一辈子,也没能离开这块让人爱恨交加的土地,唯有用血的教训告诉儿子,千万千万不要再回来了。这话,让人痛到心底。

  他是村里唯一一个坚持看新闻联播的人,影片中给了他两次看新闻联播的镜头,一次是火箭发射,一次是习总书记的讲话。他虽身在小村,却一直关注着外面的世界,他一直在寻找自己和外界沟通的渠道。

  在这个小村里,他没有知音。用他自己的话说:“你妈妈她不知道我是谁,不知道我是干什么的,你妈妈自己呢,也不知道她自己是做什么的,这是我最大的痛苦。”

  老杜还有一个梦,就是音乐。老杜喜欢乐器,有把旧二胡。但他不会定弦,唯一能拉成调的是《沂蒙山小调》,也是“呕哑嘲哳难为听”。他总说,人活着要吃饭,人的精神也需要喂养,他最爱的是琵琶,琵琶是他一生思思念念的情结。虽然不会,虽然很贵,他还是花690元钱买回了家。他抱着琵琶,粗硬的手指笨拙地寻找琴弦,感觉就像一个刚刚学步的人,踉跄地走在人间。

  村里的春节联欢会上,一起上台的歌手都唱完下台了,但作为伴奏他还在低头找琴弦。老杜抱着他的琵琶,就像抱着一个梦。在这个为吃穿劳碌的小山村,他坚持喂养精神。他是一个站在土地上的人,也是村里唯一一个想飞的人,他的精神世界远比他枯瘦的身体丰满。可是他,却赢得了人们更多的敬意。

  纪录片《乡村里的中国》,呈现的是一个全息的乡村,是个活的会呼吸的乡村。房舍屋瓦、乡言俚语、荒野漫坡、羊肠小道,都发出信息,那些芜杂的没有被注意到的画面和声音都在说话。

  乡村的土地是混合着各种腐烂有机质的土地,上面长着庄稼,下面埋着粪土,接受风雨的洗礼也迎接阳光的抚慰,田野在日晒中蒸腾着粪气,也飘溢着苹果花的清香。它真实,也残酷,这样的一瓢之饮才有弱水三千。

  《乡村里的中国》触摸到了巨大如海的现实,给出了深刻的思考,把乡村从被无视和扭曲中拯救出来。如果你愿意,它几乎能回答所有关于乡村的疑问。

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法学院副教授 李芳琴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