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输入”,写作是“输出”,二者“互通”的关键在于,将社会现实问题与经典著作结合起来,做到“互释”。
研一第一学期的期末,我们专业方向小组组织了一次学术沙龙,主要是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向老师、同学做一次学期汇报。我当时选择了“人与自然”这一话题,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梳理了人与自然二者关系的历史发展,并从人实现“幸福”、自然实现“美丽”这两个维度谈了我对新时代实现二者双重自由的理解。不出所料,由于选题过于宏大,还带着较强的主观色彩,老师们对我的汇报提出了许多意见。
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老师们建议我从某一本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中去梳理“人与自然”这一问题,把研究范围缩小。后来在导师的指导下,我选择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一经典著作。研二第一学期的时候,我的毕业论文就确定为围绕这一经典著作,从中挖掘马克思的自然观思想。
从马克思的所有经典著作的篇幅和内容来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仅次于《资本论》的一部巨著,全书约51万字。这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在马克思生前也未发表,但其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是唯物史观形成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著作。
我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题目进行检索,到目前为止,共有近120篇硕、博论文。可在这些论文中,还没有一篇涉及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思想的研究。这应该就是我与这本经典著作的缘分吧!
读研以来,我认真研读了《共产党宣言》《马克思的自然概念》《基督教的本质》。从这些经典著作中,能够找到和社会现实问题相互解释的问题域。我想,对《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的分析,若结合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发展的实践中,同样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严格意义上来说,对某一理论家的思想研究,应该基于对其著作的分析,这是最接近、最能直接反映他们思想原貌的研究方法和渠道。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最重要的也是学习和研究其经典著作。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我研究的目的是理解马克思唯物主义自然观对我们当前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的重要意义,深刻认识其自然观思想的理论意义,为建设一个更加持久、更加绿色、更加美丽的中国提供价值引领和理论支撑,从更加广泛的意义上来说,为全球面临的生态问题提供治理的思路。
立足于著作者的本意,联系其创作时的思想语境,从经典著作中寻找研究内容的逻辑。一言以蔽之,对任何文本的研究,都要落到现实的实践需要之中,二者的关系是同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无论是文本的阅读还是学术论文的写作,都要始终坚持“问题意识”, 做到基于文本,回归现实。这一路径就是“从文本中来,到现实中去”,是人文社科类研究生需要深刻理解的研究方法。在阅读过程中,既不能局限于文本,也不能脱离文本;在写作过程中,既不能无视现实问题,也不能空谈现实问题,要做到二者的高度结合。如果仅仅重视一方面,“读”与“写”这一天平就会失去平衡,从而影响阅读的效果和写作的质量。
从一本经典著作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崭新、有趣的世界,这就需要我们懂得阅读的方法和技巧。人们常说哲学源于惊讶和好奇,在我看来,阅读和写作同样来源于惊讶和好奇。带着好奇与惊讶,我在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过程中“喜形于色”,因为面对这些沉默的文字,却能够和著者进行真实的思想交流;带着好奇与惊讶,我在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撰写开题报告、学位论文的时候,就做到了“胸有成竹”。
静得下心阅读文本,耐得住寂寞“啃食”砖头般的著作,是研究生的“基本功”;同样,懂得发现、分析、思考问题,用符合学术规范的方式进行“输出”,体现着研究生的学术能力和专业素养。学习无止境,阅读和写作也无止境,只要用得当的方式,耐心阅读,用心写作,就能在生活中寻得一片蓝天。
作者: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柴自贵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