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的不是鱼,是人生——读艾萨克·沃尔顿《钓客清话》
发布时间:2020-06-26 10:39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刊2020年6月刊作者:杨守森 A+A-
-分享-

书人书话

  杨守森,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艺学博士授权点学术带头人。

  我不喜欢钓鱼,觉得本是自由自在的鱼儿,以饵诱之,钩住嘴巴,钓出水面,这多少表现了人类的残忍与狡诈。想不到,不喜欢钓鱼的我,竟为17世纪一位英国人写的谈钓艺的书所吸引,翻开即不忍释卷。

  在这本书中,自称“老钓徒”的作者艾萨克·沃尔顿,以生动活泼的对话文体,从钓饵的种类、钓具的制作,到垂钓环境的选择、执钓的手法,以及各种复杂情况的处置等,妙趣横生地讲述了钓事的奥妙。让这看似简单的钓鱼,变成了一门高深莫测的学问。

  作者诚不愧为“老钓徒”,不仅钓艺精深,且了然水族世界的千姿百态,他这样描写了鱼们的众生相:鲑鱼,像是大贵人、阔财主,会在河里消夏,海里避寒,冬宫夏殿,一应俱全;有“淡水狼”之称的水中之霸狗鱼,大胆、贪婪、剽悍,有时会咬住一头临池饮水的驴子,或偷袭一位浣衣女子;味道特别鲜美的鲈鱼,其性猛竟亦不逊于狗鱼,遇到危险时,会竖起鳍来,如火鸡挓挲尾巴,吓跑对手,保住性命;雌鲤鱼,在产卵之后,身子发虚之时,会有两三尾雄鲤鱼赶来,扶掖它离开水草,回穴中休息。在作者笔下,那个既存凶险,又不乏温情的水族世界,很像是人类世界的水中映象。有趣的是,作者还顺便谈及了鱼类生成的传说,如鳝鱼或化育于清露,或滋生于腐泥;狗鱼是由“狗水草”和另外的胶质物变成的,等等。这些自不是科学,但却可以给人关于大自然的神秘遐想。

  艾萨克·沃尔顿大概想不到,他的这本书会成为英国文学史上的经典,风行300多年而不衰;而且还居然在21世纪初的中国陡然风靡,短短几年之内,就已有多种译本问世。我读到的是花城出版社2001年出版的缪哲译本。不知别的译本如何,缪译本实在是可圈可点。让我们随便摘取几个片段,即可体味到缪氏译笔之精彩:鲑鱼产卵之后,便“望望然去之,由造物主照管;他运煦日于当空,冷水变暖,生命之息勃勃于卵中,到来年的早春,则有小鲑临世”(121页);狗鱼的雌鱼在排卵时,“雄鱼浮在上面,撩云播雨,唯不亲芳泽”(130页);“鲈之为鱼,如人之全无心肝者,朋辈死于前,心也不为之惧。且鲈不像狗鱼,自来不块然独往,动辄朋党而勾连,游起来,浩荡如行军然”(154页)。用语之典雅清丽,韵味之绵长幽深,极尽汉语言文字之美妙。与《垂钓大全》等译名相比,这《钓客清话》之名,亦译得甚好。

  这真是一本“清话”,作者谈“钓”说“鱼”,超迈旷达,逸兴勃发,完全沉浸于不染尘埃的方外世界。欣欣然于一种远离喧嚣,与世无争,“坐看贞禽斑鸠”“心与清波俱闲”的生活方式;自得的是一种“逍遥于川泽,放旷乎人外,听鸟唱,俯清流,看素波如银水泻;睹物而感怀,少不得‘心之悄矣’‘如川之静’”的人生活法( 106页)。正是透过这“清”,读者才体悟到这本书的真正精妙之处,亦即作者的真正着意之处,并非是钓、是鱼,而是人生。所以这样的一本书,自然也就成了一部富有人生哲学意味的大作,正如英国19世纪学者兰姆所称赞的,其中“散发着天真、纯洁和质朴的心灵之气息……不论何时读,都能使人性静情逸”(导言15页)。

  如果我们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及其个人际遇,会益发体味到其中的深层钓意。由英国学者安德鲁·朗为这本书写的导言可知:活到90岁,做过五金匠的沃尔顿,不仅身经纷扰不定的伊丽莎白、詹姆斯一世、查理一世、共和时期、查理二世五朝,且个人经历亦极为不幸:有七次丧子之痛,一次丧妻之悲。也许正是纷扰的时世与个人的坎坷,使得这位有着极高文学修养的一介平民,看穿了尘世 ,悟透了人生,从而深感烟波之钓丝,可荡人间之尘埃;乐在其中者,能获心灵之安慰。

作者:杨守森

编辑: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