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记
章益(1901—1986),字友三,号雯文,安徽滁州人。中国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家、翻译家。中国心理学会(1921)、山东心理学会(1954)发起人之一。历任安徽文学院院长、上海劳动大学教育系主任、私立复旦大学教务长,复旦改为国立大学后第二任校长。1952年起任山东师范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前身)教授。1984年起山东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设章益奖学金,2018年立章益先生铜像。
章益先生为学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渊博的学识,还因为他高尚的品格。先生波澜起伏的人生际遇,不仅是其奋进拼搏一生的写照,也是我国心理学事业百余年发展历程的见证。
1952年2月,章益先生在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的大背景下,从上海来到位于泉城济南的山东师范学院。离开复旦,虽感情上难舍,但只要能继续从事他毕生热爱的教育事业,他和老伴李伊迪还是欣然前往。山影泉声里的古城济南,颇有几分北方江南的诗情画意,而民风人情的敦厚淳朴,又能让来者心安,乐居于此。年过半百的章益先生,初来济南,担任学校教育系心理学教授,受到了学校领导的热情接待,“顿觉换了一个天地,空气澄清,生活安定”(章益先生语)。因其名气太大,人们与之接触似有拘束之感,交往下来,师生们感到他不但平易近人,而且通情达理,言谈风趣,使师生如沐春风。先生博学多能,更为学校师生共仰慕。
章益先生自1952年至1986年在山师工作,时间长达35年,系统发展了学校的教育学、心理学学科,也是山东心理学会的主要发起人。章益先生在长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倡导和树立严谨务实、开拓创新的优良学风,培养和造就了一批著名的学者、专家,为山东教育科学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也为我国心理学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山师的心理学科是山东省强化建设重点学科、山东省人民政府首批“泰山学者”特聘教授设岗学科、学校重点建设的优势与特色学科,拥有一级学科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所有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离不开像先生这样的老一代心理学家的辛勤耕耘及奠定的坚实基础。
执教山师,章益先生兢兢业业,总是一丝不苟地备课,一笔一画地认真书写,很多文章甚至不用修改就可以直接拿去出版。无论是学生的课程论文还是翻译作业,先生每次都会认真批阅。发还的作业上,页眉、页脚和页边空白处,甚至是字里行间都写满了先生的红笔批阅意见。先生在对作业的批阅意见中,包括论文谋篇布局、立意、论点论据、遣词造句,以至标点符号或错别字,都一一给予指点。学生修改好了以后的作业还要再上交,先生会再批阅,再修改,有时一篇作业要反复修改四五遍,直到他满意为止。
章益先生学识渊博,学贯中西。家学渊源和早年的私塾教育,为他一生的做人和治学描就了底色。对传统文脉和古籍经典的热爱,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先生讲授西方心理学课程时,常常引经据典,喜欢用唐诗宋词来阐释很多心理学中抽象的概念。
现为山师心理学院退休教授的张全信,当时是章益先生的助教。他清楚地记得,先生讲授感知觉这部分内容时,曾用杜甫的“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来说明对比原则;用王昌龄的“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说明相似原则,把原本枯燥难懂的抽象概念,诠释得深入浅出、饶有趣味。已故山师心理学院程学超教授曾经回忆说,章益先生常常在睡觉前或失眠醒来后背诵唐诗宋词,他直到晚年仍思维敏捷,记忆力惊人,或许与长期的背诵功夫密不可分。
先生不仅国学功底扎实,英语更是精湛娴熟,定然行家里手。1962年,山师的教育系暂停招生,原三年级一班的学生改习英文,由于当时外文系教学任务繁重,教育系领导决定将教授该班的任务交给先生,要求用两年时间培养出中等学校合格的英语教师。作为主讲教师,先生几乎每天都授课,用两年的时间让学生们修完了英语本科四年的课程。1964年这些半途转学英语的学生毕业后,很多分配到山东省各中等学校教习英语,成为学校的骨干力量,还有几位同学留在山师外语系和济南师范专科学校任教。此后,先生还曾应山师外文系之邀,协助该系的青年教师进修,承担该系主办的翻译人员短训班的教学工作。
在山师期间,章益先生出版、发表了很多著作、论文,还有一些观点、文章通过公开讲座的形式得以保存下来。像《什么是人的心理》《心理学的回顾与前瞻》《略论冯特创建心理学实验室以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等论文,洞察了百余年来心理学发展的历史,并对马克思主义观点作了深刻的评述。因在心理学科的公认权威和独到建树,1954年,先生受中国心理学会的委托,筹建山东分会。1955年先生参加新中国成立后召开的中国心理学会第一次代表大会。1980年以后,被选为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和山东心理学会名誉理事长。
晚年,先生一边从事教学,一边着手翻译工作,也开始涉猎中西心理学的比较研究。20世纪80年代,新兴的认知心理学刚刚传入国内,先生便前瞻性地译介了美国心理学家莫顿·亨特的《人心中的宇宙》,将这一当时对国内学界而言新鲜陌生,而时下仍如日中天的心理学流派引入中国心理学同仁的视野。
1980年,山师开始普通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招生,成为国务院首批恢复招生的硕士授权单位,先生80岁高龄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直到85岁逝世,共完整带完两届4名研究生,招收的1986级3名硕士研究生只有面试和望门之缘。尽管那时先生已是耄耋之年,但他仍坚持自己用打字机打印研究生讲义,每周仍安排一定的讲授时间或研讨答疑,有时晚上还会到研究生宿舍查看学生的学习。张全信教授回忆:研究生和青年教师的参考资料基本都是外文,先生一方面到山东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查阅,一方面和山师图书馆商量购买心理学外文书籍。后来,校图书馆每收到外文新书目录,都要找先生圈阅购买。1991年山师承办中国心理学会实验心理与普通心理专业委员会学术大会,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参观山师教育系的资料室,看过之后非常惊讶:“你们的外文心理学书怎么那么多!有好多我们都没有。”
作为教育工作者,章益先生平易近人、可敬可亲,给予青年才俊无微不至的关怀与如沐春风般的教导。凡和先生接触过的师生,无不称赞他的高尚品德、儒雅风范。先生为人正直、平易近人、严于律己、谦虚谨慎。对工作任劳任怨,勤勤恳恳;对同志真诚相待,热忱关心;对后辈循循善诱,悉心教诲。
谈起章益先生,山师张全信、程学超等知名学者都充满敬仰之情,称先生是对他们职业生涯影响最深的导师。山师党委副书记、“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张文新称赞先生“道德文章,堪称楷模”。
有一年暑假,先生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委托,负责校译《西方心理学家文选》。这部书的译文原稿有许多硬伤,修改起来甚至比自己翻译还要困难,令先生苦不堪言。但既受人之托,便坚持忠人之事。先生拿到这本30多万字的书稿以后,花了好几个月,逐字逐句校对修订。彼时,先生为了招收研究生准备资料,在去上海图书馆途中乘电车时不慎摔跤造成骨折,正在上海的儿子家养伤,他忍着躯体伤痛,按时高效地完成了这本书的校译工作。
章益先生宽以待人,却严于律己,事必躬亲,公私分明。先生一生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的病床上还摆放着没有修改完的研究生论文。先生晚年时,手开始颤抖,后来发展到书写相当不便,文稿写就后,抄写相当困难。他的研究生多次提出代为抄写,都被婉言谢绝。“有事弟子服其劳”本属人之常情,但他却不愿接受,坚持亲力亲为。有时手痛得难以为继,就用热水袋捂上一阵,稍有缓解,再继续写。
作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心理学家、翻译家,章益先生一生都与教育事业密切相关。他创建了复旦大学教育系并担任首任系主任;他在抗战时期担任教育部总务司与中等教育司司长,为国难时期大后方民族教育的保存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作为国立复旦大学时期最主要的一位校长,章益充实学科建设,提升科研质量,延聘知名教师,并向国民政府积极争取学校权益,保护进步学生运动,最终将复旦完整地保留在中国大陆;新中国成立后,先生任教山师,教书育人,为新中国为山东培养出一批批专业人才,在心理学、英语言文学翻译领域作出了非凡贡献。
仁者爱人,人恒爱之。章益先生的所作所为真正地践行了他“教育的出发点必须是‘爱’”的教育理念。在他的身上,闪耀着学问和生命合二为一的光辉,展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的风骨和胸襟。
章益先生因病于1986年7月16日在济南逝世,终年85岁。先生离开我们30多年了,但他的道德文章、音容笑貌仍留在我们心间。山东师大的师生将永远怀念他,他崇高的爱国情怀、先进的教育理念、忘我的奉献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道德品质将如同火把,指明我们前进的方向,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注:因章益先生人生际遇波澜起伏,历经勤勉上进的求学生涯、铸创辉煌的复旦掌门、老骥伏枥的山师岁月,青史留名、后学敬仰。各种介绍先生事迹及学术思想的文什不可胜数。此文择要集萃、挂一漏万,除对文中标注的作者致谢外,其余诸公贡献只能谨志心间。赵宝广搜资料、提就初稿,张文新、李寿欣、张景焕等同仁做一定订正、修改,高峰强负责补遗、润色、通稿、定稿。)
作者:山东师范大学 高峰强 赵宝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