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色的城墙,红盖的楼宇,各式各样的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历史印记,更承载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前几日陪家人去解放阁散步,俯览黑虎泉景致,人文历史的厚重感与泉水流淌的音符自然相融,这是济南特有的标识。解放阁虽几经修整,但依旧能从中看到老济南城的影子,这是古建筑独有的特质,它们将一座城的古与今系在了一起。凭栏思索,忽然想起2007年国庆假期去过的那座小城——正定。那里闲适、安宁,古建筑颇多,是一个可以慢下来细细感受生活的地方,是一个可以静下来听到远古回响的地方。时隔多年,但形貌依然清晰,遂决定把记忆中的这座小城写下来。
——题记
燕赵南大街上的闲适生活
燕赵南大街上的开元寺门口有一个瓜子摊,麻雀们在撒了一地的瓜子壳上寻觅食物,看见人来,完全不予理睬。旁边则是一个卖各种观赏鱼的摊位,鱼缸堆积如山,虽然顾客不多,但摊主自得其乐。花鸟虫鱼,此处已居其二。
我和几个同学风尘仆仆走进正定时,一头撞入的就是这样闲适的生活。
燕赵南大街是当时正定最繁华的街道之一,这是一条古文化街。街道两边鳞次栉比的传统中式二层小楼,雕梁画栋,流光溢彩。这些小楼经营的主要是装裱字画、收集古董等业务,顾客稀稀疏疏地闲逛着,店主也悠然从容。沿着燕赵南大街信步走去,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些小楼的楼檐几乎是鸟的天堂。鸟们不断从位于楼檐和招牌之间的栖息处飞进飞出,用并不悦耳但却异常响亮的嗓音诠释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重大主题。
按照同学的建议,我们在燕赵南大街上找了一个旅馆住下,房间窗户正对着这条大街。第二天夜里便下起了雨,被“困”在旅馆的我们从窗户中望去,昏黄的路灯下早就阒无人迹,偶尔只有汽车开过激起水花的声音划破这寂静。在大城市里这或许是华灯初上,人流正纷纷涌上大街的时候吧,而此刻正定屋檐下的人们,又是怎样消遣这雨中傍晚的呢?
“三关雄镇”
唐代古文大家韩愈曾经充满向往地写道:“燕赵古称多慷慨悲歌之士。”正定这座有着一千余年历史的古城,曾经和北京、保定一起被称为“北方三雄镇”,一直是中原的汉族和北方少数民族拉锯战的前线,正定的南城门上如今仍然挂着“三关雄镇”的匾额,正定的很多古建筑都留下了那些年代“金戈铁马”的痕迹。
我们参观南门是在早晨,微微有一些雾气。沿着燕赵南大街一直向南走,远远地,高悬城楼的“长乐门”三个大字渐渐清晰可辨。也许是之前下过雨,也许是少有人来,上城楼的马道上青苔遍布,有些湿滑。城楼两侧的垛口分别架着一门大炮,顺着炮口指向看去,仍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它们对那无限远方的震慑力。
南门是正定古城的内城城门,从城楼上向外望去,外城城墙只留下夹层的那些夯实的土墩,袒露于荒烟蔓草间,默默诉说着鼓角争鸣时代的那些或悲壮或传奇的故事。
和南门相比,那时的西门似乎保护得不够,有些城门砖已经从夹层的土墩上掉了下来,城楼上也长满了蒿草。城门洞里倒是车来人往的非常热闹,门洞石板上两道深深的车辙,携着历史走入我们的眼帘。
佛光塔影
佛寺和佛塔构成的建筑群落是正定最著名的景点。这里有五座佛寺,即隆兴寺、广惠寺、开元寺、临济寺、天宁寺,还有四座佛塔,分别坐落在后四座佛寺之中。
隆兴寺在当地人的口中被称为“大佛寺”。以“大”字冠于“佛寺”之前,确实名副其实:这个寺不仅占地面积大,建筑的总体气势似乎也不亚于北京的雍和宫,而且带有一种虽然朴拙但绝对宏大的风格。在我看来,这样的建筑风格与其始建年代直接相关,这批建筑始建于隋代,逐鹿中原的草原民族将刚健清新的气息毫不犹豫地投射进来,所以这些屹立于两大势力拉锯战前线的建筑和内地的建筑有很大的不同。
隆兴寺的所有大殿几乎都散发着一种经年累月的木头腐朽之后的特殊味道,在这层气味的包裹之中,每个大殿都愈发古意盎然。转轮藏阁吸引了我的注意,阁中转轮为宋代遗物,漆层早已剥落,木架巍然独存,凑近看,一股冷气从固定转轮的中间木柱底部泛上来。千手观音像是一个更大的震撼,这座宋代开宝年间开始兴建的铜像是现存古代铜铸佛像中规格最大的,可谓空前绝后。有道是妙相庄严,“大佛寺”的“大佛像”恰是佛法无边的最好注脚。
天宁寺中的塔名为“凌霄塔”,是四座塔里面最高的。走近时,陡然似朝圣的感觉。顺着漆黑逼仄的楼梯手脚并用地拾级而上,古代建筑师的精湛技术让我们惊叹不已。凌霄塔一至四层是全砖结构,上面各层是砖木结构,这种区别从内部楼梯的质地就可以看出。介绍文字说:“凌霄塔最大的特点,是在塔身第四层中心部位竖立一根直达塔顶的木质通天柱,并依层位用放射状八根扒梁与外搪相连。这样的结构国内现存仅此一例,极其可贵。该塔结构既不同于一般木塔,也有别于一般砖木结构塔。”四层以上,每层都可见到这根通天柱和八根扒梁,最顶层扒梁和外搪的结合部位,每根木头分担着来自不同方向的力量,彰显着古代建筑师的力学智慧。我想中国建筑学的精华,大半尽萃于此了。
广惠寺的佛塔名为“华塔”,在第四层圆锥形的塔身外檐以八面八角垂线为中心,彩塑着菩萨、力士、禽兽、狮、象以及亭台楼阁等,这些小雕塑排列错落有致,栩栩如生。从远处看,整个塔截然分为两截,很是别致。
临济寺可是大大的有名,因为它是闻名天下的禅宗临济宗的祖庭,寺中澄灵塔供奉的就是开临济一代宗风的义玄大师的舍利子。临济寺是正定唯一有常住僧人的寺庙,故而平添了许多烟火气息。香火缭绕、晨钟暮鼓,临济祖庭还是甚为气派。
开元寺主要的建筑只剩下了一个钟楼和一座须弥塔,不过最开眼界的是院子里外迁过来的巨型赑屃。这个长8.4米,宽3.2米,高2.6米,重107吨的庞然大物并不给人压迫感,相反,它在稳重中还不乏妩媚。尤其是露出唇外的两颗“虎牙”,巧妙化解了庞大身躯可能带来的呆板感。由旁边的说明文字可知,这一出自后晋节度使安重荣之手的规划其实是宣示他不臣之心的手段。不久,安重荣兵败身死,巨型赑屃和它驮负的石碑被砸毁之后深埋地下。我们当时也见到了赑屃所驮负的那块石碑的巨大碑额,这个本应占据碑身高度四分之一左右的构件竟有一人多高。遥想当年,巨大石碑立于巨型赑屃背上,在青天白云之下,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文庙里的梁思成
文庙是我们读书人每去一处必要拜访的地方。正定文庙里的大成殿建筑极为珍贵,据建筑学家梁思成鉴定,这座国内现存年代最早的大成殿为五代遗物,是由佛寺改建,中间几经改变、几经沧桑。具体的建筑格局虽已无法确认,可是整个大殿和正定多数古建筑一样,呈现出一种朴素和大气。
从相关的说明看,正定很多建筑都留下了梁思成的足迹。那是在20世纪30年代,志同道合的年轻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夫妇在中国北方进行了大规模的田野考察。从他们留下来的照片中,可以想象那是一次颠沛流离的学术苦旅,但他们的表情总是恬淡、安适。那应该算是中国建筑学界比较早的一次系统的科学考察了吧。其实,当时的北方政治局势并不安宁,支撑这对年轻夫妇的,是多么坚强的精神力量,后来人已经难以想见。置身文庙,想象他们看到这座古老建筑时候的激动,判断其建筑年代时的争论和眉宇间流露出来的满足、恩爱,油然而生一种暖意。
作者:山东师范大学 刘子凌
编辑:王骄